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环境中呈现最美好的状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儿童在环境中呈现最美好的状态作者:王飞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8年第07期
工作室简介
王飞名师工作室于2015年3月挂牌成立,设在历史悠久并具有示范、辐射、引领作用的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内。

主持人王飞。

现任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兼园长,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工作室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兴趣教育”为教学主张。

以“培养专业学前教师队伍”为重点。

以专家团队为引领。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先后开展了“畅想艺术。

优秀教育活动展示”“巡访名园,推进园所文化发展和课程建设”“栖霞区业务园长培训班”等主题活动。

工作室提出“明确目标、解决问题、落实跟
进、专业精进”的分层次培养方案,以伴随、引领、研究的人性化方式。

帮助工作室成员缩短从学习理论到内化实践的过程,尊重、欣赏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和探索。

对话时间:2018年5月13日
对话地点: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佳分园
对话者:●王飞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南京市栖霞区王飞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陆雄伟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教科室主任
●何欢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幼儿园副园长
●雷梦嫒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幼儿园副园长
●姬如峰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佳分园业务主任
●高洋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教科室副主任
●封叶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尧顺分园老师
●王姗姗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教师
对话背景: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但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想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科学家,需要当代科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来推动实现。

反思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教授说:“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对大自然有亲近感,但是幼儿也特别需要教师为其创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选择贴近生活的探究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动有趣、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畅美课程”正在探索艺术化的教育与各学科领域的融合,其中的理念正是:儿童在自然、自由、自信、自主的环境下呈现的最美好的状态。

因此,如何将科学与艺术活动相互融合,是每一位老师思考和实践的课程问题。

工作室成员以班本课程“蚕宝宝的一生”为切入点,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兴趣教育”为讨论核心,运用艺术化的环境,将艺术化的教学内容融合在“看一看、试一试、画一画、读一读、走一走”等科学探索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科学和艺术融合下的活动目标与策略
封叶:主持人,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体系中不同领域的内容,同时,这两个领域也兼具综合性的教育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将两个领域进行融合,首先要探索目标融
合。

因为,从其表述和目标内容来看,两个领域在知识技能、探索创造、情感态度、人格塑造等目标维度上,具有内在的、高度的互通性和一致性,验证了皮亚杰关于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理论。

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蚕的一生”中,教师将科学活动和“畅美课程”结合,采用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形式开展研究,侧重于研究班本课程的开发,更强调学科领域的融合,指向幼儿课程的综合性和适宜性,并取得了—定的经验。

我在班本课程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从幼儿感兴趣的养蚕活动入手开展研究,希望大家一同讨论:将科学和艺术融入主题活动后,活动的开展目标与策略运用等问题。

王飞:目标是课程的起点,也是归宿。

我们在课程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目标的科学性和融合性。

同时,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正确制订目标的前提。

从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层面、哲学意义上来解读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其关系好比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而且,这种分工与合作建立在一个具有自然融合、内在联系的整体基础之上。

这种整个的、两位一体的教育形式,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幼儿教育规律。

就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来说,要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也为活动提供了契机和适宜的平台。

高洋: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都强调关注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倡在过程中运用各种感官获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满足幼儿全面发展需要。

所以,我认为这两个领域虽然有非常明显的学科特点,但是其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是密不可分的。

再从两个领域目标内容来看,在知识技能、探索创造、情感态度、人格塑造等目标纬度上,具有内在的、高度的互通性和一致性。

两个领域的价值取向是: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培养科学态度、美感体验,为将来的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养蚕活动”的思考与启示
封叶:我在研究的过程中,觉得两个领域的教育内容融合是开展好活动的保证,我把落脚点放在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中事物的探究和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开展各类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通常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把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

王姗姗:我在班级也开展了关于蚕宝宝的饲养活动。

有一天午饭后,我带宝贝们散步,正值幼儿园桑葚成熟时期。

胡舒雅问后面的刘晨曦:“你说我们班的蚕宝宝喜欢吃桑葚吗?我们要不要带一些给它们吃?”回来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宝贝们以一盒蚕宝宝做实验,将它们爱吃的桑叶替换成美味的桑葚。

實验前,孩子们开展了大猜想:一部分宝贝觉得蚕宝宝喜欢吃桑葚,另一部分宝贝觉得不喜欢吃,他们用做标记的形式来投票。

下午一放学,孩子们蜂拥到自然角前。

“哎呀,蚕宝宝怎么不动了,它们是不是死啦?”再看看桑葚,原封未动。

“蚕宝宝原来不喜欢吃桑葚呀!快给它们吃些桑叶,救救它们吧。

”在宝贝们的奋力营救下,几条虚弱的蚕宝宝终于恢复了体力,大快朵颐地吃着桑叶。

通过本次尝试,宝贝们得出了实验结论:蚕宝宝不喜欢吃桑葚。

但是,它们喜不喜欢吃别的呢?我们的活动还在进行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成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姬如峰:我觉得,除了要关注科学和艺术领域目标、内容的融合外,活动形式之间的融合也很重要。

其实,很多班级都在开展“蚕的一生”这一主题活动,我园有一个班级用图画记录的形式,记录了蚕宝宝的成长蜕变,提倡领域内容综合互补,这一点很值得学习。

因为,蚕的一生变化很明显,在蚕宝宝生长过程中,引导幼儿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或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认为非常重要。

正因为宝贝们对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有着充分的观察机会,获得了更多的审美经验,所以,他们创作表现的欲望特别强烈。

我们的美工区每天人气爆满,孩子们大胆创作,用轻黏土、水粉、鸡蛋托、面巾纸等生活中易见易得的物品,通过水粉画、线描画、剪贴画、手工等形式,记录着蚕宝宝的蜕变。

王飞: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

由此可见,艺术与科学是—种自然融合的关系,其结合与互融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科学、艺术以及整个人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活动延伸及建议
雷梦嫒:我认为,将阅读活动融入课程中,有助于两个领域的融合,特别是亲子阅读。

我们在班级阅读区准备了很多有关蚕宝宝及其他小昆虫的绘本与科学百科全书,老师和宝贝们徜徉书海,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平时观察到的蚕宝宝的情况,与书籍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思考、总结,丰富了对蚕宝宝的认知。

此外,我还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关于各类动物的科普读物,带孩子们去图书馆寻找有关记录蚕宝宝的书籍,鼓励幼儿在生活和书籍中寻找和蚕宝宝有关的内容。

王姗姗:雷老师的这个方法非常好,不但保护了孩子,还将集体教学中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延伸到了游戏活动中。

我们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到南京云锦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参观,领略家乡的云锦风韵。

孩子们观摩了云锦的制作工艺,认识了传统的提花木机,欣赏了美丽的云锦制品,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云锦文化的魅力,也对培养其关注民俗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思考与实践能力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小结
王飞:一只小小的蚕宝宝,让孩子们每天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他们既参与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增长了相应的知识,与艺术相融合的方式,又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和艺术素养。

我们的“畅美课程”研究就是通过每—位老师在—线的实践,去探索藝术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帮助孩
子自然、自由、自主、自信地在学习与生活中呈现最美好的状态。

在课程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工作室的老师更要不断思考和前行,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