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莴苣高产栽培技术]莴苣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地莴苣高产栽培技术]莴苣的做法
莴苣是菊科莴苣属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约在7世纪初,经西亚传入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莴苣按食材可以分为叶用和茎用两大类,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经济价值、营养价值都非常高,深受人们欢迎。
莴苣喜冷凉气候,夏秋莴苣的生长期正值高温季节,保护地中高温长日照,易引起莴苣先期抽薹,导致莴苣瘦长,品质差,产量低,严重制约保护地莴苣的生产。
因此,在保护地生产莴苣,首先要选择耐高温、对光照不敏感的品种,其次是控制肉质茎膨大期间的温度,这是莴苣高产栽培的关键。
1培肥地力在基本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要求地势高,向阳,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促进耕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2保护地栽培方式主要有地膜覆盖栽培、温室栽培、大棚栽培。
3品种选择西宁白皮尖叶莴苣,该品种一般株高在55 cm 左右,叶片颜色浅绿,叶宽且尖部钝圆;茎表皮白色,微带绿色;茎肉为鲜绿色。
为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30 d左右,定植后65 d左右就能收获,具有抗逆性强、高产、质优、商品性好等特点,栽培上要求肥水充足。
4播种育苗 4.1
苗床准备播前结合翻地,苗床施腐熟过筛农家肥15
kg/m2、磷酸二铵90 g/m2、99复合菌肥10 g/m2,并用50%托布津5 g/m2或50%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1]。
4.2种子处理一般采用温汤浸种,把种子倒入55 ℃温水迅速搅拌,待水温降至20~30 ℃时浸种5~6 h,滤水后在20 ℃条件下催芽,出芽后即可播种。
4.3播种期秋种夏收的莴苣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夏种秋收的莴苣在7月下旬播种,不提倡春种夏收,尽量让肉质茎膨大期错过高温夏季。
春莴苣用种量750~1 500 g/hm2,苗床用种量0.1~0.2
g/m2;秋莴苣苗龄短,宜稀播,苗期不需分苗,用种量3~5 g/m2。
苗床于头天浇足底水,次日将催好芽的种子,按行距
7~10 cm条播,播后覆盖细土0.5 cm[2]。
4.4苗期管理幼苗2叶1心时间苗,剔除病弱苗。
3~4叶时定苗,株行距
7~10 cm见方,并叶面喷施复绿灵,或喷施宝1次。
春季育苗时要适量控制浇水,使叶片肥厚、平展,秋季育苗时要注意覆盖、遮阳、降温。
壮苗标准:苗龄35~40 d,幼苗5~6片叶,节间短,叶色深绿,株高15 cm。
4.5囤苗定植前5~7 d,幼苗5~6叶时,浇水1次,再切块起苗,降温炼苗,并喷百菌清600倍液。
5定植 5.1整地施肥施腐熟有机肥75~90 t/hm2、腐熟麻渣1 500 kg/hm2、磷酸二铵450 kg/hm2、99复合菌肥1 500 g/hm2,深翻20~27 cm,平
整地面。
5.2定植方法根据季节、品种,在地温稳定10 ℃以上时进行垄栽或平栽。
早春茬铺膜定植,栽培行株距:春莴苣35 cm×35 cm,保苗7.50万~8.25万株/hm2;秋莴苣30 cm×30 cm,保苗9.75万~10.50万株/hm2。
定植时浇大水,及时中耕、松土、保墒。
6田间管理 6.1温度管理茎用莴苣大棚栽培中,缓苗时期要密闭大棚,保持棚内温度白天在20~25 ℃,夜间在8~10 ℃。
同时,中耕2~3次,提高地温,促进缓苗。
缓苗后适当通风,保持白天棚温17~20 ℃,夜间约8 ℃。
6.2肥水管理应减少中耕次数,加强水肥管理,用淡粪水少施勤浇,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营养生长,可避免早期抽薹现象。
定植后根据土壤墒情浇缓苗水1~2次,随后进行中耕作业,结合追施氮肥,施用尿素60~90 kg/hm2,促进缓苗。
当莴苣叶片展开增大时,结束蹲苗。
早春栽培要在蹲苗后追肥2次,中间间隔10~15 d,每次追施硫酸钾60~90 kg/hm2、尿素120~150 kg/hm2,此后隔10 d左右浇1次水,每浇2次水追肥1次。
在整个生育期内,都要保持土壤湿润[3]。
6.3光湿管理在保障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光照时间。
保持叶面干燥,加强棚内通风透光,避免棚内空气湿度过高,及时清理病株、病叶。
7病虫害防治7.1农业防治一是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抗病品种。
二是与瓜类、茄果类、
豆类及葱蒜类或其他非菊科叶菜类轮作。
三是覆盖地膜,培育壮苗。
四是清洁田间[4]。
7.2物理防治一是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放置黄板诱杀蚜虫、潜叶蝇。
二是温汤浸种。
7.3生物防治积极保护天敌,采用生物源农药,如齐墩螨素、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和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印素等。
7.4药剂防治用武夷菌素1 000~1 500倍液,或64%杀毒矾粉剂4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乳剂500倍液于霜霉病发病初期喷施防治。
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于菌核病发病初期喷施在植物中下部的病叶上。
用植病灵500~600倍液,或克毒雷夫3 000倍液于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施防治。
用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或100 g Bt乳剂稀释400~600倍喷雾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用1.8%齐墩螨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绿莱宝1 500倍液喷雾防治潜叶蝇[5]。
8采收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时为采收期,秋莴苣在初霜前采收完毕[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