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高中地理课件城乡发展与城市化湘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
健康
化隔离带
第十一页,共26页。
主要表现
成因
交通拥 挤,居 社 住条件 会差
环
境
问 题 增加就
业难度, 扩大失 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 (jíjù)膨胀,汽 车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急剧 增长,乡村人 口无序迁入
危害
治理措施
交通堵塞导致时
间和能源的严重 控制城市人口
浪费;住房紧张, 增长;合理布
质量低劣;影响 局城市道路;
第四页,共26页。
4.城市化 (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chǎnyè)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 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第五页,共26页。
(3)发达国家(fā dá ɡuó jiā)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比较 起步时间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一讲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 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No 内部差异明显,“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并存。——交通型城镇。——专门化城
镇。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制度。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 影响人体健康。【探究演练】下表为某市区与郊区天气和空气质量监测(jiān cè)比较 表,回答(1)、(2)题
逐步形成了城市群的规模。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有
利区位条件。
(3)珠江三角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请描述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解析】本题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历程,考查城市群的形成与 发展。分析城市群的形成需要从气候、地形、交通、位置和国家政策等角 度入手;分析城市化对人口方面的影响,主要从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 例等方面进行。 答案:(1)C (2)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条件优越;临近(lín jìn)海洋,水 陆交通便利;与港澳相邻,历史上有对外开放的传统,现在有国家对外开 放政策的支持。 (3)人口规模扩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以轻工业为 主,女性人口偏多。
城市化进程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逆城市化进 一步加强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内部差异明显,“过度城 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并存
第六页,共26页。
(4)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特点(tèdiǎn)及区域差异。
特点
在我国城市化 地区
水平中的层次
成因
东部
高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
起步晚,东、 中部
中异。东部地区经济Fra bibliotek展第二十页,共26页。
【素材链接】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 “热岛”现象;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建筑群影响(yǐngxiǎng)了日照、风速和风向;⑤地面硬化减少降 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用水增多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⑥ 废渣影响(yǐngxiǎng)城市土地质量等。
(yǐngxiǎng)城 加快(jiā kuài)
市环境质量
住房建设
造成贫困问 题、内城衰 落问题、社 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 加就业岗位
第十二页,共26页。
2.我国的城市环境(huánjìng)问题及解决措
施
(1)城市交通阻塞
(2)市中心区空气质 环境(huánjìng)
解
量较差
问题 决
(3)酸雨危害较重
中、西部水平
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
差异大
西部
低
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第七页,共26页。
【特别提醒】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分析其产 生和发展的过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xūyào)而形成的中心 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中心镇型城镇
第八页,共26页。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 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交通型城镇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zuòyòng)下 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 大学城等。 ——专门化城镇
Image
第二十六页,共26页。
第十六页,共26页。
答案:(1)微粒、气体混合物多,风速(fēnɡ sù)较小,云量多,降水量多, 年平均气温高,湿度低。 (2)公交出行,使用小排量汽车,发展轨道交通等。
第十七页,共26页。
1.读我国某城市发展(fāzhǎn)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十八页,共26页。
(1)图中能直接反映该市城市化水平提高(tí gāo)的是( ) A.城市用地规模明显增加 B.城市人口数量明显上升 C.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2)该城市建立了_______和________,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3)该城市形成于河流的交汇处和入海口处,原因是什么?
第十四页,共26页。
【探究演练】下表为某市区与郊区天气(tiānqì)和空气质量监 测比较表,回答(1)、(2)题。
监测 要素
大气中的 污染物
微粒
气体 混合物
年平 均风
速
全年 云量
降水 总量
年平 均气
温
年平 均相 对湿
度
市区与 郊区比 较
多10 倍
多5~25 倍
小 20%~
30%
多5%~ 10%
多 5%~ 15%
经济效益高——科技、人才、工艺
多功能和 动态性
工商业、服务业辐射周边,交流广泛;
动态系统——因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
第三页,共26页。
3.城市的发展 (1)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 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 (2)城市内涵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在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 (bùduàn)优化,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高 0.5℃ ~3℃
低6%
第十五页,共26页。
(1)市区大气环境特点有哪些? (2)你认为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的 掌握情况。第(1)题,由于城市工业生产规模大、汽车多等因素, 使大气中的微粒增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所以日照减弱,但尘 埃多有利于水汽凝结(尘埃成为凝结核),所以市区降水增多;由 于市区多水泥质地面,植物蒸腾少,所以空气湿度较低。第(2) 题,市区高楼过多,空气不易流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鼓 励居民(jūmín)使用公交,使用小排量汽车,发展轨道交通有利 于改善大气质量。
(xiànliàng)排
染
动植物的繁殖 放制度
自 固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
然 废弃 规模扩大、居民消费
环 境
物污 染
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 及时清除,实
和环境
行分类回收、 利用
问 题
噪 声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
影响人们休息、 噪声大的工 工作和交谈, 厂远离城区
污 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甚至影响人体 布局,建绿
境 污 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 liànɡ)日益 行集体供暖,
问 染 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下降,危害 建立绿化隔
题
人们的健康 离带
第十页,共26页。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水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影响人体
建立污水处理厂, 实行污水限量
污 城市地面径流(jìngliú)污染
(réntǐ)健康和
第十九页,共26页。
【解析】本题通过我国某城市发展历程,考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由图可知该城市位于(wèiyú)河流交汇处,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从1950年到2000年该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出 现城市新区和卫星城,目的是分担城市中心城区的压力。 答案:(1)A (2)卫星城 城市新区 (3)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第九页,共26页。
城市环境问题(wèntí)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1.城市环境问题(wèntí)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 害 治理措施
自 然 环
大 气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 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 企业排放的废气(fèiqì);
使城市环境 质量(huán jìnɡ zhì
合理布局大 气污染较重 的企业,实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2)环境质量下降。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等。 (3)产生“城市病”。 ①交通拥挤(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néngyuán)浪费);②居住条件 差(住房缺少、质量低劣);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④影响社 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的表 措
(4)城市绿地率偏低 现 施
(5)居住环境(huánjìng)不尽如
人意,脏、乱、差现象
较为普遍城市
(1)倡导建设生态城 市 (2)制定科学合理的 城市发展(fāzhǎn)战 略 (3)走可持续发展 (fāzhǎn)的城市化道 路
第十三页,共26页。
【特别提醒】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zìrán)的产物,它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取 充足的物质和能量,而且也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环境 提供物质和能量、容纳和清除污染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 人类的改造活动一旦超过自然(zìrán)环境所能允许的限度,就 必然产生城市环境问题。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2.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fāzhǎn)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1)从1985年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城
市化过程的动力主要是( )
A.边境贸易
B.乡镇企业
C.工业化
D.国有企业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密集(mìjí),并
第一讲 城乡(chénɡ xiānɡ)发 展与城市化
第一页,共26页。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概念:城市是具有(jùyǒu)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 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页,共26页。
2.城市(chéngshì)的特征
城市特征
原因
密集(mìjí)性
高效率、高 效益
人口、建筑、产业活动(第二(dì èr)、三产业)高 度 交通密、集通讯、管理的高效率——基础设施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