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陈氏源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陈氏源流
自古以来,陈氏在中国百家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人口繁盛,家族众多。
海南的陈氏从最早过琼祖始陈彦在1078年渡琼至今,经过900余年的生息繁衍,陈氏子孙后代遍布在全省18个市县的4000余个村庄里。
据有关数字显示,在全国2万余个姓氏中,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占总人口7%左右,约八千多万人。
在海南,陈姓为第二大姓,人口有80多万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0%左右。
据历史学家考证,海南并没有“土生土长”的居民。
就是落籍海南最早的黎族也是从大陆沿海一带迁移进来的,他们是古越(统称百越)人的后裔。
海南的陈氏,除少数民族的陈氏外,多数是宋朝以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入海南的。
那么海南陈氏的源在哪里呢?一般了解陈姓氏历史的人都说,海南的陈氏,源出颍川,颍川是陈姓氏望出所在。
在陈姓氏世系中,各地陈姓氏谱均记最高祖先是少典。
少典是什么人?据载是黄帝的父亲,少典的名字人们不太熟悉,黄帝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所以陈姓氏把祖先追溯到少典。
少典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人。
黄帝跟陈姓氏有什么关系呢?据《中华陈姓氏源流(二)》一书认为:“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
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的根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昂日轩辕。
舜是黄帝的第九世孙,是陈姓氏的血缘祖。
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说明陈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致的。
陈氏后裔,是地地道道的黄帝子孙,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移居海南的陈氏始祖多数是在宋、元、明三个朝代陆续移居到海南的,尤其是宋、元年间,蒙古人入侵,局势动荡不安,先辈们率领家族往南方迁徙。
有的直接从福建莆田乘船沿着福建和广东沿海抵达海南,有的则先移居到广东省,定居一段日子再乘船到海南。
据《海南陈氏谱》记载,陈氏渡琼始祖有183位之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衍接实公部分,另一部分未衍接实公部分。
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2位,未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1位。
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
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当时泉州和海南有船只直接来往,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陈策将军祖籍沙港,是彦和后代),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
因1605年琼州大地震,72村庄沉没,谱册失传。
陈甫。
系实公四十五世孙。
大约在宋朝建炎至绍兴年间(公元1127--1131年),甫公偕其子仲良从福建南渡琼州,担任珠崖军民府(今琼山东南部)通判。
甫公渡琼后,最初居住在珠崖的罗颜村。
后来,他们由珠崖到乐会,喜爱这里山明水秀,民安物阜,便定居在龙泉村(今名龙塘村)。
过了几年,二世祖仲良公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荣登癸丑科进士,是乐会县历史上第二位进士,也是海南岛历史上第三位进士。
甫公曾被朝廷敕授为奉直大夫 后又封为朝议大夫,于1156年逝世。
甫公子孙蕃衍兴旺,如今在世者,男男女女,不少于4500人,主要分布在琼海、万宁、三亚、屯昌和琼中34个村庄。
此外,甫公还有不少子孙移居国外,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陈拱宸,又名三老,举人,系实公四十九世孙,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正月初八,配余氏,黄氏;男仲达。
陈拱宸公在南宋1242年因避乱而带子仲达自福建福州府莆田县祷坑村渡琼。
来时落脚在文昌县溪尾村,后任文林郎文昌县知县,再次以官为家,住在青蓝子,是溪尾(溪梅)支始祖,1256年九月初五逝世。
子孙分布:81支和600个村庄。
从陈氏各谱查证,陈氏过琼主要来自福建。
据有关史载,历史上三次移民期间,福建属于偏安地区。
在南宋南逃期间,福建移民有些人进入广东、广西,有些人从海路直接到海南。
从1078年彦和过海南到清朝共有183陈氏过琼祖,大部分来自福建,其中又以玉胡一祖的子孙为多。
玉胡一祖是福建莆田的望祖。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陈仁自浙江钱塘迁居到玉胡,为玉胡始祖。
他的第四代孙陈俊卿和第八代孙陈文龙先后拜相,按俊卿和文龙上三代,御赠太师名位,故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的祖望。
玉胡一祖在17代中,先后有接近50人过琼。
海南陈氏旧谱册有“九官十八客”的称谓。
这单指玉胡一祖而言,说明在宋朝时泉州和海南之间已有经商往来。
陈十五,名陈实,系太丘实公四十六世孙,俊卿之长子,福建莆田县坎头人,生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十一日,累官福建、广东安抚司参议积阶奉直大夫,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生三子。
南宋绍熙四年(1193)避乱携带第三子陈塾渡琼,始居琼山府城白玉庵,后移居大林道玉村,(此村今不存在,已移居桥头村)。
历经若干年后,公婆重返福建莆田县。
寿终后公婆合葬在莆田保丰龙汲山,明朝年间,在琼众支子孙为了纪念先祖,在琼山大林兴坡置地一块,建墓场一座,以两石刻日、月为公婆替身合葬此风水宝地。
后来在琼山府城东周巷(现府城第一小学)置地建造书舍3间,横廊一眼,便于祭祀十五祖和子弟读书之用。
后经道光、光绪、同治年,先后扩建续修,并买洪家宅场土,更造旁廊28个铺面,已成为一座完整的“陈氏宗祠”,一直保留到1992年才被人为拆除。
陈毫,系实公五十一世孙,正卿六世孙,爱祖之子。
原籍福建泉州晋江县杨林里,宋徽宗时以诗赋赐进士,官选翰林院大学士,钦宗元年(1126)擢太学祭酒龙图阁直学士。
建炎年间(1127--1130),与太学士陈东上疏留贤相李纲,被黄潜善,汪伯彦嫉妒谗言,皇帝怒杀东,陈毫怕连累,更名陈好,来琼入赘琼山苍原村千户温朝珍公之女,于是就在海南定居下来。
据《中华陈氏3000年》记载,陈氏过海南也经陆路。
除福建到海南走陆路之外,经江西、广东、广西而过琼的不少。
海南陈氏,当他们从福建或广东来的时候 带来的不仅是文化和技术,还有他们的拼搏的精神,对海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 他们的子孙遍布海南 如同他们的先辈一样 一生都在为海南奋斗。
陈姓氏子孙后代,在求生存图发展的环境中,历尽千辛万苦真真正正的立足于全中国和世界各地。
翻开中国历史,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有一大批陈氏子孙成了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在为中华民族翻身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辉煌的业绩。
历史上出现的“六子五进士”说的就是渡琼始祖陈甫的六兄弟,甫公是显祖第六子,显祖曾任户部尚书、宣和殿大学士。
显祖六个儿子当中,除第五子陈东被蔡京所害外,其余五个儿子都是进士。
据查证,在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在海口市秀英村的陈起纲,29岁升任清朝秀英炮台炮长,管理五台大炮60名炮兵,保卫海南琼州海峡的安全。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海军第五舰队30余艘艇,六千兵力和50多架飞机,进犯海口海域企图登陆海口,陈炮长立即命令炮兵集中投入战斗,激战两小时,发射百余发炮弹,使敌舰丧胆向西撤回天尾港才登陆。
根据在海口金牛岭人工湖西侧的荒草丛中,找到刻有当年秀英炮台抗击日本侵略的参战将士英名的石牌,记载40名。
其中陈姓将士有15人。
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策,1893年生,文昌人。
还有琼山灵山东头村陈发檀,光绪末秀才,国会议员,民主革命家,是海南留日学生第一人,民国元年(1912)任孙中山秘书。
1924年9月11日下午,在广东旅京同乡在南横街粤东新馆举行欢迎孙中山座谈会上,陈发檀发言,提出海南改为一省的主张,孙中山立即表示赞许。
这是海南设省的最早舆论。
陈发檀后因不满曹锟百法解散国会,被迫离京,南归乡里,读书自娱以终。
琼山人陈世庆,早期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后当李济深秘书。
到现代,海南陈氏名人更是倍出,青出于蓝胜于蓝,原海南省政协主席,现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玉益,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政府副省长陈苏厚,海南省人大副主任陈孙文,副省长陈成,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克功(已故),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家悦(已故),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宏(已故)。
陈序经博士,文昌人,留学美国,192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出任昆明西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或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