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与用光的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构图与用光的技巧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

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

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

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

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
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
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
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
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

如补色平衡(下图),所谓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理。

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
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
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
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
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

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4、空白。

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

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
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要使具有视觉的冲击力,
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

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

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

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难欣赏到它的美,
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一幅画面如被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
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


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
盖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
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

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
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
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

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a、对称式构图,对称一直是我们民族强调的东西,历来的皇宫。

都城都是对称布局的。

它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b、虚实呼应式布局,就像江南园林。

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

一幅田园风光里比如左下角有一头耕牛,右上角的天空里最好应该有一片云。

对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
记得有一幅名作是一只白胖的白人的手握着一个非洲饥民小孩的手
(在网上我找不到这副pp,只能让大家想象了)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大小对比的效果,为了充分表现pp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象有鲜明印象,
往往需要采用大与小,长与短等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

线条与三角
人们在构图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定向线簇”,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效果。

在大多数情形下,它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
其完整的效果形成了一种从主体沿着直线向外放射的气氛。

这是一种达到形象化效果的简易方法。

摄影构图的另一基本技巧,
是运用能将观众带入画面的“内引线条”。

虽然内引线条有许多复杂的形式,
但最易于识别和最易于获得成功的是C形、S形及富于透视感的斜线。

“C形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内引线条,但拍摄时须注意透视线条不得从任何一个底角弓I入。

一般而论,内引线条不得从任何一角开始,而要从底边中心略偏一处的某测开始。


至于S形线条,也有人称之为“形体线条”。

这是霍加思最先作为一种优美的构图线条提出的。

因为它来自妇女的优美身段:
一种稍稍拉长的“S”形。

作为——种常用的构图线条,它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S形线条的魅力
在利用线条进行构图时,有一点须引起注意,即画面中的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

否则,很容易出现下列的情形:原来的意图是只想拍一张照片,
而结果却好像是两张互不相关的底片印到了一张相纸上。

这个问题在拍摄自然景物时,例如在地平线居中,
天空和地面各占一半画面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

如仍纠正这种毛病?
在美国摄影家B·克莱门茨和D. 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学》一书中指出,
只要使“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使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
照片的整体感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对角线的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画面,
使用这种构图往往是作者希望把读者的目光明显的导向某事物,
或表现线条本身的魅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矩形画面里最长的线条就是对角线。

还有一个常用情况就是当2个趣味中心不明显但需要产生某种联系的时候,
作者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关联他们。

看图,是体现桥梁宏伟的名片,
闪光的桥梁主体横跨2个角似乎要跨出画面的外面。

前文里提到的留空白,常见的留空白往往是一个几何体,而几何体里最简单,
最善于表达情感的非3角形莫属,正3角形往往表达一种稳定的情绪,
多用在建筑,成年男子,成功人士等场合。

这里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的课本里有一幅描写大庆劳模王进喜的图片
就是使用里正三角的构图,表现主体的刚毅和力量。

非稳定的三角构图,可以活泼画面,多用在多变的女人身上,
下图就是一个范例。

当然也有用这种构图来渲染一种不稳定的、烦躁的情绪,
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示范。

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

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

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据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
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
这就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动工构成因素了。

一般说来,有生命的、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
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

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如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
又能起着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
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小,
实际上在观赏者心目中觉得很大。

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

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
我们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支柱有概括意义,
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
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成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
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构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
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

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
各大名家说构图
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

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
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

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

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点取得过高,
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

他说:“请记住,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
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

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摄影是“减法的艺术”
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

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

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

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

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

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
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
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

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
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

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

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
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

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
以使整幅照片清晰。

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
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
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
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
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达柯认为,
有时“如果线条与视觉产生了共鸣,一簇线条本身就能成为一个主体”。

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

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
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

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
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


这就是我常说的用脑子拍照。

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
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
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


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
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

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
就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这时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
再没有其他意义。

”小雅各布斯还认为:
“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

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

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

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
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

就是所谓摄影里所有的控制是服务于你想表达的情绪。

“在大多数情况下,
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
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

……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
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

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

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阐述。

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
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
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

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

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

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
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


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
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
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

\" \"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
须经常分析照片。

”他提出的分析照片构图的最重要标准是:
1.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反差情况。

2.照片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以及类似事物。

3.照明和纵深。

4.突出的线条和照片的画幅。

对于如何获得较好的摄影构图,格鲁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
a.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b.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要有助于传达照片的意图。

c.应当避免由于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含糊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错觉。

d.明与暗的关系或者彩色对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e.除了人物和环境在形式上的关系之外,
对人物和环境的心理上的权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每个视觉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

无偏好的估价意味着根本没有反应。

f.表现与我们熟悉的物体相类似的东西,使人容易辨认,
从而能比较迅速地予以理解。

因此,重复内容是必要的。

g.照片的复杂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够),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过分) h.每个人对每幅照片的美学评价总是不一样的,
而且这种评价是受感情支配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识,
他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

i.形式主义和时髦风尚是不能持久的。

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缺点,是不可能用技术补偿的。

j.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
有助于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出明显的纵深感。

k.不寻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使照片生动活泼。

l.有意识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线和选择适合主体的画幅,
会加强照片的效果。

————————————————————————————————————其次谈谈用光的艺术
说白了,玩摄影就是在玩光线。

就如同素描,光线的表现力就是一幅好pp的“魂”下面先讨论几个概念:
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
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

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
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色彩对比。

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像的照明,在影室内,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
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

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
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

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
来削弱光线的强度。

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

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

另外还有一种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
阴天里的那种没有明显方向性的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

漫射光不像前面提到的那2种光源,它几乎是没有阴影的,
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就是驾驭漫射光的高手。

光照度强弱
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lux),
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

1勒克司相当于1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
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

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 lux以上,
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摄环境。

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lux以下。

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

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
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
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
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使用闪灯时的光圈变化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来的。

还有一个法则就是: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
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
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

这样的变化在上期的“构图”里得到了运用不同的反差,
会造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说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和上期说的概念做混淆,
上期说的是光的方向性,照度是指强度。

2者有相当的联系,但,是不同的。

强光更加容易得到方向性,
可是如果假如满屋这个方向都是5w lux的强光拍出来的pp也是没有方向的用光。

又比如在微距的环闪下所有的影子都被“消灭”此时又何来的方向?
相反,窗边的肖像,不要看室内的照度相当弱,但是方向性极强,
常常用于刻画成年人的稳重和矜持等。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

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
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
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
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数码摄影入门之九光的方向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
这个概念容易理解。

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
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
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
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
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

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如果光源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

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
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

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

这里就不给图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种光线。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

在进行拍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

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
即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
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

此时面对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

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

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
有了立体感。

台湾影楼那种很“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光线。

2、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侧面,
从侧方照射向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
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

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

不过许多情况下这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

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

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
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

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人像片里,
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非常难看,所以需要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

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一般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
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

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

不过这种光线很少单独使用,
大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顺光位配合等,
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还是不给图,
大家把自己的婚纱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广泛使用的,
我的图片就不贴了,避免麻烦。

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

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

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险可憎,
往往会使用很硬的底光。

这就不给图了,
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

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吓mm哟!不道德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
但使用上最复杂,难度也最高。

摄影作品构图十忌
摄影就如同绘画、构图的作用极为重要。

出色的构图,能使画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

一幅照片,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形式,往往无法引人入胜,
更不能尽兴地表达内容。

在迈入艺术的自由王国之前,
只有掌握其基本规律和标准方法,
才能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之现象。

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
1.画面撑得太足
有些初学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
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

同时也会令到作品显得拘谨、死板。

2.地平线倾斜
有的人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

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

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

3.头撞南墙
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
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
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4.附加物缠身
背景选择不当,产生了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