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迈出追梦的步伐
①有位诗人写道:“我们在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

”诚然,“梦”是美好的,可现实并非如梦般美好。

因此,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②在我们这个年龄,多学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比寻求那些短暂的甜蜜要有意义得多。

即使在现实的大道上走两步,也比在你梦中行万里强得多。

③“此刻睡觉,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内的标语。

凌晨三四点钟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总是灯火通明。

学生们知道,此刻躺在床上固然是舒适与美好,可在梦里走过的路毕竟不是路,在书本里获得的知识才是一生的积淀。

反观国内的一些大学生,终日昏睡,甚至半夜泡在网吧,他们让自己沉浸在了虚拟的美好里,不知现实会戳破一切幻想的泡沫,当就业的压力来临,他们意识到自己两手空空,只能长叹“悔相道之不察兮”,可时光已逝,行迷已远。

④自古以来,无数事实昭示我们:只知做梦必会留人笑柄,勤于圆梦才能光照千秋。

人们耻笑“黄梁美梦”“南柯一梦”,把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奉为典范,就是要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努力奋斗,脚踏实地,要大胆追梦而不是做梦。

⑤迈出追梦的步伐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诗人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喊出“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

只有勇敢而自信的行动才能打消一切疑虑,让自己在追梦的路上奔跑。

⑥迈出追梦的步伐要让自己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

金庸老先生晚年为了更高效地写作,提前与出版社签订一个时间紧张的合约,他给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压力,正是这压力促使他即使年老也能写出传世佳作。

追梦路上,压力是必不可少的推进剂。

⑦迈出追梦的步伐要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哈佛的学子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怎能不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⑧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就是梦想,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以实现。

世界虽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

迟疑不决时,不妨先迈出小小一步,前进不必遗感,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经历。

(1)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A. 迈出追梦的步伐。

B. 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C. 只知做梦必会留人笑柄,勤于圆梦才能光照千秋。

D. 世界虽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汪国真
B.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C. 中国无动力帆船航海人翟墨克服重重困难,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最终实现了环球航海一周的梦想。

D. 奇女子三毛,孑然而倔强,毅然离开舒适的家,旅居异国,以梦为马,穿越沙漠……她以自己短暂却丰盛的生命为我们讲述着自然与灵魂的故事。

(3)请分析本文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B
(2)C
(3)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脚踏实地,要大胆追梦,第⑤—⑦段分别从迈出追梦的步伐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让自己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要利用别人的休息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读懂内容后再作答。

可提取第①段末的“因此,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一句压缩整理。

所以选B 项,其它几项都失之偏颇。

(2)C项只是谈到了“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没有谈到“脚踏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所以不能作为论据
(3)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中心论点,而第⑤—⑦段分别设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

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脚踏实地,要大胆追梦,第⑤—⑦段分别从迈出追梦的步伐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让自己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要利用别人的休息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点评】⑴找准中心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

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该文第一段结尾揭示了全文中心论点,照应题目。

⑵本题的答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心论点的内涵,“ 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这一中心论点,“真正获得成功”是目的,方法、途径有两个层面:“脚踏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题目选项凡是不符合这一内涵的都不适合作为论据。

C项“ 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明显不符。

⑶一般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首先要分析全文内容,把握每段的段意,每段要大概划分层次,才能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

注意概括时语言简洁,多使用原文表达。

2.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
“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________;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答案】(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解析】【分析】(1)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

这句话的作用是通过描写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继而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答此题要看懂上下文。

(2)考查情节的作用。

上文是“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说明还未上学的小小年纪的我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爸爸很感动,因而爸爸高兴得流泪了。

此题要从分析上文内容的角度得出答案。

(3)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此题一定要注意所概括的事件是“爸爸”和“我”之间发生的事件。

(4)概括爸爸的形象。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这个情节,可分析出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故答案为:(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点评】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3.现代文阅读那盆水仙花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

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

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

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

“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一看,又是那老头。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

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

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

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

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

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

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

李老师说:“他死啦。

”“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

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

”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1)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2)本文主要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说说老头的行为前后变化之大的原因。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5)探究文章的结尾体现了“我”怎样的复杂思想感情?
【答案】(1)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的满不在乎(嚣张、傲慢)的样子,突出了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

(2)①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②我善待老头;③同学们帮助老头;④老头送水仙花;
⑤老头救学生牺牲。

(3)因为杨老师(“我”)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这种尊重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所以改变。

(4)有尊严、懂感恩、舍己救人。

(5)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为老人的离去而难过,表达了对老人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赏析语句。

要抓住重点词语,从神态、动作描写的角度分析概括,围绕“老头的满不在乎”回答即可。

(2)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要围绕老头行动,将全文情节划分成五个环节,然后按示例所提供的内容概括填写。

注意语句要简练,说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即可,文章写到的事:有①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我善待老头;③同学们帮助老头;④老头送水仙花;⑤老头救学生牺牲“等。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对比的手法进行分析。

围绕杨“我”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使他受到感到回答即可。

(4)考查人物形象。

围绕老头再没有闯进教室,可知他懂得感恩。

跳入水中救小孩,可知他具有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5)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末尾“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可知作者感动、难过、崇敬的情感。

故答案为:(1)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的满不在乎(嚣张、傲慢)的样子,突出了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

(2)①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②我善待老头;③同学们帮助老头;④老头送水仙花;
⑤老头救学生牺牲。

(3)因为杨老师(“我”)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这种尊重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所以改变。

(4)有尊严、懂感恩、舍己救人。

(5)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为老人的离去而难过,表达了对老人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点评】赏析语句要找准角度,围绕内容分析概括。

概括事件围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的格式概括。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

4.现代文阅读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渥。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 牧羊人不抽烟。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间的环境的?
(2)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有什么样的品质?
(3)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

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答案】(1)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2)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3)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解析】【分析】1、描写环境主要是从一些自然物象的描绘进行的,只要选择出描写了哪些物象即可。

所以答案是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2、从环境里体会人物的品质,主要抓住环境营造出的感觉进行体会,然后用合适的词语进行概括即可。

本文中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这句可以感到牧羊人勤劳,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看出他认真的做事态度。

3、对句子的赏析要求在描写方法上进行品析。

看句子是写人,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有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和心理五种方法,此处为人物的动作刻画。

而且是很细微的可以是动作的细节描写。

作用需要结合全文进行感受。

此处还有挑选种子后来橡树成林的铺垫。

所以答案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需要结合课文来进行理解。

本文中牧羊人的挑拣橡子的动作描写说明他怕我挑不好,以致后来的树长不好。

所以答案是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点评】1、解答时抓住主要描写的对象进行寻找即可。

2、解答时根据环境特点联系人物相关的品质进行概括即可。

3、解答时扣住方法,联系文章内容分析作用即可。

4、解答时通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多揣摩体会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养鸭
丰子恺
①经常住在家里的只有三个半人:我们老夫妇二人,一个男工和一个五岁的男孩。

但畜生倒有八口:一狗,两猫,两鸽和两鸭。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只鸭。

②这一对鸭不是原配,是一个寡妇和一个第二后夫。

来由是这样的:一吟买了一对小鸭回来。

小得很,两只可以并排站在手掌上。

白天在水田游泳,晚上睡在一只小篮里,挂在粱上;为的是怕黄鼠狼拖去。

、一天半夜,我听见室内有响动,是鸭子叫。

、连忙起身,拿电筒一照,只见地上一只小雄鸭仰卧在血泊中。

仔细一看,头颈已被咬断,连忙探望小篮子,小雌鸭幸而还在。

全家人都起来,看看残生的小雌鸭,叹了好几口气。

③后来一吟又买了一只小雄鸭。

这次我们戒备很严,一对续弦的小鸭,安全地长大起来,直到我们迁居新屋,小鸭长成一对中鸭了。

新屋旁有篱笆围着,我们在篱笆内掘一个小塘。

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

不知不觉,它们已长成大鸭,全身雪白,两脚大黄。

它们晚上睡在屋檐下一只箩子底下。

箩子上压一块石板,也是为防黄鼠狼。

谁知有一天破晓,我睡醒来,听见连新(男工)在叫喊。

起来探问,才知道雄鸭又被拖去了。

一道血迹从箩子边洒到篱笆的一个洞口,洞外也有点滴,迤逦向荒山而去。

原来昨夜连新忘记在箩子上压石板,黄鼠狼就来启箩偷鸭了。

以后的情景着实可怜。

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呜,“嘎嘎”之声,竟日不绝。

其声慌张、焦躁,而似乎含有痛楚,使闻者大为不安。

以前小雄鸭被害了,她照旧吃食游水,我曾经笑她“毕竟是禽兽”。

但如今看来,毕竟是人的同类,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

④雌鸭一连三四日“嘎嘎”地哀鸣,东张西望地寻觅。

后来也就沉静了,但样子很异常,时时俯在地上叩头,同时“咯咯”地叫。

邻人周婆婆来,看见了,说它是需要雄鸭。

我们托周婆婆做媒,过几天,周婆婆果然提了一只雄鸭来,身材同它一样大小。

雄鸭一到地上,立刻跟着雌鸭悠然而去,直到屋后篱角,花荫深处盘桓了。

他们好像是旧相识的。

⑤这一对鸭就是我所喜欢的畜生。

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

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

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

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

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

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

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

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

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志。

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

喂食的时候,人还没到,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

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

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可怕。

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

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

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吼声,其声的凶狠,可以使人想象老虎或雷电。

凡此种种丑态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

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

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有删改)(1)第①段写“但畜生倒有八口”,作者为什么使用量词“口”,而不用“只”?
(2)结合划线的一组同义词,赏析下列句子。

①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

②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鸣,“嘎嘎”之声,竟日不绝。

(3)第⑤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猫和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