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实践——《母爱》主题阅读教学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实践——《母爱》主题阅读教学评析
作者:王世芳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20期
王世芳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以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为教学主要
目标,以一篇课文为主讲、两三篇文章为拓展阅读来升华主题的教学方法为特点。
我校骨干教
师韦润花老师紧扣这一教学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挖掘《母爱》这一中心主题时,用绘本、故事和诗歌不同文体方式呈现教学。
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依托纽带,以探
索发现拓展为乐趣进行教学。
整堂课上,精彩纷呈。
我选以下几点来加以评析。
一、教学立意深远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煞费苦心,摒弃以往“懂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肤浅主题阅读教学。
而是用独特的选材和碰撞心灵的情景创设,让主题情景一体化,进行感受母爱、感恩母亲为核
心的主题阅读教学。
开篇缓缓导入,提纲挈领地揭示中心:相同的主题——母爱,不同的文体——绘本、童谣、故事和诗歌。
二、选材独到新颖
主题阅读,信息量大,学生因先天后天条件所限,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孩子在阅
读获得信息过程中有了层次差异。
尤其是三年级的孩子,有些已经有了可观的阅读量,而有些
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阅读还停留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
不能深刻体会
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更谈不上在主题课堂上提问、讨论、分析、分享、辨析、梳理、提炼的
能力。
怎样缩短学生能力间的差距,使这部分孩子也能在主题教学中有较大的收获,能力得到
锻炼,这就看老师备学生、备教材的能力。
绘本是一种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是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是通
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交织互动讲故事的一门艺术。
绘本容易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年
龄的人接受,几乎没有文化差异,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艺术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
它给孩子们全身心投入阅读一个轻松支点,透过
文字与画面,孩子乐于进入不同的世界。
我们的韦老师在选材上独具匠心,大胆选用图文并茂
感染力强的绘本《逃家的小兔》进行教学。
拓展阅读中选用童谣《妈妈的爱》,朗朗上口:妈
妈的爱就是——知道你爱吃什么;妈妈的爱就是——知道你喜欢什么;妈妈的爱就是——怕你
掉下来……在师生的问答式对读中让阅读变得知、情、意相对应。
在主题深化讲述时,选用孩
子们生活中的图片,让人触景生情,情感落地生根。
三、强化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语言,获得知识,提高语
文素养。
韦老师抓住这一根本目标,有梯度地推进教学。
先是猜一猜:从绘本的留白中猜一猜《逃家的小兔》的情感基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其次是读一读:结合图片读文字,进行有温
度的语言文字训练。
接着是说一说:将文本中的文字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落实语言的实践性。
然后是想一想: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沉淀。
再是编一编:顺着情感的延伸,看着没有文字的绘图,大胆想象生活中一幕幕片段来编织图画中的故事。
最后是演一演:把想
象的画面情景再现,在嬉戏玩耍中感受母爱。
就这样层层递进,让孩子插上兴趣的翅膀,不吐
不快,不演不爽。
最终让每个孩子都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级交流中。
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价值,当学生自带主角光环后,降低了阅读难度,不但提高了主题教学活动的效率,
更是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习惯。
四、情感饱满浓郁
一节好课,就是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愉快投入,韦老师最值得我学习的是她
有教育的情怀!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整个课堂,令人
入诗入画,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强大气场。
整堂课中她妙语连珠,用高
密度的知识容量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入情入境地诠释着母爱的伟大,竭尽全力唤醒孩子内心的
饱满情怀。
首先,用绘本《逃家的小兔》中诗情画意的对白与捉迷藏似的情景表演,让孩子们
体会到母爱温暖如春。
其次,适时地插入《血染的母爱》,用柔美的语言娓娓讲述生死抉择时
母爱的深沉。
再次,精心筛选触动灵魂的图片与动情的解说,再现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厚重。
最后,孩子们讲述与妈妈细微的相处,拨动他们柔软的灵魂后,那深情地呼唤:“妈妈,我爱你!”从而升华主题,用真挚回馈母爱的伟大。
最后,对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浅薄思考:
群文阅读教学,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
像这种不同文体的呈现方式为小学
低中年级群文阅读注入了新鲜血液。
正如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不
论是哪种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现在很多的群文主题阅读因为
容量大,整合性强,更多关注课堂的人文性,而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
这种工具性的虚脱,影
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值得我们去探索。
总而言之,研究主题阅读教学除了需要向韦老师这样大胆超越的实践之外,还需要冷
静理性的反思精神。
只有如此,主题阅读教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课题初审编号:BY2019_330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