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专版)2019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5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⑥ 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 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 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 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 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 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 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 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 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议论文知识以及对内容的理解和 把握的能力。 A. 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 应是先提 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进行论证,最后进一步强调本 文的中心论点。 C. 从文章第 ⑦ 段可看出,作者的观点是人 始终是武器的灵魂与主宰。 做这类题型,首先要阅读全文,梳理全文要点,对应 每个选项的内容去相应的段落核实正误。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 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 军拥有坦克 430 辆,我初入朝的 6 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 个步兵师拥有电台 1600 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 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 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 “ 东方之谜 ” 的神 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 ”的震撼!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 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 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 必须掌握的秘诀。 [2017· 南充]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对 于阅读时“‘出’于书”“用得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考查类型一
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论证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取。结合全文内容来看,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论证本文的标题“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本题的启示在于,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基本看法,论点的 概括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本文论证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这一论点,文章开头第 ①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第②—⑦段通过举例子、讲道理的方法 进行具体的论证;最后末段总结,再次强调精神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强调中心论点。
考查类型四
辨识论证方法的类型及作用
4.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
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词语理解要先理解其本义,再联系 文本解释说明。“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文 中指在战场上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制高点”原指 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文中很明显指的是精神上的优势。 议论文语言的赏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准确,二是严密, 特别是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更是如此。考查题型分为两类:一是对词语 的理解,二是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对于词语理解题,解题时需要结合 句意甚至段意来回答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要回答出该词语对句意影响 的最关键之处。对于句子理解题,一定要结合文章论述的中心,要将 两者联系起来作答。
考查类型五
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5.通读全文,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 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至⑥段分析 问题,第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 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合,才能发 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 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 血性和精神。
考查类型二
辨析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2.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 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 “ 死亡之路 ” 。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 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 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 30 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 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 原。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 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 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 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 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释】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 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 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考查类型六
开放性试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 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 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 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 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 灵的对话。如此 “ 入书 ” ,方可 “ 见得亲切 ” ,实现双方心情的 “契合”。
5. 议论文阅读
[学生用书P89]
议论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开 放性试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或观点的概括;简答 题主要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文章思路、论据分析和论证 方法分析等;辨析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赏析、语句作用分析和 结构安排等;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观点现实意义的评价和 独特阅读感受的抒发等。
①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的看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②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书89]
[2017· 常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 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 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 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 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 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 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 论: “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 后来,他 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 “ 目睹了同 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 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 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 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 “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考查类型三
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 “ 恐高症 ” ,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 “ 制高 ... .. 点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恐高症”原本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
在战场上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
③在阅读中怎样 “ 入 ” 呢?一个方法是坚持 “ 精思 ” 。朱熹认 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 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 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 “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 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 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 ‘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 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 “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 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 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 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 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 “ 出 ”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 读之书作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 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 “ 入 ” 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 书,方可避免 “ 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 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 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结合段落内 容来看,第⑤段主要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战争中精神的重要性。 掌握论证方法是议论文阅读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注意题目的 要求,有时不仅需要回答具体论证方法,还需要回答出其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是从运 用论据种类的角度划分的 )、对比论证 (这是从运用论据的方式来 划分的)、比喻论证。答题的基本格式:用……论证方法,用…… 作论据,论述了……的中心论点。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 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 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 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 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 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 “恐高症”,战 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 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 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 “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 “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第⑥段主要观点是:在战争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斗意志,重点不在于克服困难。因此不能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把握。解答 时,应先认真分析论据,然后梳理选文的观点,最后辨析两者 之间的关系。
⑥ 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 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 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 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 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 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 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 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 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议论文知识以及对内容的理解和 把握的能力。 A. 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 应是先提 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进行论证,最后进一步强调本 文的中心论点。 C. 从文章第 ⑦ 段可看出,作者的观点是人 始终是武器的灵魂与主宰。 做这类题型,首先要阅读全文,梳理全文要点,对应 每个选项的内容去相应的段落核实正误。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 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 军拥有坦克 430 辆,我初入朝的 6 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 个步兵师拥有电台 1600 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 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 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 “ 东方之谜 ” 的神 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 ”的震撼!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 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 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 必须掌握的秘诀。 [2017· 南充]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对 于阅读时“‘出’于书”“用得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考查类型一
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论证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取。结合全文内容来看,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论证本文的标题“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本题的启示在于,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基本看法,论点的 概括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本文论证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这一论点,文章开头第 ①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第②—⑦段通过举例子、讲道理的方法 进行具体的论证;最后末段总结,再次强调精神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强调中心论点。
考查类型四
辨识论证方法的类型及作用
4.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
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词语理解要先理解其本义,再联系 文本解释说明。“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文 中指在战场上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制高点”原指 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文中很明显指的是精神上的优势。 议论文语言的赏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准确,二是严密, 特别是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更是如此。考查题型分为两类:一是对词语 的理解,二是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对于词语理解题,解题时需要结合 句意甚至段意来回答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要回答出该词语对句意影响 的最关键之处。对于句子理解题,一定要结合文章论述的中心,要将 两者联系起来作答。
考查类型五
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5.通读全文,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 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至⑥段分析 问题,第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 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合,才能发 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 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 血性和精神。
考查类型二
辨析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2.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 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 “ 死亡之路 ” 。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 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 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 30 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 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 原。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 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 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 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 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释】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 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 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考查类型六
开放性试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 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 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 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 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 灵的对话。如此 “ 入书 ” ,方可 “ 见得亲切 ” ,实现双方心情的 “契合”。
5. 议论文阅读
[学生用书P89]
议论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开 放性试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或观点的概括;简答 题主要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文章思路、论据分析和论证 方法分析等;辨析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赏析、语句作用分析和 结构安排等;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观点现实意义的评价和 独特阅读感受的抒发等。
①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的看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②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书89]
[2017· 常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 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 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 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 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 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 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 论: “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 后来,他 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 “ 目睹了同 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 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 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 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 “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考查类型三
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 “ 恐高症 ” ,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 “ 制高 ... .. 点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恐高症”原本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
在战场上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
③在阅读中怎样 “ 入 ” 呢?一个方法是坚持 “ 精思 ” 。朱熹认 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 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 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 “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 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 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 ‘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 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 “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 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 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 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 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 “ 出 ”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 读之书作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 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 “ 入 ” 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 书,方可避免 “ 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 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 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结合段落内 容来看,第⑤段主要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战争中精神的重要性。 掌握论证方法是议论文阅读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注意题目的 要求,有时不仅需要回答具体论证方法,还需要回答出其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是从运 用论据种类的角度划分的 )、对比论证 (这是从运用论据的方式来 划分的)、比喻论证。答题的基本格式:用……论证方法,用…… 作论据,论述了……的中心论点。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 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 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 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 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 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 “恐高症”,战 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 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 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 “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 “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第⑥段主要观点是:在战争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斗意志,重点不在于克服困难。因此不能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把握。解答 时,应先认真分析论据,然后梳理选文的观点,最后辨析两者 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