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学设计2 (新版)浙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层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重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学难点
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烧杯、酒精灯、线香、火柴
设计说明
本节知识既是七年级上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等的基础。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让学生“感受大气的存在,思考大气层的重要性”导入教学,并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感受大气温度的变化”,接着介绍对地球大气层的分层,再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对流层,切入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对流层的特点,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学会应用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感受大气的存在
师: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的袭击。
2011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至8月4日以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部分地区遭受大风和强降雨袭击,导致5省(直辖市)29市183个县(区、市)360余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梅花”超强台风图片展示:8月6日下午,受强台风“梅花”外围环流影响,杭州西湖边瞬时风雨大作的景象。
)
师:月球上有台风这样的天气现象吗?为什么?(没有,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
师:台风是大气的剧烈运动,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感受到教室里的大气吗?怎么感受呢?(学生思考)(深呼吸)大家一起来:吸气……呼气……呼气
(二)新课教学
师:还有哪些现象或事实可以证明大气的存在呢?
生:空气流动,热气球升空,在太空中拍摄的照片……
陈述: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七年级我们学过有关地球的知识,知道地球的半径为6378千米,下面我们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下。
(图片展示)虽然大气很薄,但是对地球的意义重大哦。
那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地球上将出现哪些现象?为什么?
1.大气的作用:
活动一讨论:如果没有大气,下列哪些现象将存在?
生1:没有天气变化师:能说说理由吗?
……
【板书】1.保护作用2.成云致雨3.提供氧气4.调节温度 5.传播声音
师:可以说大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正是因为有大气的保护,我们的地球才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出示:富士山图片)
2.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在欣赏图片时发现: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却布了积雪,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气温相差如此之大?(生:高度越高,气温越低)
师:平时爬山时有这个感受吗?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一直越低呢?
师: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气温变化图,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媒体展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的横纵坐标的含义,并判断0-12km大气的温度变化情况,同时注意将室温与图中近地面高度的气温对应起来。
(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大气的温度一直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吗?那整个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呈现怎样的规律呢?要求学生能够叙述大气温度的变化。
师: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对大气进行分层的话你打算分几层?怎么分?每一层温度随高度是怎么变的?(小组合作讨论,把它填入表格)。
3.大气的分层
活动二:想一想填一填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对大气进行分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讨论:(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分层受阻时,教师参与分层,结束后小组代表学生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可分为四层:第一层:0~12千米,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第二层: 12~5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第三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第四层:85千米到大气层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学生会按照课本中的分法分为五层。
教学
中需要引导,使学生明白分类的方法很多,只要你的理由是充分的,大家都能
信服,你的分类就是正确的)
师:其实科学上对大气的分层也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其中最常用分法是在
我们前面分四层的基础上结合大气密度和物质组成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它分
成五层。
媒体展示:大气分层图并和学生一起寻找各层的范围和温度变化情况。
教师介绍分层情况,学生对照温度垂直变化图随时回答问题。
对流层:0-17千米左右,这层上方有画着积雪和云,为什么山脚下没有雪而山顶上有雪呢?
生:这层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
平流层:17-55千米,这一层大气中没有云,视野开阔,很适合于飞机飞行。
因为臭氧都集中在这一层,所以又被称为臭氧层。
中间层:55-85千米。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补充说明:由于篇幅所限,高层大气的温度没有直观表示出来, 这层大气的温度可达
1000-2000℃,这也是它叫暖层的原因。
外层:500千米以上,温度继续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师:大家仔细观察外层大气颜色,黑色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几乎没有大气。
师: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范围内,而且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薄(看图中各层颜色的变化),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外层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
媒体展示flas——大气的垂直分层
4.对流特点
师: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所有的生物和人类活动都在对流层中进行,这层大气也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下面我们一起重点了解一下对流层的情况,请阅读课本51页对流层这一段文字,说说对流层有哪些特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①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②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③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④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现象及成因探究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流运动,那对流是怎样的一种运动?空气又怎么会对流的呢?我们先通过两个小动画来了解一下液体和气体的对流运动。
活动三: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
探究实验:观察对流运动
①演示动画:水的对流
设问:加热后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你能用第一章中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它吗?
结论:加热后的水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向上运动,上面的冷水密度较大向下运动,形成对流。
教师演示:对流管实验。
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对流运动,用酒精灯加对流管中的水(滴加红墨水),观察水的流动情况。
②空气受热是不是和水一样呢?演示动画:空气的对流
师:空气又是为什么能形成对流的呢?你能自己解释吗?
结论:受热的烟(空气)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遇到冷的烧杯,温度下降空气收缩,密度变大而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③为了更好地了解空气对流,请同学们自己动动手:
【注意事项】:
点燃蚊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蚊香置于中间,观察烟的运动情况,试着把它在图上画下来。
请大家把看到的对流现象用笔画下来。
师:气体或液体的上下运动就是对流运动。
师:说说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在上下温度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下面温度高,上面温度低。
师:对流层温度符合这一特点吗?生:符合
师生一起:【图片展示】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近地面处的大气温度较高,密度小向上运动,升到高空时温度下降,密度变大而下沉,形成对流。
对流现象是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思考题:
①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上部?
②北方的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下边?
6.小知识:对流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师:大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而我们人类的活动也在影响着大气。
多媒体展示:大气污染
师:这样的现象我们喜欢吗?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大气,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收获:通过今天的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知识: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板书设计1
大气层
一、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1.地球上生命生存的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是地球表面的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阻挡了很大一部分紫外线的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二、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
对流层
平流层
三、大气的分层中间层
暖层
外层
板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