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士”杜慎卿形象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3月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S INSTITUTE Vol.31No.1
Mar.2021
“假名士”杜慎卿形象浅析
王黛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036000)
摘要:《儒林外史》中的杜慎卿外表风度翩翩,但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喜好兴趣来对他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其出言不逊,随意贬损他人,行为举止扭捏作态,内心深处又执着于功名利禄,是个不折不扣的假名士。

杜慎卿用才气装点着“名士”形象,内心却深藏着功名利禄之心,缺乏传统士君子的士志于道、仁以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亦是一位失守者。

关键词:《儒林外史》;杜慎卿;假名士;功名富贵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890(2021)01-0091-03
杜慎卿一出场,便是以一个名士身份亮相的。

他“是天长杜十七老爷”,“是我们那边的名士”。

关于名士,一般是对一些名望很高却不出仕做官的知识分子的褒称。

《礼记•月令》有“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之句,最初名士与诸侯、贤者并称。

东汉郑玄注:“名士,不仕者。

”名士便指称不做官者。

唐代孔颖达注疏中说名士“王者不得臣”、“隐居不在位”,且“德行贞绝”、“道术通明”。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又说名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

可见,名士一般有几个特征,首先是有才德,其次不热衷出仕,再者行为潇洒、风流放达。

一、真假名士
从杜慎卿正面出场的描写来看,他的外在形象还是很符合名士气质的。

在暮春初夏时节,他“穿着是莺背色的夹纱直襯,手摇诗扇,脚踏丝履,……飘然有神仙之概o,,:1](P171)的确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又是“二十七州县诗赋”卷首,出身在“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天长杜府。

杜慎卿是否真名士,仅凭外在的形象和出身高贵是否可以作为评判人的标准,当然不可。

《论语•为政》中说:“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庾哉?人焉庾哉?朱熹注曰:“以,为也。

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

由,从也。

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

安,所乐也。

所有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⑵(P56)视、观、察,都是审视观察之意,越观察越深入。

先看其言行,再看其发愿、初心;最重要是看其喜好、兴趣。

(一)出言不逊,贬损他人
杜慎卿第一次正面出场,众人就竭力捧场,同乡诸葛天申首当其冲,忙把“二十七州县诗赋”卷首的事拿出来恭维他。

杜慎卿听了之后丝毫不谦虚,反而笑道:“这是一时应酬之作,何足挂齿!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o,,[1](P171)tt慎卿前一句还似谦虚之言,紧随其后却一点都不谦虚了,甚至是自夸了。

评价萧金铉的诗:“尊作这两句:’桃花何苦红如此,杨柳忽然青可怜。

'岂非加意做出来的?但上一句诗,只要添一个字,’问'桃何苦红如此,便是《贺新凉》中间一句好词o,,[1](P171)这一通长篇大论,杜慎卿用了“加意”、“强对”这些词,无论从立意、字句上都把萧金铉的诗否定了,还批评他诗词不分。

杜慎卿以“小弟”身份评价“长兄”的诗,古人讲究“为尊者讳”,长为尊,而此番不尊之论,果然把萧金铉“说的透身冰冷”O
次日,杜慎卿下帖请萧金铉等三人清谈。

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脱俗”,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

他说:“我今日把这些俗品都捐了,只是江南时鱼、樱、笋下酒之物,与先生们挥塵清谈。

”⑴(P172)在大家面前着力彰显风雅:“他只捡
收稿日期:2021-01-05
作者简介:王黛(1980-),女,山西五台人,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91—
王黛:“假名士”杜慎卿形象浅析
了几片笋和几个樱桃下酒”,又请大家吃点心,煮
“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还让鲍廷玺在席间吹起了笛子,小子唱李白的《清平调》。

几日后,三位回请他时,席上“勉强”吃了一块鸭肉,竟然“呕吐起来”。

更让人吃惊的是,众人去雨花台见到了方、景诸公的祠,发现了“夷十族”的碑。

杜慎卿即刻宜言:“方先生迂而无当。

天下多少大事,讲
那皋门、雉门怎么?这人朝服斩于市,不为冤枉的…[1](P173)
从杜慎卿的言行举止看,他爱自夸却极力贬
损他人,表面惺惺作态,内心却麻木不仁。

(二)仇视妇女,薄情寡义
季苇萧等得知杜慎卿要纳妾之后忙贺喜,杜
慎卿却道:“苇兄这话,可谓不知我了。

我太祖高
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
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子就闻见他的臭气O,,[1](P175)在人世间,妇人就占一半,天生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没有女人,人类将无法繁衍。

母爱也是世间一切爱的起点,如果没有女人,世间将陷入无爱的黑暗中永不见光明。

“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未免暴露其薄情寡义的内心世界。

了解杜慎卿的为人处世,还看他对待鲍廷玺
的态度。

在鲍廷玺被赶出鲍家的情况下“攀”上
了杜慎卿,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得他救济,再重新开
起戏班子。

在杜慎卿宴请诸葛天申等人时,鲍廷
玺一直忙里忙外,饭前摆桌子,席间吹笛子,饭后
送三位酒醉的客人。

莫愁湖胜会,鲍廷玺又忙前
忙后,尽心在身边效劳。

杜慎卿明知道他在身边
侍奉是为了求救济,自己却不能给予资助时,也应
该放他走,让他另觅他途。

“好心好意”指引他投
奔杜少卿,却仍要求他留下又效劳了两个月,
“借”了几两银子,才走上投奔杜少卿之路。

鲍廷
玺在他身边效劳多时,在莫愁湖会评比旦角活动
中更是作为内行人出了大力,也成功地为杜慎卿
“买”来了名声,但从始到终都没有得到尊重和同
情,暴露出的就不仅仅是他的不厚道了,甚至是悭
吝和乘人之危了。

从杜慎卿的为人处世看,他仇
视、贬低妇女,又乘人之危利用底层人民且薄情寡
义。

(三)挥金如土,筹备胜会
“风流高雅”的杜慎卿谈吐不凡,常有惊世之
论,又好做超凡脱俗之事。

季苇萧做了一个局,引
他去神乐观见了“生得飘逸风流,确又是个男美”的来霞士。

杜慎卿推掉了纳妾看那家女儿的事,专门梳洗打扮,换衣熏香,曲曲折折好不容易打听到本尊,结果见到时却是:“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头戴道冠,身穿沉香色直襪,一副油晃晃的黑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须,约有五十多岁的光景,,[1](P177)O这次走访滑稽可笑自不必细说,如此荒唐之举会发生,最主要还是杜慎卿的兴趣驱使,哪怕破绽百出,故弄玄虚,他仍然上钩,上演了这出闹剧。

神乐观访来道士之行虽然以闹剧收场,却给了他灵感和思路。

在神乐观看见有个看陵的太监,身边坐着戏子和小道士,在那里吹拉弹唱,好不自在,便心生羡慕。

通过有同样志趣的季苇萧之口道出:“这样快活的事,偏与这样人受用,好不可恨!”[1](P178)引出了杜慎卿莫愁湖会评旦角这场“胜会”,借这莫愁湖湖亭大会获得自己想要的名声。

湖亭大会一晚上“歌声缥缈,宜入云霄”,到天亮才落幕。

排名前十名的小旦,相与的老爷们都很高兴,或在家或酒楼请杜慎卿吃酒,一连吃了三四天的贺酒。

“自此,传遍了水西门,闹动了淮清桥,这位杜十七老爷名震江南O,,[1](P179)做这场莫愁湖湖亭大会,杜慎卿挥金如土,花了大把的银子搞这旦角才艺大比拼,做完这场胜会,果然“名震江南”,成功赢得了名声。

二、“假名士”杜慎卿形象的深层意蕴
在传统中国,“士”身上是有独特使命和担当的,他们秉承着“仁以为己任”的传统,践行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恪守着“修身为本”的规矩,保持着人格的独立与意识的清醒,由“ 士志于道”到“士至于道”,坚守道统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即便是环境使然不能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只能做个逍遥自在、遗世独立的名士,至少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和高洁的道德,在民间名士之“名”无形中仍会引领道德风尚,起到移风易俗的正向影响。

假名士既没有持守“士”的担当,又没有“名士”的操守,是披着名士外衣的利禄之徒。

(一)求名买利,难过功名富贵关
闲斋老人序中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又说“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知识分子无论在朝在野,都需过功名富贵这一关,才能保持人格独立,以君子之风引领社会风尚。

杜慎卿心中却一直有着功名梦,筹办莫愁湖
—92—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湖亭大会出手阔绰、挥金如土,让身边帮忙的鲍廷玺误以为找对了金主,所以被问起生计问题时,适时下跪说明了自己需要资助,但杜慎卿和盘托说出自己家里的几千两现银有更大的用处:“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我却要留着做这一件事o,,[1](P180)这分明透露,杜慎卿的官职颇有花钱购买或应试行贿之嫌。

四十六回提到杜慎卿已经“铃选部郎”,也以草蛇灰线法印证了之前的细节,一针见血写出了他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即便通过钱权交易折损名节,都要求得一纸文书,爬上权力的位子,可见心中并没有真正名士的持守,是一介利禄之徒。

(二)出言狂妄,无志道至道之心
杜慎卿评价方孝孺“迂而无当”,出言不逊,大放厥词,全然不认同传统读书人所坚守的仁义忠信。

方孝孺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学生,从小受理学教育,崇尚理学家的思想学说,十八岁便作《释统》三篇,《深虑论》十篇。

在《释统》中,他提出了正统观。

“这个正统观的核心就是分正统和变统。

他认为,并非全有天下就可以称为正统,只有仁义而王、道德而治者,全有天下才能称为正统O,,[3](P67)他的这种思想跟后来的殉节有直接关系,朱元璋驾崩,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牧,遗命方孝孺进京。

他尽心辅佐建文帝,意欲行仁政,复归三代。

但朱棣起兵推翻建文帝,要求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诏书,他坚决不从并大骂朱棣,被磔于市,夷十族。

震惊朝野,一时谈虎色变。

方孝孺殉节而死,备受后人推崇,黄宗羲曾评价:“遂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

其扶持世教,信乎不愧千秋正学也o,,[4](P1)黄宗羲评价方孝孺之壮举是以个人生死给士子树立了立身处世的典范。

杜慎卿对于方先生的忠烈之举非但不认同,还颇有微辞。

(三)自相矛盾,难遇知音解千愁
杜慎卿在竭力贬损他人,又无由来仇视妇人的同时,却期望遇着一个知己:“假使天下有这样一个人。

又与我同生同死,小弟也不得这样多愁善病!只为缘悭分浅,遇不着一个知己,所以对月伤怀,临风洒泪!……这事要相遇于心腹之间,相感于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等人。

……天下终无此一人,老天就肯辜负我杜慎卿万斛愁肠,一身侠骨!,,[1](H76)杜慎卿渴求相遇知己,人之常情,但与人相处,最基本的原则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靠近自己,从而了解自己。

但从他对于女子的看法和态度,还有通过贬损别人以抬高自己的处事方式来看,想要相遇知己几乎是自相矛盾又绝无可能的。

三、结语
杜慎卿虽有名士之名,却无名士之实。

他通过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又无由来仇恨全天下妇女,绝非有君子之德;在莫愁湖评旦角胜会中出手阔绰,实为买名;鲍廷玺下跪求银,终无所获,原为买官。

表面的惺惺作态和矫揉造作,到底掩饰不了内心对功名利禄的无尽追求,在众多的儒林士子中,亦是失守的一个,是个不折不扣的假名士。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董柯
—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