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02
薛晗
课程性质是一门课程的基础
和核心,对于该课程的建设具有
重要的指向作用,它指导着该课
程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
的侧重、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
教学评价的倾向等方面。
纵观语文教育发展的百年历
史,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未曾
停止,但仍未形成定论。
各大纲
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界定也
仍有值得完善之处。
本文以2001
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4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及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为历史线索,分析各
时期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亮点和
不足,并阐述笔者对语文课程性
质的理解,同时重申语文课程性
质的重要意义。
一.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和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中对于语文课
程性质的界定及评价
(一)亮点:在原来大纲强
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
基础上,首次提出:“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反映了当时语文教育
界对语文课程性质形成的重要共
识。
1、工具性
工具说强调语文的实际价值
和效能。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
言。
叶圣陶认为“学语文为的是
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
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而有利于自己多从事的工作,
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1]。
建国后20多年语文教学遭受
政治摆布和过分强调思想政治
性。
因而“工具说”——
—摒弃了
极“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严重
干预和错误导向。
2、人文性
人文说强调充分发挥语文课
程的教化功能。
如韩军提出语文
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
是它的基本属性。
于漪真正将人
文性的理念提升到语文课程性质
的高度上来认识。
其意义在于使语文课程充分
发挥德育、智育、美育功能,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语文教
育即语文教育。
而语言又包括语
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任何言语作
品外部形式和内部因素水乳交
融。
因而语言不仅是交际、生
活、学习的基本工具,同时作为
思想内容、精神情感的载体,负
载丰富的人文内涵。
故语文课程
既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工具性
课程,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观产生全面深远影响的人文性课
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两份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
质的界定具有进步性,终结了
“工具说”和“人文说”两者对
立的尴尬局面,使语文教育走出
了长期左右为难的窘境,对语文
课程的认识和建设都具有重要指
导意义。
“凸显了工具性和人文
性的两个方面,并主张二者的有
机统一,有利于课程设计和实施
中,注意在两种倾向之间始终保
持一种张力,并促进二者有机融
合”。
[2]
(二)不足
1、混淆了语文和语文课程
首句的释义主角是“语文”
而非“语文课程”。
存在偷换概
念主体的疏漏。
语文(学科)是
学校教学的科目之一,而语文课
程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过程之
一。
两者存在着相同的部分,但
不能互相取代。
课程强调的“过
程”、“进程”是语文(学科)
所不具备的内涵。
因而界定语文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一直是中学语文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语文界同仁也一直在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纵观语文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纵观语文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未曾停止,但仍未形成定论。
本文分别分析了各个时期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阐述笔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同时重申语文课程性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程性质
082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2
课程性质,不能将性质主体替换为“语文”。
2、未能明确界定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未能准确揭示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没能达到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效果。
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及评价
这份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如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一)亮点
1、历史性的突破——
—定位回归语言文字运用。
叶圣陶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语,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3]叶圣陶所理解的语文即是语言。
贯穿语文教学基本过程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因而新课标一针见血地揭示语文课程的核心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强调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母语,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这一定位的回归可谓固本清源,抓住根本。
同时,这一规定也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重要指导作用。
2、定性主体着眼于语文课程,避免与“语文”的混淆,只有明确释义对象,才有可能准确地界定性质。
(二)不足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
迄今为止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凝聚了几代语文教育研究学者的
集体智慧,其新锐之处值得肯
定。
但这最新成果却并非无可指
摘,具体表现为一下三处:
1、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
仍不准确,未能抓住语文课程区
别于其他外语课程的本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
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忽视了语文课程与其他外语
课程的本质差别在于民族性。
语
文课程应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
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而此
处扩大了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范
畴,有失准确。
2、将任务纳入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
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
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
句本身表述无误,但揭示的是义
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所承担的任
务,并不属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范
畴。
3、未能明确界定语文课程
的本质特征
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他课程同
样具备,这丝毫起不到区别于其
他课程的作用。
四.反思和补充
这十年新课标的历史沿革已
然明晰,其中的发展和存在的疏
漏也已得到梳理和评析,以历史
的发展眼光看来,对于语文课程
性质的界定有一个越来越准确、
全面、完备的趋势,这是一个发
展的过程,但离完善还有一定的
距离。
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对课
程性质仍未有完善、准确的定
论。
这是语文课程发展的重大缺
失,对其课程性质的准确界定滞
后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很可能造
成语文课程后续发展的不稳定及
众多无谓的争论。
性质界定不准
确很可能导致教学内容选摘、教
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实施和教
学评价侧重等方面的偏差,因而
这一任务迫在眉睫,仍是需要广
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
题。
语文就是语言。
语文教育就
是语言教育。
而语文教育的根本
性质是民族性,所以语文教育就
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
语文课
程要能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
育的特点。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的根本
性质是民族性,核心是语言。
只
有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学中才
会重视祖国语言,才会重视祖国
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厚的民族
文化精髓,才会重视学生的语言
文字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的训练,才能正确发挥语文
课程的功能,实现语文课程的任
务,才能给语文课程建设以康庄
大道。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版,第138页。
[2]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
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141页。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版,第138页。
薛晗,扬州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
究生。
083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