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智慧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智慧》读后感
——易中天《中国智慧》读后感(原创)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
收获。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
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

今天有幸阅读到
《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
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
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
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
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

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
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
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

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
不唱高调。

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
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
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
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
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
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
交道。

中庸一定是适中之
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
是“无过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

“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

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

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

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

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篇二: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1.关于教育的目的:“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教育;人类办教育,为的是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教育赋予人类以智慧与美德,教育赋予社会以进步的力量。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乐章。


2.关于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


3.关于教育救国论的来历:“1806年第一次普法战争,普鲁士在失败中抓教育,终于在1820年第二次普法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普鲁士统帅摩奇将此功归于学校的教师,这就是教育史上的“教育救国论”的来历。

1995年2月,日本关西大地震,伤亡空前,但社会秩序居然井然得使人难以置信,这原因主要来自受高水平教育的国民
的素质。

4.关于德育的地位:
?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我也同意这样的观点:诸育只有以德育为首,才能应运而
生,才会有其价值。


?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作
的基础。


? “关键要注重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
性。


?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
他是有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
可以说是有
德的。


5.关于教师的素质结构: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
监控能力以
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

6.关于优秀教师的个性品质与个性
特征:
? 韩进之教授曾从教师人格的个性特征着手研究(1989),在总结
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韩
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热忱关怀;(2)真诚坦率;(3)胸怀宽阔;(4)作风民主;(5)客观公正;(6)自信自强;(7)耐心自制;(8)坚韧果断;(9)热
爱教育事业。

? 教师人格的个性特征:自信型、思考型、安静型、严肃型、谨慎型、活泼型、自我型。

(p35)
7.关于师爱:
?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某直辖市教委在教师
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回
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
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
仅占10%.这里,90%与10%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反差。

由于师生之间
没有血缘关系,彼此这间要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是一件很费心思
的事,要达到这一点,教师是要下番功夫的。

然而,热爱学生是每
一个
教师的天职。

?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它是师德的核心成分。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著作的扉页上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
的孩子是神。


? “我则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

” ?“师爱就是师魂。

”(p36)“我和所有的优秀教师一样,同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8.关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

知识要有
事业与职业的目的,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自己所从事
的职业与专业为基
础。


? “学生的年级越高,教师的威信越是取决于其本体性知识的水
平。

” ? “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
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

有几位颇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曾经是一
些不合格的中学教师,教哪个班,哪个班乱,甚至被学生轰下讲台,这不就是生动的实例吗?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要有,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多了对教师的教学并一定起作
用。


9.关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
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这种知
【篇三:《感悟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智慧》读后感
逸夫小学李静
我们今天的生活,往往使人疲惫不堪。

有这样一个寓言,有兄弟俩
人出去郊游,高高兴兴地到了凌晨以后才回到家,这时想起来,今
天电梯维修,零点以后停止运行。

而他们家住在80层的公寓上,怎
么办,总得回家吧,兄弟俩心想仗着年轻,就往上爬。

前20层意气
风发、说说笑笑就上去了。

可走到20层就太累了,想想才走了四分
之一,怎么办呢?俩人商量后就把背包存在20楼的电梯口,想着等
电梯开始运行了,再来取。

放下背包,人轻松多了,又往上走了20层。

再走20层,那可太累了,到了40层,往上往下都一样,这个
时候他们很绝望。

这种绝望和怨气使兄弟俩开始互相指责,互相抱怨,在指责和抱怨中又往上走了20层。

到了60层,累得连指责的
力气都没有了,速度也降下来了,他们最后终于走完了80层。

到了
家门口,兄弟俩面面相觑,觉得好像忘了点什么。

一想,钥匙!忘
在了20层的背包里。

这是一个寓言,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人生。

少年之时我们在学校里意
气风发,谁的成长不是把满怀的希望和梦想扔进行囊,直到20来岁
要进入社会时,生命、生存、生活的命题第一次摆在了自己面前。

要独立面对的时候才发现身上的行囊挺沉,觉得背着个负担往前走
挺慢的,只能放下。

但是真的放下不要吗?没有人愿意割舍?只能
先埋头苦干几年等到有条件时再来实现自己青春的梦想。

可再走20
年你就会发现,人到中年了,以前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在从前小
农经济条件下是可以不惑了,而现在的人,不到40岁,连迷惑的资
格都没有。

到了40岁,各种矛盾、冲突、迷惘等等接踵而至,在充
斥着指责和抱怨的生活中,走到了60岁,这是人生最激烈的一段时间。

到了60岁,临近退休了,看看生活好像也就这样了,打打太极、做做保健、喝点养
生汤,日子过得不错,但是没什么感觉了,晃晃耽耽人就到了80岁。

到80岁“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20岁时的那一把钥匙,这一生从来没有跟随过,它还在出校门时的那个
门口。

而这时回不去了,这条单行道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今天我要说,你的行囊太重,那里面的吉它、歌谣和朦胧诗可以暂时把它放下,但那把钥匙别忘了。

你可以向社会妥协,可以去完成自己的一
些比拼,但是那把钥匙千万别忘了。

记住你的信任不要颠覆了一切,丢了钥匙的人,在生命中会倍感苍凉和迷惘。

这种迷惘就是你会陷
入于你的忙碌而忘了你出发的初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