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的写作背景修辞主题韵律和写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ndon的写作背景修辞主题韵律和写作风格
《伦敦》的第一节写诗人带着痛苦的沉思在伦敦街头徘徊,目睹的是大资本家“专用的”条条街道和泰晤士的运河。
“专用”成为垄断资本或商业权利的代名词。
暗示着这座城市己经被资本主义的铜臭侵蚀,充满堕落与罪恶。
而人民呢,他们赢弱病残,寒交迫,处处悲啼。
“每一个过往的行人的脸上,都刻满了衰弱痛苦的表情”,为了突出强调市民们无论成年人还是婴孩,正在遭受的厄运,诗人在第一节中又重复使用多个“every”,而且用了一系列的平行结构,造成了很强的气势。
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呈现给读者的是如此凄惨的场面:昏暗的街灯下为痛苦所扭曲的每一张脸,冷寂的深巷中传来的每一声诅咒和凄厉啼叫。
这使视觉与听觉形象得以完美交融。
诗人同时感悟到他们是被“心灵铸就的镣铐”所禁锢和扼杀.
从主题上看,《伦敦》对社会罪恶的谴责为基调。
诗人抓住了最能说明这些罪恶的三个典型意象,扫烟囱的孩子,血洒宫墙的士兵,流落街头的妓女。
在短短的16行诗中,这些都得到了尽情的揭露和批判。
18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到处烟囱林立。
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成为清扫烟囱的廉价劳力。
这些孩子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整天在积满煤灰的烟囱里爬进爬出;这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罪恶。
而不幸的士兵无疑是资本主义非正义殖民战争的产物;深夜游荡街头的妓女更让人怜惜下层人民的悲惨,痛斥资本主义的罪恶和腐朽。
围绕上述的三个中心意象,诗人从不同的角度以其他的意象来支持、强化谴责的主题。
“诅咒”和“专用”相辅相成,到“心灵的镣铐”发展到极致。
每一座教堂都被资本主义的烟囱熏黑,象征英国教会与政府勾结的罪恶,皇宫的墙被士兵的鲜血“染红”,色彩上如此鲜明的对
照,既是写实,又是抽象,异曲同工。
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是阴郁的,符合当时伦敦凄惨的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郁闷的心情。
此外,诗中连用了六种凄厉的声音来控诉这座城市的罪恶:人的喊儿的啼叫,镣铐银档,扫烟囱的孩子的喊叫,士兵的长叹,妓女的诅咒。
诗人笔下生动的形象,沉痛而激越的声音,强烈的感染力,使这首诗深刻、辛辣、淋漓尽致地揭露伦敦都市生活的腐败堕落。
因此,0liver Fulton赞誉此诗为“最有力量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