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年高三上期历史期末考试网上在线做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年高三上期历史期末
考试网上在线做题
选择题
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A.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B.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C.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A
【解析】
根据“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按照时令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时期,官方重视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反映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无法体现自然科学的发展,材料也没有涉及争霸战争,排除B、C;材料反映官方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无法体现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排除D。
选择题
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
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
A. 孔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治国思想
C. 孟子的义利主张
D. 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B
【解析】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材料“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体现重视赏罚,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与荀子的王霸并用的治国思想一致,故B正确;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的义利主张与“庆赏罚刑”的主张不符,排除AC;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互相关爱,不涉及“庆赏罚刑”,排除D。
选择题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正确;建立监察区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
B. 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
C. 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
D. 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知清初圈地主要是圈占汉人土地,分给满人,汉人失去土地或沦为流民,或成为满洲的依附民,严重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故选B项;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尽管也有民生方面的考虑,但主要目的是确
保满洲贵族的特权,维护统治基础,故政治动机超过经济动因,A项错误;清初圈地既不是为了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也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故C、D项不正确。
选择题
导致下表中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的主要原因应是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经济结构的变化
C. 协定关税的施行
D. 商品输出的泛滥
【答案】C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43年前关税税率比较高,1843年新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而究其原因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即中英协定关税,造成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故C 正确;通商口岸的开放与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中国关税税率的变动,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无法体现商品输出的泛滥,排除BD。
选择题
1912年2月16日,已经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才
悄悄地剪去辫子。
合理解读“袁世凯剪辫”行为,应注意
A. 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
B. 置于特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D.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答案】B
【解析】
辛亥革命后“剪辫”在当时是支持革命的体现,结合材料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剪辫”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是在特定条件和特殊时机下进行的,既受当时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也是袁世凯政治手段的表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选B项;“袁世凯剪辫”是单个历史事件,不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不适合用“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等原理来解释,故A、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问题,故C项错误。
选择题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所以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没有体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故A排除;B项中,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故排除;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并不涉及社会主义,故排除D项。
选择题
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
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 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 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答案】D
【解析】
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39~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由材料中的“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
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抵抗日本侵略,不存在消除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地方体制的改革,不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也涉及战后谋划,C项仅体现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故排除C项。
选择题
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A. 卷帙浩繁规模巨大
B. 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C. 立法形式多元
D. 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答案】C
【解析】
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
式,反映出罗马法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多元化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罗马法卷帙浩繁,排除A;材料反映罗马法形式多样,无法体现立法随意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阶段性特点,排除D。
选择题
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
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
A. 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社会革命
B. 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建立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约翰·亚当斯认为美国“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而“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可知,他认为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社会革命,所以选A项。
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实践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不是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故排除B;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美国建立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选择题
以下是苏联时期出现的一则小幽默,其内容意在讽喻,当时的苏
联
A. 言论自由基本缺失
B. 特权之风普遍盛行
C.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D. 经济体制高度集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这是谁的工厂?”“工人阶级的”,体现出苏联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谁的汽车?”“斯大林的”体现出苏联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材料意在讽刺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言论自由基本缺失”,排除A;“这是谁的汽车?”“斯大林的”体现出苏联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无法体现特权之风普遍盛行,排除B;材料反映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结论,排除C。
选择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收缩。
在尼克松主义看来,缓和并非结束冷战,结束美苏敌对状
态,缓和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
由此看来,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当时
A. 美国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C. 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
D.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在尼克松主义看来,缓和并非结束冷战,结束美苏敌对状态,缓和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说明美国没有结束冷战,只是改变了冷战的方法,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故C正确;美国仍然是世界霸主,排除A;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70年代,日本崛起、西欧的联合对美国造成冲击,但不是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的主要原因,排除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战以前,“以主张仿效西洋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固守中国习惯者为旧”,之后一变而为“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
到1919年底,谈论、使用“新文化运动”一词才成为一种时髦。
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恋爱自由”“劳工神圣”的口号,都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
五四之
后,中国逐渐进入了“主义时代”。
192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改造中国需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个西潮冲击下的反应,还是一个更多带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从戊戌维新起中国人就在寻求根本性的改变,则那一系列阶段性转变,应是对何为文化之“根本”的认识在步步深入,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的认知。
——据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等
材料二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一年一度的五四纪念就形成了。
1930年代,国民党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认为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要求学生“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
而共产党人以继承五四传统、五四精神为己任,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向”。
与此同时,胡适一再将“五四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他的阐释影响了其他自由主义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同的话语系统。
——据杨琥《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新进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不同观点,并分别指出其立场。
【答案】(1)新进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主张得以流行与普及;“新文化”的内涵发生变化(不再视新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从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主到多元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文化的整体转型加快。
原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危机的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持续探索。
(2)(国民党)观点:既抽象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又具体否定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精神(答成“五四运动是国民党促成的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学生参加政治运动不利于教育发展”亦可)。
立场:一党专政的立场。
(中共)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胡适)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立场:自由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解析】
(1)新进展:根据“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恋爱自由’‘劳工神圣’的口号,都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得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主张得以流行与普及;根据“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得出“新文化”的内涵发
生变化(不再视新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根据“五四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主义时代’”得出新文化运动从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主到多元思想的传播;根据“劳工神圣”“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得出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根据“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的认知”得出文化的整体转型加快。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民族危机的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等角度分析回答。
(2)(国民党)观点:根据“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概括得出。
立场:根据材料可知,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立场。
(中共)观点:根据“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向”得出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立场: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胡适)观点:根据“胡适一再将‘五四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概括得出。
立场:结合所学,胡适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近代化的程度与对外贸易也是分不开的。
尽管整个近代中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的中外贸易仍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可否认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对外贸易
在近代中国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可是中国封建王朝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利用好这一杠杆。
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
【答案】以下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一:近代中外贸易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经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外贸易急剧增长,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政治:中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也不断传人,中国新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维新派的维新思潮,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
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促进思想的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推动了思想启蒙。
总之,中外贸易虽然是列强侵华的体现,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
示例二:近代中外贸易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消极影响。
经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特权,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贸易,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为了扩大中外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导致中国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
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列强利用传教士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侵蚀,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以配合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侵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
总之,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中国不断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过程,大大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示例三:近代英国的对外贸易推动了英国的社会转型。
经济: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参与贸易竞争,并利用殖民扩张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率先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政治:贸易发展带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断壮大,推动了1640
年反对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断发展完善。
思想: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并广泛传播,大大推动了思想解放,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近代英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
示例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推动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五: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带来社会转型。
(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①论点(观点)应明确、清楚;②论证、证据(史实)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注意史论结合;③升华,对论点进行总结。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如近代中外贸易,“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本题史实不限,古今中外均可引用;论题开放,既可谈对外贸易推动社会转型,也可以论证其阻碍了社会转型,还可以换个角度谈社会转型推动了对外贸易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
早在元朝,统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
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摇投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
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
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
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银,改入条鞭内征收”。
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
“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
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筒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2)积极意义: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
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1)原因:根据“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根据“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得出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根据“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得出“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2)积极意义: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得出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根据“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得出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