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情(12)故乡建房习俗—偷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风情(12)故乡建房习俗—偷梁
故乡建房习俗—偷梁
雪岸
偷梁换柱,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是当作贬义使用的。

其意思是,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

说到偷梁换柱,又不能不叫人立刻想到故乡安陆赵棚农村建房的旧俗——偷梁换柱中的“偷梁”。

这一习俗,使人们将偷梁换柱的性质颠倒过来,赋予了褒义特性,开启了这一成语解释的新天地,也可以说是故乡习俗中一桩趣事。

(一)【辞海】中的“偷梁换柱”
辞海第726页云:“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辞海在偷梁换柱条目又云:“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

’指以宝钗代替黛玉与宝玉成婚事。


一提到偷梁换柱,就想起含“偷”字的诸多成语。

除偷梁换柱外,如偷鸡摸狗、偷天换日、偷偷摸摸、偷工减料、偷奸取巧、偷香窃玉、偷懒耍滑、偷猫盗狗、偷东摸西、偷鸡不着蚀把米等等。

其贬义贬在一个偷字,即窃取之义。

当然,偷字还可作抽空之义,如偷寒送暖、偷声细气、偷闲躲静,则无贬义可言了。

(二)“偷梁换柱”的由来及传说
说到这里,笔者要说的是,偷梁换柱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其贬义性质,恰恰相反,它诞生之初,却有一则受到人们赞赏的动人故事。

辞源第245页云:“偷梁换柱,宋朝罗泌《路史·发挥三桀纣事多实论》,记古史传说,(商)桀纣能“倒曳九牛,换梁易柱”。

故事是说,商朝朝廷一次在一宫殿议事。

由于该宫殿年久失修,摇摇欲坠。

正在议事之时,殿柱忽地断了一根,眼看宫殿失去平衡,就要倒塌。

就在此时,商纣王立即走到断柱旁,伸出了一手,托住殿柱,直到人们将新柱换上。

虽为偷梁换柱,实则赞扬桀纣力大无穷和临危不惧、果断施策。

在此,要说的是,人们对历史上的商纣王的印象,一直是个昏君、
暴君、淫君。

其实不然,早在东周,就有人质疑这种污名化了的纣王形象了。

春秋时孔子的著名弟子端木赐(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就是说其实这纣王的坏,也没传说中那么厉害。

只不过君子们厌恶处在下流的人,人一旦名声不好,成了坏人的总代表,就什么屎盆子都扣他头上。

当然,史书乃至野史对偷梁换柱的记载不乏贬义之词。

最典型的莫过于发生在秦朝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伪造诏书,扶胡亥称帝之事。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南巡中,突发疾病,传旨丞相李斯,下达立扶苏为太子的诏书。

起草诏书并掌管玉玺的宦官赵高故意扣压秘诏,待秦始皇驾崩,秘不发丧。

并与李斯密谋,为日后专权,以偷梁换柱之手法,伪造诏书,赐死扶苏,斩杀大将蒙恬,扶持昏庸无能的胡亥为秦二世,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关于偷梁换柱之说,还有一则传说是,东汉刘秀起兵时,途径安康,兵马断粮缺草,靠采食桑椹,充饥果腹,渡过难关。

刘秀成就霸业后,下旨封桑树为树王。

而官差将王袍错披在臭椿树,使臭椿树终成树王。

而真正立功却末得到封赏的桑树气破了肚皮。

以至至今桑树身上的窟隆还在流淌黄水。

刘秀知晓后,颁旨斩杀官差,以谢罪天下万木。

以致误得王位的臭椿树在后人用作房屋梁柱时,要于月夜盗取。

(三)军事、政治上的“偷梁换柱”之计
当然,说到偷梁换柱,人们必然会想到它在军事上乃至政治上的应用。

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云:“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

曳其轮也。

”其意思是说,频繁变更友军阵式,藉以从阵中关键处抽换其主力部队,待其自败后乘机加以控制。

《易·既济·彖》云:“曳其轮,义无咎也。

”系指只要拖住车轮,便能控制车的运行。

用白话文是说,在与友军布阵共同出战敌军时,可以在频繁变换友军阵式的过程中,暗暗地将其主力部队的方位调换,或以我军主力取而代之,以击败敌军之策。

运用此策得胜者,历史上案例甚多,不胜枚举。

信陵君窃符救赵,最为有名。

春秋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被封信陵君。

公元257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赵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兵救赵。

魏王受秦王恐吓,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则观望。

平原君使者致魏公子再次求救,信陵君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

信陵君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时大梁东门监隐士侯赢献上偷梁换柱之计。

信陵君说服魏王宠姬如姬,乘夜盗出虎符。

然晋鄙验符后仍不交出兵权。

信陵群便让侯赢之友朱亥杀晋鄙,夺军权,率精兵,直取秦军。

被围城中的平原君又从城中杀出,两军夹攻,终于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观此典故,可视为“偷梁换柱”之计的成功运用,信陵君说服如姬窃符,可视为“偷梁”;继而除掉晋鄙,抽掉魏王的精锐部队,可视为“换柱”。

韩信偷梁换柱亡西魏,亦为一例。

公元前205年,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举兵伐魏。

当韩信率兵到达黄河西岸临晋关时,见对岸西魏王豹早有准备,知不能强渡,于是择地安营,赶办船只,与魏军隔河相峙。

当韩信探知上流夏阳魏兵甚少,守备空虚,便决定采取“偷梁换柱”之计,即增派兵力,集中船只,佯装由临晋关强渡黄河,以迷惑对方;暗地却调动大军至夏阳,欲出其不意,从从侧面渡河突袭。

西魏王豹得探卒一日三报,均言韩信在西岸临晋关集中兵力,赶办渡河船只,于是将主力铺满东岸,封锁河关。

谁知一天黄昏,魏军突然听到对岸汉兵陈船呐喊,以为韩信要率兵强渡,便立即加强防守,准备迎击。

但魏军不曾料到,韩信此时已从夏阳渡河,突袭魏军后方安邑,生擒守将,并向魏都平阳进军。

西魏王豹惊悉安邑失守消息,急忙从黄河岸边抽军回击,并率亲兵出都,堵截汉军,途中正遇汉军杀来,于是摆开兵马,与之交战。

结果一交战即大败而逃。

汉军全力追赶,将豹围住。

豹突围无方,束手就擒。

刘放偷梁换柱赚诸葛,又是一例。

三国时,魏国的刘放善于写作书信、檄文,也是伪造假文书的高手。

公元233~236年,孙权与诸葛亮联合,欲一起出兵攻打魏国。

不久魏边关的探马截得了孙权给诸葛亮的书信。

刘放就改换信中文辞,伪造成孙权写给魏征东将军满宠的书信。

信中内容显示孙权似将归化于曹魏之意。

又以巧妙办法将信转至诸葛亮手中。

诸葛亮得此信后,以为孙权有贰心,立即把它誊写了一份交给了吴国的大将步骘等人;并修书一封给孙权,信中重申吴蜀联盟的重要。

孙权接到书信后十分吃惊,唯恐诸葛亮怀疑自己,便向诸葛亮再三解释说明。

刘放所用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之计,虽未立即瓦解吴蜀联盟,但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吴蜀联盟制造了阴影。

当然,历史上此类案例层出不穷,且花样翻新,就不一一细述、
(四)古建筑修复的“偷梁换柱”技巧
“偷梁换柱”也是古建筑的专业术语。

但在它在被使用于古建修复的伊始,可能也只是工匠口中的一句笑谈,之后伴随着古建筑的发展而约定俗成。

房屋要动梁架而不动柱子,动柱子必顶起梁架,就是房屋修理的偷梁换柱。

在山西芮城元代永乐宫的三清殿角柱上,曾留有元代题记,证明这里被“偷梁换柱”过。

这应该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记载。

由此可知,“偷梁换柱”其实是古代匠人在对建筑进行大修时,在不触动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大梁或柱子的一种施工方法。

由于许多古建筑的构造形式堪称鬼斧神工,其柱子与梁枋构件连接的榫卯构造的精密复杂程度牵一发而动全身。

建筑业里的能工巧匠经过不断实际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方法。

其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是用牮(音jiàn),即用木柱支撑倾斜的房屋,使之平正)杆支顶与柱子有连接的各种构件,以卸掉柱子的荷载,再将柱子周围挖槽取出柱基石,然后,将新柱子安上。

二是不移动柱础石,用牮杆将柱头周围的构件抬起,以减少柱子底部的压力,露出管脚榫,撤除残柱更换新柱。

更换梁枋一般不需要动柱子。

(五)故乡山村建房中的“偷梁”
在故乡安陆赵棚山村,还是笔者小时候就多次听到人们关于建房“偷梁”的真实故事。

这里所说的偷梁换柱,是只“偷梁”,不换柱。

那时,农村建房一般是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

建房是农家的大事,
于是便有很多讲究。

从选基定向、备工备料,到上梁,到建成入住、请客,循序而进。

备料中包括备梁。

备梁以偷梁为首选。

就是要挑堂屋的梁树。

梁树一般房梁多用榆木、楸木,或杉木、臭椿树。

而且最好是偷伐别人的山场上或房前屋后的梁树。

当然事前要到附近山场或村庄查看,如发现可做房梁之树,便趁黑夜或起大早偷伐运回。

有的地方的习俗规定,梁树从放倒和运回起,不准人从树上面跨过。

梁树到现场后,要顺着阴阳先生所定的方向插在门前,而且从做成功架上屋脊止,要一直用人守护。

被偷的主人是不介意的,有人偷他的树去做梁柱,他还认为是他家里出了栋梁之材、出了神树,不但不生气反而为之高兴。

当然偷梁树者,一般要在所偷之树残根上放上银钱。

至于上梁前的选择吉日;上梁时的梁木挂红(红布缠绕梁身)杀鸡滴血(将鸡血滴在绕梁红布)、点洒祭酒、升梁撒糖与喊彩(向人群撒糖果、糕点、饼子、铜钱、香馍,以及同时喊叫带彩头的四言、八句,均为祝贺吉祥之语);和屋梁安放到位后的请木工、土工和亲邻共喝喜庆之酒,非本文应有之义,就不多说了。

此外,据有关资料介绍,偷梁习俗并非笔者故乡之独有,鄂西、陕南、河南以及湖南一些地方旧时均有此俗。

陕南安康人建房用梁习俗尤为严格,即非偷不能用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建房早以水泥钢筋替代了土木结构,偷伐梁树这种特有的风俗民情,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是部分老年人对住事的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