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主要内容导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诗选》主要内容导读
一、作品内容
《艾青诗选》是现当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收集了诗人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共四十六篇。
诗人的创作高峰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抗日战争期间。
这个时期的作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的同情,呈现出非常凝重、深厚、大气的风格。
代表作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我爱这土地》《旷野》等。
第二阶段为1978年以后。
此时,诗人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更为整齐、诗情更为深沉、诗意更为警策。
比如《鱼化石》,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和碧水。
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年春天,在上海阴冷的监狱里,艾青写出了他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这首诗里,诗人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通过对她的回忆与思念,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她勤劳淳朴的形象,赞扬了她宽厚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渗透着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芦笛》
1933年3月28日,诗人在上海监狱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写下了这首诗歌。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而作。
艾青当时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内尔的《Alcool(法文,酒)》诗集,情绪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点燃起来。
他引用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诗人以“芦笛”象征艺术,控诉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表达了诗人与黑暗的反动世界面对面地进行着毫不含糊的战斗的悲壮情感。
《马赛》
诗人在《马赛》一诗中,直率地毫不客气地对马赛这座法国的港口城市提出了指责和诅咒。
诗人当时虽然年轻,但已经具有强烈的人民民主思想。
追求自由和光明,追求人类的和谐生活,不仅已经成为诗人的信条,而且已成为诗人诗作的灵魂。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是指耶稣的死。
昔日的拿撒勒城,在当地是没有名气的小城,后来举世闻名,是因为耶稣。
这首诗写了耶稣在十字架受难的经历,诗人从文学的角度刻画了耶稣的苦难形象。
诗的重心是抒写耶稣爱的教言:荣耀将归于那遭难的人之子的。
《铁窗里》
这首诗感情真挚而深沉,想象力丰富,写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对自由的无限渴望。
诗人当时虽然没有自由,但是心中充满希望,不断的希冀带给他生命的力量。
《太阳》
1937年春,当时的中国,一边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旧的势力,以及外国侵略者的势力,他们要把中国推入黑暗之中;另一边是革命者们与劳苦大众,他们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世界。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使人们都能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
《煤的对话》
诗歌中诗人以煤的特性比喻中华民族之精神,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热的情感和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表达了“我”要摧毁黑暗、迎接光明的强烈愿望。
《春》
《春》作于1937年4月,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
诗人通过对龙华这个地方的桃花的描述,慨叹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他们的精神将化作战胜黑暗的力量。
这里盛开的桃花,是社会解放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
《笑》
诗人在《笑》中以深沉的笔调,写了人之力。
诗人指出,这种摧毁旧世界的力,不是别的,正是千千万万英勇奋斗的革命者。
尽管革命者们遇到了种种磨难,甚至流血牺牲,但这种力是不可阻挡的,终究要推动历史前进,把历史推向光明的未来。
《笑》这首诗,是献给革命者们的一首战歌,一首颂歌。
《黎明》
这是诗人1937年5月23日早晨所写,先写黎明的到来,随后,写“我”对黎明的怀念,“我”对黎明的期待,“我”扑向黎明的激动……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
整首诗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对于光明的一种渴望。
《复活的土地》
1937年,艾青在沪杭铁路列车的车厢里写下了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卢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
诗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
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百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者能够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是十分恬静的。
然而诗人绝不是以观赏的闲情描写田园风光,诗中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显示着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
《他起来了》
诗歌创作于1937年10月12日,这首诗概括地描绘了在屈辱中奋力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它宣布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到达了新的阶段。
《他起来了》蕴含的历史内容和艺术审美力量是博大的,真正地显示出了那个时代——抗日战争初期民族奋起战斗的决心和精神。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这首诗思想深刻、感情浓烈、技艺娴熟、生动自然。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和垦殖者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中国旧社会的悲惨图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风陵渡》
这首诗记录了艾青乘坐渡船渡黄河到潼关去的心境。
诗一开始就以排比句勾勒出一幅渡河图。
接下来,诗人写了他在渡船上的心情。
渡船在险恶的浪上颠簸,风一刻也不停地撕扯着布帆,生命被风浪掌控着,或许,即刻就会被鲸吞。
此刻,一切存在于侥幸中。
然而,深藏在艾青心底的,是对光明永不妥协的追求。
《北方》
诗人写作此诗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
1938年初,诗人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感叹“北方是悲哀的”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本诗共5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4节):描绘了战争阴云笼罩下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人民的贫困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
第二部分(第5节):抒发了诗人因目睹悲哀的北方和回顾历史而产生的对国土深沉挚爱的情感。
《向太阳》
诗人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的情感作为主线。
第一章《我起来》:是对过去中国命运的高度概括。
第二章《街上》:诗人听到了远方群众的歌声,来到街上。
他的面前出现了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
第三章《昨天》:诗人又一次回顾了他艰难的人生历程和自己祖国的悲惨历史,歌颂祖国山河的苏醒和人的新生。
第四章《日出》:诗人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改造旧灵魂,与孤寂、彷徨和哀愁告别,走向新生活。
诗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第五章《太阳之歌》:诗人用浓浓的彩笔为我们画了一轮正在升起的逐渐扩大光圈的有动态感的太阳,为人间创造出一个以永生的太阳为理想的亲和世界。
第六章《太阳照在》和第七章《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
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
第八章《今天》和第九章《我向太阳》:诗人的心灵由于日出,由于有声有色的跃动的生活场面,而向过去苦痛而寂寥的生活做最后的告别。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
《人皮》
该诗写于1938年7月3日,写的是日本侵略者将一个无辜的中国女人杀死了,剥下她的皮,悬挂在树枝上,以此来恫吓英勇的中国人民,诗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你更须记住日本军队/法西斯强盗曾在这里经过,/曾占领过这片土地/曾在这土地上/给中国人民以亘古未有的/劫掠,焚烧,奸淫与杀戮!”诗人在这里强烈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感情是悲痛愤慨的。
《我爱这土地》
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和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吹号者》
《吹号者》写于1939年3月末。
全诗共五章,围绕主要人物——吹号者展开情节。
这吹号者,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来吹号角,也夹带着纤细的血丝,可见他是以心血来吹号角的真正的吹号者。
他吹起了起身号,可见他是黎明的通知者;他吹出了集合号、出发号、行进号、冲锋号,可见他又是战斗的鼓吹者、胜利的召唤者。
而他最终英勇地牺牲在战场上,可见他更是为了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勇士、可敬的奉献者!
《吹号者》以独特的写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吹号者的形象。
诗歌以含蓄的语言写出了吹号者不朽的精神,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艾青本人也可以说是一位吹号者,他的号角就是诗歌,他吹响的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催人奋进。
《他死在第二次》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写一个普通兵士在抗日战争中从受伤到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经过。
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不是仅仅叙述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并借曲折的情节取得作品的效应,而是深层地剖析了这个兵士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以及对战争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没有弥撒》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艾青在1940年4月创作了《没有弥撒》,诗中的太阳可以看作是自然,或是不
可触及的精神存在。
这里的太阳不是神,而是诗人心中的崇高理想。
《火把》
《火把》写于1940年5月,是作者的长诗《向太阳》的姐妹篇。
1940年前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已惨烈而英勇地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抗日阵营中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作者由此写下《火把》。
《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抬》
这首诗写于1940年重庆,诗人爱憎分明,用反复、呼告的手法,表达了对在抗战中受伤的女战士及其他伤员的敬佩与爱戴之情,同时也控诉了敌人轰炸后方医院的罪恶行径。
《旷野》
诗人以他那细致而准确的笔触,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生动却凄苍的图画。
诗人写到了旷野上的农夫、山峦、村舍、山峰、岩石……诗人这样精细地描绘旷野上的景色,是要告诉人们旷野的这种凋敝景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改变这种面貌,就必须起来斗争,与侵略者斗争,与腐败的统治者斗争,非如此没有其他出路。
《雪里钻》
这是一首由真人真事写成的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的战地记者在我军和日寇的激烈战斗中的惊险遭遇。
他的战马“雪里钻”是一匹剽悍雄健的骏马,在复杂、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它勇猛顽强,屡建奇功。
诗人把笔触的重心放在“雪里钻”身上,全力刻画它俊秀剽悍的外形和顽强善战、英勇忠诚的个性,以此来衬托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赞美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精神。
《黎明的通知》
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
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
《黎明的通知》是其中的代表作,诗歌采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借助“黎明”这一意象,谱写了一曲对光明的赞歌。
《人民的城》
《人民的城》对张家口的历史和现实做了全景式的描写,并通过张家口解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风貌的对比,表达了对“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的城”的热爱。
诗人形象地告诉人们,张家口已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它已成了光明、和平民主的象征。
《维也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被苏、英、法、美四国分别占领,首都维也纳也不例外。
当诗人来到维也纳的时候,这种严峻的局面依然存在着。
这情况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深深忧虑。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这是艾青1954年7月17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停留期间,因对这个城市黑人区的贫困情况有所感触,而创作的一首速写式短诗,揭露和控诉了这不公道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不人道的种族歧视的谴责。
《礁石》
诗人采用旁观者的叙述视角,描绘了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以及礁石面对浩瀚的海洋屹立不动的画面。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是经受刀砍浪打,依旧顽强挺立的人。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忍顽强的生命的由衷赞美,也是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的深切的鼓舞。
《在智利的海岬上》
诗中呈现出的一幅又一幅画面,使我们亲切地感觉到了聂鲁达的形象:他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与大海有关,可以说,他是海洋的儿子,他有着海一样宽阔的胸怀,有着海一样充满风浪的经历,有着海一样豪爽的性格。
同时,在这些画面的描绘中,也充溢着两位诗人之间的友好情谊。
《启明星》
这是一曲追求光明的颂歌。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诗人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他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以及愿意牺牲自己,走向光明的世界,而不求回报的情怀。
《下雪的早晨》
这首诗歌是艾青写于1956年的作品。
诗人假托对一个小孩的思念,表达了对那应该是脸像鲜花,眼睛发亮,脚踏露水,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的童年的欣羡。
《烧荒》
诗人艾青曾先后奔赴黑龙江和新疆参加屯垦。
在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里,他用一首《烧荒》发出了时代的呐喊,表达出北大荒人的满怀激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军垦人的歌颂。
《帐篷》
这是一首高度赞颂工人的诗歌,特别是建筑工人,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和付出,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而他们留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
诗人借“帐篷”歌颂了建设者的吃苦耐劳、坚忍顽强、乐于奉献、以苦为乐的创业精神。
《鱼化石》
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形象地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不幸遇难而变为化石的过程,诗歌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的事实的描述,阐述了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的道理,抒发了对逝去的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光的赞歌》
《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是艾青新时期重返诗坛后的力作之一。
诗作从大千世界、错综纷繁的万象中选择了“光”来作为赞美的对象,概括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光明与黑暗、科学与愚昧、进步与落后、民主与专制、反抗与压迫、前进与倒退的殊死搏斗,揭示了前者必然战胜后者这一客观历史规律。
《盆景》
1979年2月,刚获得平反的诗人随作家访问团到南方访问,在广州参观了盆景展览,此时诗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他由眼前的盆景,联想到自己长达二十余年的坎坷和苦难,联想到动乱岁月里自由被践踏、个性被压制、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象,于是,诗人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对象中去。
《“神秘果”》
这是一首哲理诗。
开篇指出神秘果的荒诞,然后阐述“苦与甜”的辩证关系,最后以“只有尝尽了悲欢离合,/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揭示主旨。
《希望》
诗人用光、风、飞鸟、流云、蝴蝶来比喻希望,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了,强调了希望的多变、若即若离的特点,将蕴含的哲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希望”引导我们前行,“希望”一直陪伴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失去心中的希望。
只要我们拥有了希望,前进的道路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诗人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大斗技场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及在这里所发生过的悲惨事情,不仅鞭挞了当时的奴隶主们,也鞭挞了过去的、现在的一切奴隶主们。
在诗的最后,还明确地道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
《听,有一个声音……》
这首诗是为被“四人帮”残害致死的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而创作的一首颂歌,深切地抒发了对烈士精神与人格的赞美:“你们害怕我/因为我和真理在一起/你们仇恨我/因为我和人民在一起……”“我最爱光明/你们夺走了阳光/我最爱自由/你们把我关进牢房……”这是张志新的声音,也是艾青的心声。
《失去的岁月》
《失去的岁月》是艾青1979年所作。
在诗中,他沉痛地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大西北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抒发了他沉痛的无奈和感慨。
《关于眼睛(两首)》
眼睛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
诗人紧紧抓住眼睛,来对人生进行哲理性思考,《关于眼睛》可以说是一篇人生众相录,人的喜怒哀乐,通过这首精练的诗,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不能不受到感染和启迪……
《彩色的诗》
这是诗人读《林风眠画集》后有感而作。
诗中不仅对林风眠的画作了描绘,也对画家的艺术特点与人生进行了精要评点,最后“离开了自由创作/谈不上艺术生命”揭示了创作的基本原理。
《无题》
《无题》这首诗写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诗人握住时代的脉搏,吹奏起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强音。
诗歌先以秤与砣、轮与轴、舵与桨设喻,阐明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然后告诫人们民主与法制不可偏废,最后指出民主与法制两手抓的意义。
全诗语言虽然直白,但字字珠玑。
二、意象分析
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光:使人觉醒,给人智慧、想象、热情。
太阳:表现出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礁石:表现了一种历经厄运却能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态度。
雪:《下雪的早晨》中的雪,体现了孩子的纯真和下雪时的美好。
三、主题把握
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农民”“太阳——光明”便是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常将诗的情思引领到总体象征的层次。
它们集中体现了诗作的基本主题:对中国乡村和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光明与温暖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而深沉灼热的爱国情绪将二者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