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复习提升学案 湘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保护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防治
练习1)。

据此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丁类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乙类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危害
(2)土质疏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练习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脍炙人口。

2011年春季,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

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遭受灭顶之灾,更让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站在洪湖围堤,放眼望去,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全是裸露出来的枯黄湖底。

(1)洪湖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011年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严重的打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①调蓄长江洪水,削减长江洪峰,减轻洪涝灾害;②野生动植物栖息生活的场所,特别是北方候鸟冬迁的栖息场所;③洪湖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2)①湖区大量水生动、植物缺水大量死亡;②湖底出露导致水生动物繁殖场所遭到了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中生命形式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因此它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

1.生物多样性的组成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

广义: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体现,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2)物种多样性。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区域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客观指标。

(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直接使用价值,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能源、工业原料等物资,为丰富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观赏对象和艺术灵感;二是间接使用价值,指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吸附污尘、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三是潜在价值,指生物及其遗传资源潜在的价值和用途。

如为改良作物、畜禽品种提供可行的基因来源,为研制新型材料、药物提供可能的科研对象等,虽然这方面的价值有许多还没有被认识,但如果因破坏而导致丧失,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了。

练习3图1示意我国西北沙漠边缘某灌溉农业试验田周边1998年开始试验至2010年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图2示意该地土壤含盐量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指出1998~2010年该灌溉农田周边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图中所反映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答案(1)特点:生物多样性指数2004年前上升,2004年后下降。

原因:2004年前,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农田周边土壤水分条件改善;2004年后,随着试验田周边土壤表层盐分积累,出现次生盐碱化。

(2)加强监测等管理措施;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植被。

四、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表现不同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域中生态功能的表现不同,森林破坏引起的危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我国西北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森林破坏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环境问题。

长江中上游森林
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森林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弱,河流径流变化大,易加剧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练习4中国园林网2010年4月13日消息:涉及今年太原市西山绿化造林任务的179家企业,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认界,70家进场施工,进场率为39%,栽植树木436亩,大部分企业在整地、挖坑。

据此回答(1)~(2)题。

(1)太原市沿线的绿化带主要的环境作用是( )
A.减少交通环境污染和美化环境
B.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C.减少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D.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2)西山区进行绿化,最主要的作用是( )
①涵养水源②增加林木果品产量③开发旅游资源
④增加农业收入⑤防风固沙⑥增加木材蓄积量
A.②④B.③⑤
C.①⑥D.①⑤
答案(1)A (2)D
五、图解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练习5读“重庆森林围城消减热岛及其生态功能示意图”,回答(1)~(2)题。

(1)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关于乙图体现的森林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等资源
B.为鸟类等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减弱风速
D.美化环境,吸烟滞尘
(2)下列关于甲图森林环境效应说法不恰当的是( )
A.能够对重庆市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B.能够降低重庆市内涝的发生
C.能够净化空气、减轻重庆市大气污染
D.主要为重庆市提供木材资源
答案(1)B (2)D
六、草地退化原因及保护
(1)草地退化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的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
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的退化,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

其联系如下:
(2)草地的保护
①主要措施: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主要措施
练习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麻黄素是内蒙古重要出口产品之一,国际市场需求一直旺盛,各企业对其原料麻黄草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导致对麻黄草的采集是掠夺式野蛮挖掘;近年到内蒙古挖掘的外省区农民近200万人次,所到之处牧草被连根挖起,成片软草枯死,使0.6亿亩草场完全沙化,1.9亿亩草场遭到严重破坏。

材料二“如今,在我们这里的大草原上(指锡林郭勒草原),不仅狼吃羊,而且老鼠也吃羊……”牧民达宝力道家的3000亩草场在这本该返青的季节一片枯黄,到处是鼠洞,被老鼠啃掉根子的软草散落得到处都是。

材料三草原鼠害防治专家指出,田鼠生活在草被非常低矮几乎裸露的地方,在以前,草长得高,它们只能生活在个别地区。

草原极度沙化为长爪沙鼠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长爪沙鼠的一个洞系可挖出成吨的沙土,这些沙土是流沙的材料,短期内将造出草原中的沙漠。

材料四据估测,内蒙古草场的载畜量应为3000万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高达7000万羊单位,从而导致许多牧场的产草量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至1/2,而且牧草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变劣。

(1)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草地退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鼠害和人们过度挖掘麻黄草所带来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锡林郭勒草原鼠害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应如何治理这一地区的鼠害问题?
(5)在今后的畜牧业发展中,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该类事件的发生?
答案(1)牧场严重超载;草原鼠害严重;滥掘滥挖野生资源
(2)草场严重退化和沙化;加剧北方沙尘天气;草场的载畜量下降
(3)人们对草场破坏严重,为鼠类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
(4)保护草场,消灭鼠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措施、鼠药灭鼠相结合。

(5)首先,引导牧民脱贫致富是关键;其次建立“草库伦”制,保护草场;最后,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七、生物入侵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性因子,其中受寄生性天敌捕食的作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下。

因此,那些外来种类生物在其原产地通常并不造成较大的危害:但是一旦它们入侵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而自然界里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一旦某种生物人为灭绝和人为引入,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所以国外有学者将盲目引种、生存环境的缩小和碎裂、过度捕杀、物种绝灭的次生效应列为引起物种绝灭的四大原因。

练习7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稍一触碰就会腼腆地合拢枝叶,含羞草给人以娇弱的无限遐想。

但在海南看到了含羞草的另一番“嘴脸”:不再矮小匍匐生长,而是根粗枝壮、高达1米左右,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枝茎上还长出了锋利的刺。

“密密匝匝地长成了栅栏,而且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这种“凶悍”的含羞草并非土著,20世纪从热带美洲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华南地区,后来发生变异,成为有害的外来生物。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外来物种进入后并不是立即“翻脸”,它们最初“心甘情愿”地被种植应用,一旦适应、繁衍至一定规模,才会主动攻击,威胁其他物种甚至人类的生存。

一般植物的潜伏适应时间长达20年,因此2000年以来,我国外来物种开始进入生态危害高发期。

(1)在海南,含羞草为什么会发生变异?有何危害?
(2)对于生物入侵,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
答案(1)原因:由于其气候条件能够满足动植物周年生长、繁殖,海南成为我国最容易遭受外来物种侵入、定居、扩散和蔓延的敏感区域。

危害;①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外来植物除了具有高的繁殖率和环境适应能力外,本身分泌的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逐渐使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除导致作物减产外,还提高耕作成本,给本来经济落后的地区带来更大的阻力。

(2)①加强土地使用管理。

加强管理,将有利于控制当地土地使用与生产模式,减少开垦农地等人为干扰,从而有效控制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

②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定期观察和监测,特别留意已经出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的覆盖范围与数量,以便及时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也对尚未表现出入侵性的外来物种进行定期监测,以防止在环境适宜或适应环境后成为入侵物种。

③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对将引进的或新出现的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确认是否具有入侵性。

④对已具有入侵性的外来物种进行控制和清除。

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下图)是我国新增的四处国际重要湿地。

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答案 D
2.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的角度看,下面不合理的行为有( )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答案 A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严重B.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答案 D
4.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A.①地—水库大坝、②地—果林、③地—耕地、④地—水土保持林
B.①地—水土保持林、②地—耕地、③地—果林、④地—水库大坝
C.①地—果林、②地—耕地、③地—水库大坝、④地—水土保持林
D.①地—耕地、②地—水土保持林、③地—水库大坝、④地—果林
答案 C
③地内有河流交汇,地形狭窄,可建大坝;④地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宜建水土保持林。

为保护我国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热带季雨林地区——西双版纳,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所对该区域统筹规划(如下图),将该地区划分为红、绿、白三色区域:绿色区域是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白色区域是农耕区,为限制开发区域;红色区域是重点开发区域。

据此回答5~6题。

5.对于白色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禁止对这个区域的一切开发活动
B.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C.目前没必要进行退耕还林工作
D.生活在这里的人应陆续迁出,保护当地环境
答案 B
6.被确定为重点开发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地势平坦,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捷
B.原始森林密布,生物资源丰富
C.地形崎岖,水能资源丰富
D.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答案 A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浓江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内,属于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学者对其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方面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

景观多样性的大小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

景观优势度越高,
表明组成景观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越大,也即一种或几种少数景观类型占优势。

下图为“1954年~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动态图”。

(1)分析图中浓江湿地的形成原因,并说明湿地的生态价值。

(2)从1954年到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的( )
A.景观优势度呈上升趋势
B.景观优势度呈下降趋势
C.景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
D.各类湿地景观类型面积都变大
(3)近20年来,影响浓江流域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将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4)图中浓江流域的某些变化还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土的保持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特征。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永久性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易积水。

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精品※试卷※
(2)A
(3)人类开垦影响: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

(4)整体性
※推荐※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