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9 上市公司的猫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天要猫着
2019年第099篇冬天要猫着
作者:寇峰溏
风险提示
真没啥正文,纯属扯淡。
今年冬天有点冷,经济冷、股市冷、招聘冷,中午磨蹭会儿连食堂的饭都是冷的。
有个词儿叫“猫冬”,意思是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日子,不用出去浪,老实在家待着,提前屯点柴火、大米白面、白菜、土豆啥的踏实过冬,祈祷在春日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时锅里还有半个馒头。
万科开大会的口号是“活下去”,结果一批小房企应声而倒。
你说,如果一家公司也很冷,准备猫冬,会干点啥?囤点啥?
本文纯属我牙疼时脑洞大开,确实没啥正文。
年底都挺忙,快去吃饭吧,要不一会凉了。
囤“利润”
会计有几层境界:技术-艺术-魔术-幻术。
利用一些技巧可以囤些利润留着明年用。
高级套路咱也不懂,随便说几个简单的。
1. 会计估计
比如固定资产吧,把折旧年限拉长一些,明年吃掉的利润会少一些,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通过套路学会计(二)—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延长年限1
延长年限2
厂房能用40年了,设备能用15年了,连出租车都能多跑一年。
应该是好房子、牛B设备、高级车。
嗯呐。
几个注意事项:
最好2020年开始实施,别影响2019年的数儿;
最好埋在一堆公告里,要不有点扎眼;
最好弄点能拿得出手的底稿、证明文件,万一会计师找茬呢。
想知道谁在囤“利润”么?可以比较比较同类型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
比如厂房,大多数公司都折个30年,这家公司非要折40年;比如电脑,一般折个3-5年,有的非要折8年。
2. 各种计提
2018年报季一票公司排着队给商誉提减值,生怕提慢了市场就关注自己,交易所问询函发的手都软了。
大家洗完大枣,轻装上阵。
基本上长期资产减值一计提,也就完蛋了。
有些资产提了减值(跌价、准备)后,以后期间不但能转回来,还能通过损益转回。
比如应收账款:
转回1
转回2
金大头和老寇说,我找你买点包子。
老寇说,OK。
先赊账,年底会计师找你时千万别理,明年听我招呼再把包子钱给我。
比如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转回1
转回2
金大头和老寇说,我找你买点包子。
老寇说,别,也和大家说先别买。
明年1月让你买时你再买。
3. 核算方式
长投成本法vs权益法,长投vs金融资产之间有不少空间。
有兴趣的瞅瞅《派出董事与利润“调节”》。
长投从成本法与权益法一切换,哐,确认一块收益;权益法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一
切换,哐,又确认一块收益。
只要有潜质的,都可以屯着。
说一个没鼓捣成,被交易所问回去的:
这个公告建议研究一下,董事席位+被委托一点点表决+主观意图≠长投权益法。
4. 进出表
这其实又是超级复杂的话题。
先瞅瞅《出表?嗯,出表!》。
B公司严重亏损,净资产为负。
A持有B公司51%股权,构成控制,合并利润表咋合?A持有B公司49%股权,不构成控制,合并利润表咋合?
乐视这个小意思,再找个更牛逼的:
放弃子公司增资的优先权利----丧失控制权---后续权益法核算---23亿利润。
这NM是天才。
可以仔细这样想:子公司烂的不行,拖累了合并报表,啥时候公司需要利润时,用各种方式给丫踹出去,利润就有了;子公司很牛X,啥时候需要利润,踹出合并范围改权益法核算就OK了。
囤“现金流”
不懂英语的司机不是好厨子。
同样,不产生现金流的利润不是好资产。
既然要猫冬,囤利润还是次要的,把现金流掰正是大事儿。
毕竟明年庄家收成如何可以以后琢磨,冬日不用暖阳,锅里有肉,盆里有面是首要任务。
1. 注销
对于公司,有些资产就是有毒资产,不仅要不停输血,还没啥回报,卖都没人要,这时就要割肉剁掉。
注销1
营业收入为0。
不是贫血,是没血。
注销2
不是所有的注销都是在囤“现金流”。
有的是正常经营调整,有的是压缩管理层面;那些以前玩跨界玩儿砸了,子公司烂的不行快撑不住的,一点收入都木有的,多有收缩猫冬的味道。
2. 理财/补流
不少上市公司都会多多少少弄点理财,为啥?因为有闲钱呗,为啥有闲钱不去投资呢?因为要过冬呗。
项目建设期都是现金持续流出的过程,建好了开始慢慢有流入,再慢慢的Break Even,投资无论干啥都很难有即时的现金回报,买理财除外。
自有资金:
这公司主业我不懂,反正闲钱是够多的。
谨慎点也好,总比投资债券、切入哪个新领域强。
募集资金:
永久补流
暂时补流
咱们算笔账啊:募集资金都是用股或股债混合产品换来的,以后不用兑付或兑付可能性很低,同时捏除了发行费用也没啥成本。
公司找银行贷款综合成本5%-7%,其他渠道更高;募集资金买理财收益也就2%-3%。
用几乎没成本的募集资金去替代高成本的贷款,维持现金流稳定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囤“钱”
1. IPO
今年可以说IPO大年,科创板上了大几十家,创业板要嗷嗷注册制。
即使大盘在跌IPO也没咋减速,还上了邮储银行、浙商银行、京沪高铁等一些大家伙。
嗯呐,都是国企,想想30
年前天朝设立股市的初衷。
还是那句话:不缺钱谁上市啊!IPO圈一笔,后面继续再融资。
科创板最近破发的不少,审核速度似乎有点变慢。
但估计IPO常态化这条路会坚定的走下去了。
破发就破发,是公司和券商的定价不合理,100家指日可待。
前一阵还说鼓励牛X子公司拆分上市。
让鸡下蛋后继续孵小鸡。
蛋生鸡鸡生蛋,鸡蛋生万物。
裹挟着创业板注册制,直接融资算是真要迈入新社会了。
2019年至今IPO募集资金规模TOP20
2. 再融资
前两年定增算是被掐死了,可转债火的不行。
但能发可转债的公司都是有3年6%的ROE,净资产嗷嗷高的好公司啊。
近两年可转债募集资金规模TOP20
不过前一阵的征求意见稿给定增松绑了,除了规模仍受发行前股本20%限制,减持、认购人数、定价机制、折扣、锁定周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松绑,目测明年是定增大年。
准备猫冬的抓紧了。
黑猫白猫,盆里有粮就是好猫。
3. 发债
这个事儿吧,有点悲催。
小公司不提,连浓眉大眼的东旭、苗红根正的方正都炸了。
前者
解决了整个产业链几十万人就业,是地方政府的招牌,要救;后者是大名鼎鼎,血统纯正的高校,也要救。
现在啊,能发债快发。
因为明年更费劲,要炸的更多。
其他
囤好“钱” “利润”和“现金流”,冬天好好猫着。
说在最后
大家一切都好,平安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