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之变:传播学范畴中的文学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等 问 题展 开论述。政权的保 障使政治意识形态对作 家的“ 征询” 为强制性力量 , 家必须 自 成 作 觉接受< 讲话》 的指
导, 用通俗 易懂的文学形式表达“ 治议程” 定的主题 , 政 设 对广 大人 民群 众进行“ 治启 蒙” 宣传党的政 治意识形 态。 政 ,
解放 区和十七年文学创作实践 了《 讲话》 精神 ,为政治服务 ” “ 的传播 目的、 广大读者低下的文化 水平和特殊 的社会 心
面对战争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局面面对国外政治力量的封锁国内残留敌对势我军富农地主就是敌军??作家不同的生活经验并没有赋予作品审美的独特性鲁迅沈从文等现代文学作家笔下或黑暗或清丽的复杂而鲜活的乡土世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同一黑白分明力的破坏以及众多长期生活在国统区的民众的疑虑维护政权的稳定即如何为新的政治意识形态正名如何将新的政治意识形态最大化传播到每一个老百姓如何发展生产以改善民生成为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 o 年 8月 o9 ( 8期 , 第 总第 18期 ) 4
【 文艺论丛 】
社会 科学家
S Hale Waihona Puke CI AL S CⅢ NTI T S
Au . o 9 g, o 2
( o8Ge ea o1 8 N ., n rl . ) N 4
《 讲话》 之变 : 传播学范畴中的文学转型
石 培龙
( 兰州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 00 ) 3 0 0

要: 传播是 文学活动的重要 因素 , 实现文学作品社会属性和“ 是 审美现 实” 的关键环节。从传播 学的角度看 ,
毛泽 东< 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属性 ( 治属性 )围绕文艺为什 么传播 、 政 , 对谁传播 以及如何
理共 同作 用下形成的特殊传播 环境决定 了这一时期文学通俗化、 大众化 以及创作模式雷 同化的特点 , 具有工业社会
“ 化 快餐 ” 文 的典 型 症 候 。
关键词 :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传播 ; 《 ; 政治 ; 转型
中图分类号:2o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4 (0 9 0 - 02- 10 — 2 0 2 0 )8 0 2 . 4 - 0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 话》 及其影响下的文学活动的演变。
美国当代著名文论家亚柏拉姆斯在 《 镜与灯》 一 书 中明确指 出 , 术作 品作 为一种 活 动 由宇宙 ( 艺 自然 、 生 活 )作 品 、 、 艺术 家 、 观众 四个 要素 构成 。在这 四个 要 素中,作品” 中心 , “ 是 分别向“ 宇宙” “ 、艺术家 ” 观 和“ 农 村 题 材 是 我 国现 代 文学 史 收 获 最 大 的题 材 领 众” 三个方向辐射 , 构成三种关系, 对这三种关系的解 域。 鲁迅、 蹇先艾 、 许钦文 、 台静农 、 彭家煌等现代文学 释就形 成 了模仿论 、 实用论 、 现论 , 表 而将 “ 品 ” 立 的拓荒者第一次将 中国农村和农 民大规模展现在读 作 孤 形 起来加以解释就形成 了客观论 。 艾氏的四要素论对我 者 面前 , 成 了现代 文 学史上 的第 一个 文 学 流派— — 国文学理 论 和文 学研 究产 生 了重 大影 响 。【 萄 氏的 乡土文学派。 艾 尽管这些作家有各 自 熟悉的土地从而使 在 文学 活 动 四要 素 理论 为 分 析文 学 活 动 提供 了清 晰 的 自己 的农 村 题材 作 品具 有鲜 明 的地域 色 彩 , 写 法上 框 架 ,我们 可 以通 过 分析 四种 要素 之 间的相互 关 系 , 他们 也形 成 了各 自的风格 , 从 改造 “ 民性 ” 目的 但 国 的 出发 ,这些作家笔下的农村无一例外是封建落后 的, 从 而 揭 示 出其 特 有 的社 会 属性 和审 美 属性 。问 题在 于, 文学 作 品必 须 要通 过 特 定 的方 式 , 达 到 读 者手 农 民愚 昧 、 知 、 传 无 冷酷 和麻木 不仁 。 迅笔 下 的鲁 镇和 鲁 祥 中 , 有传播 这一 环 节 , 学 作 品只是 文本 , 没 文 而不 是作 闰土 、 林 嫂等代 表 了现代作 家 对农 村 社会 和农 民解 品 , 能成为 “ 学 现实 ”更不 能确立 其社会 属性 。因 剖 的深度 , 不 美 , 成为 现代 文学史 上农 村题 材 创作 的 主流 和 0 废名 、 沈从文等“ 京派作家” 目睹 此,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 , 在考察作品和读者的联系时 , 高峰。及至 3 年代 , 将 我们必须在这静止的二维之间 , 加上传播这一关键环 城市的罪恶与堕落 ,营造了一个理想的乡村世界 , 节。 事实上 , 传播 对 于文学 的意 义 , 不仅 仅局 限于充 当 之作为人性异化的都市的对立面。 废名笔下景色朦胧 联系文学作品与读者 的桥梁 , 而是会影响到文学活动 旖旎 的竹林 , 憨厚 、 质朴 、 美丽 的少女 , 属于一个世外 乡土文学派作家和京派作家对中 的全部 , 麦克卢汉指出 , 传播方式的变化会改变人们 桃源般的乡土梦境。 国农村不 同风格的书写建立在 “ 五四” 运动所确立的 感知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 本 文 以解 放 区和 “ 十七 年 ” 村 题 材的小 说为 研究 对象 , 自由 、 农 民主 话 语基 础 之上 , 家 们本 着 各 自的文 学 理 作
收 稿 日期 :0 9 0 — 0 2 0 — 7 1
作者简介 : 石培龙 ( 7 -, 1 5 )文学博 士, 9 研究方 向为新 闻传播学 、 文学传播 、 文化研究。
2 2
想, 表现现实或理想 中的乡土世界 , 虽然深层隐含对 家的农村题材创作与早 期乡土派和京派呈现 出完全 现实 统 治秩 序 的不满 与 愤懑 , 但并 没有 直接 的政治 功 迥异 的面 貌 。 利 目的。这些作家大多受西方文学影 响较深 , 在文学 方面, 前者是在 文学本体 内的 自觉创造 , 追求 创作 上 进行 了丰富多彩 的试验 , 品具有 很 高 的审美 文学价值的独特性 和思想 的深度 , 作 具有浓厚的思想启 价值 。 但是 , 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 的大多数 民众而言, 蒙色彩 ; 后者则是在政 治话语主导下的“ 革命工作 ” , 这 种 具 有 “ 锋 ” 味 的 、 化 色彩 浓 重 的审 美 化 书 要求作家创作与具体的政治任务配合 ,起到政治动员 先 意 西 写, 可读性并不高 ,新的小说体式与处于 ‘ “ 前现代 ’ 阶 的作用 , 追求宣传效率 的最大化 , 实现“ 政治启 蒙” 目 段 的中国读者 , 尤其是农 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 赏习 的。 欣 因此 , 如何在 自己的作 品中宣传解放 区政权 的政策 惯是不相适应 的。” 9 母 由于作品传播 的受众局限于 方针 , 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干部和广大的农 民群众认识、 文化修养较高的知识分子 , 能够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 理解并最终变成 自觉的行动 , 是那些从事“ 革命 工作 ” 大, 审美意义远大于社会意义。 的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 换而言之, 如何迎合读者的需 解 放 区文学 的土 壤是一 种 新 的政 权环 境 , 种政 要创作宣传解放 区政策的文学作品是解放区作家的首 这 权是由新文化运动先驱们 曾经“ 哀其不幸 , 怒其不争” 要任务。周扬指出: “ 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不能不充分地 的无 数农 民通过 流血 斗争 建立 和维 护 的 , 村不 仅是 考虑与重视观众读者的要求和反应 ,并且把全心全意 农 解放 区作家的生活环境 , 也是他们最重要甚至唯一的 为他们服务 , 当作 自己光荣的愉快的任务。 圄 ”嘲要让受 创 作 资源 。 14 9 2年 5月 2日至 2 3日 ,解 放 区 召开 了 过较少教育的广大人民群众看得懂 、 喜爱看 自己的作 “ 安文 艺座 谈会 ”这 次座谈 会 的 主 旨在 于确 立政 治 品 ,作家必须首先选择他们熟悉 的语言和艺术样式。 延 , 对 文 艺 的领导 , 毛泽 东 以党 的最 高领 导人 的身 份作 了 因此 , 群众“ 闻乐见 ” 喜 ——“ 通俗” “ 、大众化 ” 成为解 发言 , 后题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成文 放 区文学 新 的艺 术标 准 , , 快板 、 曲 、 戏 秧歌 等有 利 于 广 后正式发表于 14 年 l 月 1 93 0 9日的《 解放 日报》 。此 泛传播 的文艺形式焕发了活力 , 群众化的语言乃至方 次 座谈 会 与会代 表不 仅有 文艺 工作 者 , 有新 闻工作 言 成 为 众 多作 家 喜 爱 的新 的语 言 形 式 , 民 间 ” “ 也 “ 、传 者 ,这意 味着 毛泽东对 文学 与新 闻的角 色定 位是相 同 统” 被赋予 了新 的“ 革命” 的意义 , 成为作家创作的主 的, 文学将要充当的是大众传播工具 , 从服务于少数知 要资源 。例如 , 赵树理 的小说主题就是作者配合具体 识分子转变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各种干部 ,部队 的革命工作 , 自己在农村工作过程 中所遇 问题的发 “ 写 的 战士 , 工厂 的工人 , 村 的农 民 , 们 识 了字 就要 看 生 、 展 与解 决 :在做 群 众 工 作 的过 程 中 , 到 了非 农 他 发 “ 遇 书、 报 , 看 不识 字 的 , 也要 看戏 、 画 、 歌 、 看 唱 听音 乐 , 解 决 不可 而 又不 是 轻易 能解 决 了的 问题 , 往 就变 成 他 往 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 。即拿干部说……单是 所要写得主题 ” 57 。[9 f) ' 他写《 李有才板话》 是为了“ 配合 在延安能看书的就有一万多。” s 从传播学的角度 减租斗争” 《 ,李家庄 的变迁》 为了动员人 民参加上 是“ 看 ,讲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