宋朝灭亡的三大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灭亡的三大原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社会的一个朝代,虽然它周围强敌林立,北有大辽、西有土蕃、南有越南、西北有西夏,皆不能战而灭之,一统天下,但是它却在经济文化领域开疆拓土,重视商业,实行文官政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个封建王朝,人口是唐朝的2倍,财政最高时达唐朝的4倍。
那么,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一流,底蕴深厚的大宋帝国,为什么忽然就能被一个刚成立不久的金国给灭亡了?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原因:
宋朝的繁华
第一,军队经商。
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可是宋朝不仅并不落后,他的经济文化水平比辽、金、西夏乃至后来的蒙古远为强大,却为什么老是军旅不振,被对方吊打呢?这是因为宋朝长期奉行的是“花钱买和平”的政策。
靠给对方送“岁币”来换取自身的平安。
比如在对待收复本族领土“幽云十六州”的问题上,宋太祖最初采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桩库”,多攒些钱买回来。
宋太祖(影视形象)
那既然宋朝凭借自己擅长赚钱的优势,用“破财消灾”的策略来维护和平,那军队的建设自然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于是,军队就被整得很惨:首先,重文轻武。
这种国策造成宋人普遍不愿意当兵,再也没有了汉唐尚武的风范,士子们不再向往边塞立功,再没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热血,也没有了唐朝“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其次,削弱军队。
别的朝代都是希望强军,宋朝国策却是弱军,唯恐军队强大后,将领们重演自己“黄袍加身”的把戏及唐朝藩镇的跋扈。
于是驻军上强干弱枝,劲兵荟萃中央,边疆不敢多驻精兵;练兵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仗时阵图遥控,文官监军;兵种上,招饥民入伍,将军队变成慈善机构,养兵百万,却委靡不振。
最后,军队经商。
宋朝人擅长赚钱的本事也向军队转移,不好好操练,忙着赚钱,贪腐成风,丧失战力。
到后来,宋兵的竟然要脸上刺字,以防逃跑,军队的士气可想而知。
宋朝军队
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终成功地削弱了军队力量,打压了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老百姓也喊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口号,但是“弱宋”的帽子也从此丢不掉了!军队是国家的台柱子,军队经商,军人忙着赚钱,军心散了,军队垮了,经济强大的宋朝成了对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国家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张爱萍上将说:“宋朝皇帝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推行军队经商之略,结果是武功荒疏,军纪涣散,面对一个西夏小国,也是屡战屡败。
金兵入侵时,中央政权失控,徽宗、钦宗二帝被俘。
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
”(《开国上将张爱萍解读北宋灭亡:军队经商的恶果》)
和平的底下是军人
第二,九龙治水。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北宋统治者也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为了预防大臣专权,将权力一再分散,一个岗位设多名人手共同管理。
如将相权一分为三,由中书、枢密、三司分别掌管政、军、财三大权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统摄;机构设置叠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将官称和实职分离,分割各级长官事权,削其权力;“官”常是拿俸禄而无所事事的空名,“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也非实职;只有担任的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实际差遣的工作才是实际职务。
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样一来产生了严重后果:首先,皇权稳固。
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专权,避免了权臣控制朝政,影响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
“九龙治水”,相互争斗、相互扯皮,“龙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斗得越欢”,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严重影响了决策的快捷高效。
于是,宋朝常被人讥笑说“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经渡河”。
最后,财政吃紧。
政府机构空前庞大,给财政造成严重压力。
九龙治水
第三,中央独裁。
经过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终于削弱了军队,搞乱了官场,将朝政大权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
可是,宋朝的皇帝虽然诸如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修养奇高,在腐化堕落上也没有其它朝代严重;但是,他们在军事、外交上却极为白痴。
先有自命不凡的军事傻瓜宋太宗亲率大军征辽,被射两箭,结果乘驴车狼狈逃窜,并最终因此伤折寿而亡;后有糊涂透顶的军界奇葩宋钦宗宠信江湖神棍郭京,大开城门让他领七千七百神兵杀敌,结果都城陷落,被敌人俘虏押解北上而终。
宋钦宗派神棍对敌
要说皇帝也未必都得懂军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学会分权用人、委任责成,比如刘邦就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是自从宋太祖以武将之身篡权得国之后,宋朝皇帝就将兵权与相权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说什么也不肯轻易给人,非要牵制众臣,自己独揽决策大权。
偏偏宋帝在军事上又没那两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最终落得一个亡国贱俘的可
悲下场,只可惜苦了与他们陪葬的大宋百姓。
初汉三杰
其实,宋朝也有一个聪明一点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无能,就声称“王与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于将帝王权柄分于下属,经讨论得到共识后执行政事,又敢于权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
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军事统帅,不掣肘、不置监军,充分发挥统帅的调度权职,终于赢得了平定广西叛乱的重要功绩。
所以,史书评价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
只可惜后来,王安石变法,一味加强集权,经过一系列党争,分裂了北宋社会,使得相权与君权最终脱离了有效制约。
终于,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带领下奔向了万丈深渊。
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