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的建造方法和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窑洞的建造方法和原理
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一、窑洞的建造方法
1.挖地基。

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

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把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就比较省力。

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地担上来,非常辛苦。

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移的干活;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幼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

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作“刮崖面子”。

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2.打窑洞。

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

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

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
坍塌。

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

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

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

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

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

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

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

3.扎山墙、安门窗。

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

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对身体好,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经过以上三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二、窑洞的建造原理
窑洞建筑原理就是利用了土的冬暖夏凉特点,以及土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

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见图),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我的导师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
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三、窑洞的类型
1.庄窑
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

“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

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2.土坑窑
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

“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

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3.箍窑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4.顶门窗土窑
地基就绪后开高3米、宽0.7米的长方形土口,1~2米后旋成拱形,掏空三四米左右。

留土炕,挖炕洞和烟洞。

自然干燥后,上安0.7米见方的一个窗子,下安一扇门,麻纸糊以后便能居住,冬暖夏凉。

但光线太暗,泥糊抹面,亦不雅观。

5.石窑洞
纯粹用石头圈成高3.4米左右、宽3米至3.5米的拱形窑洞,多为6~10米深。

火炕另盘,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锅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规格。

“狗窝,卧下狗,烟洞转开斗,出烟一袖口,风刮如雷吼。

”这是烟洞的标准。

此种窑洞大门大窗,经久耐用,光线好。

吴堡乡比较多。

用料和门面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凿面子粗细。

解放前富户多一寸三錾,特富者上马头石,盖厦檐,顶“露明柱”。

穷者手锤科四正即可,甚至有垒“人”字墙面的。

全县以宋家条村的石窑为最。

宋家川、南山上、砖窑山有天才石,自然白色花面,不需要錾刻,只要凿四正即可。

门窗以平樯为主梁,上面是半圆,下面方形窗子和门。

门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形式。

6.接口砖窑
沿黄河一带,胶土多,质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铲开崖面,留下土楦。

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窑口,大小同纯石窑。

隆冬时节,倒楦,跟上窑口的方向、高低、宽窄打窑洞,留土炕。

深浅随便,以土质好坏、人口多少而自定。

浅窑为撑炕,深窑为厢炕。

三条炕洞,直通烟囱,连接灶膛。

面石好坏,差别也很大,土窑洞一
般要上箍,防止土质干裂下塌。

麦秸泥抹数次,后用麦壳子软泥抹一次,干后便能居住。

现在内部多用石灰或白垩土粉刷。

此种窑洞,土石掺半,耐风雨侵蚀,冬暖夏凉,二八月温和,胜过纯石窑,多为农家喜爱。

专家也认为,山区的土窑洞冬夏室温适中,有利于人的身体,故长寿老人多出在山区。

但要红壤土山,黄土山切不可打窑洞。

7.大门窗泥结窑
吴堡三道塬,取石不易,黄土又不可打洞,过去只能用麦秸土掺水作坯,晒干后圈窑。

这种窑洞,纯土结构,最怕秋雨绵绵。

现在新修,多为砖石结构。

吴堡富户讲究,“四合院”,或者三孔一院,或者五孔一院。

有的另做厢窑,倒座窑或马棚。

择向建大门,俗称“楼门”。

旧社会,大门按身世决定式样和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