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旅游文化》第五章旅游与建筑文化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旅游文化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二、宫殿建筑
宫,在秦以前是居住建筑通用名;殿,原指大 房屋。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 的专用名,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几千年 来,历代皇帝都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 造规模巨大,气势宏伟的宫殿。这不仅能突出皇权 的威严,也能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由于宫殿建 筑往往汇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因而它们最能反映 当时的建筑水准和建筑艺术。所以是中国古代建筑 中最高级、最豪华和最有艺术价值的一种类型。
第一PPT模板网:
(一)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 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利用天然崖洞作为 居住处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先祖开始利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了简单的房子。经过夏、商、周 三代的发展,到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基本 形成。当时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 造了石建筑。木构架技术日渐完善,叠梁式、穿斗 式等主要木结构方式已经发展成熟,作为我国古代 建筑主要部件的斗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
一、防御建筑
防御建筑包括城防建筑和长城等。
(一)万里长城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 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 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 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 年,纵横十万多里”。被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 一。
(二)城防建筑
城,旧时是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 有两重:里面的称为城,外面的称为郭,城郭外的 护城河称池,有城郭。城池之称。中国古代天子王 侯都城和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为 加强城防能力,城墙建筑十分坚固。城墙外有护城 河环绕,吊桥控制出入,城墙上有城楼。敌台。敌 楼。角楼。垛口、射孔;城门为防御重点,设有瓮 城、箭楼、城楼、屯兵洞、马道等,构成一整套防 御体系。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PPT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PPT
例: 故宫内的太和殿在须弥座上。 外八庙是多种建筑文化的融合结晶。
中国古建筑文化欣 赏
长城文化
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继而秦、汉、 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宋、辽、金及明清 代等10余个朝代。用途主要是防御外敌骚扰入侵, 以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定。目前保留的长城主要是明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达万里。自东 向西,始于辽宁,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 山西、陕西、宁夏 最后达甘肃(全长约8851.8公里, 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成为世界上时间 跨度最长和空间地域跨度最大的建筑。
(2)祈年殿(图片) 殿高9丈9,殿顶周长30丈,寓一月30天;
殿内立柱(图片) 藻井下有四根龙柱,代表四季; 中间一层有十二根立柱,象征十二个月; 外层十二根立柱,象征十二个时辰; 里外二十四根立柱象征二十四节气; 加藻井下四柱,代表二十八宿; 殿顶四周有三十六根短柱,象征三十六天罡星。
总结: ★中国建筑反映的是人的秩序,由传统的礼乐思想所 规定。 ★以礼为中心的价值观,使中国建筑具有明显的保守 性,中国建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形式没有大的突破。 ★乐——建筑在坚持礼教的前提下讲究美学性、艺术 性
旅游建筑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掌握中国古建筑的特色
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取向
中国古建筑文化
一、建筑的本质
建筑是为了满足居住的需要产生的,它既是一门科学,又 是一门艺术。
建筑是物质外显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组合,文化是建筑的灵 魂。
建筑审美三阶段:一为欣赏色彩;二为欣赏线条;三为理 解造型的内在意图。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 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为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旅游文化》5模块五 教学PPT课件

《旅游文化》5模块五 教学PPT课件
1、原始社会建筑 天然崖洞、构木为巢/穴居 木骨泥墙房屋、干栏式木构建筑 2、奴隶社会建筑 夯土技术、使用青铜工具 木构架成为主要结构方式 瓦: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3、封建社会建筑
战国时期 出现了铁质工具和砖 秦汉:我国古代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 斗拱普遍使用、屋顶形式多样 代表作:万里长城、都江堰、秦始皇陵
大雁塔
小雁塔
大转变时期:宋代
出现了建筑规范文献《营造法式》 建筑特点:屋顶的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
建筑的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华丽。 园林兴盛 代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宋代道观,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 脊顶,殿身采用殿堂型构架体系,前檐柱采 用木雕盘龙柱形式 ,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 雕盘龙柱
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在平面布局上,对称与自由并存:
对称:宫殿、官署、庙宇、官宦住宅——宏伟庄重 自由:民居、风景园林——自然随意
四合院
Google地图中的紫禁城
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岳阳楼
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江南民居—水乡
陕北窑洞—黄土高坡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
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技艺:使用雕刻、绘画艺术 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代表: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时建,单层密檐式砖塔,是此 类砖塔的鼻祖。平面十二边形, 也是全国古塔中的一个孤例。砖 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 部分构成,高约40米。
成熟时期:隋唐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的构件形式及用料规格化,砖石建筑进一步
发展时期:元代
宗教建筑兴盛,尤其是藏传佛教; 大量使用“减柱法”,用天然弯曲的木材作梁架

旅游文化 课件

旅游文化  课件

• 依据经营特色分类 • 依据计价方式分类 • 依据规模分类
二、我国当 今饭店的类 型
三、我国当 今五星级酒 店的配套设 施
• 接待大厅 • 餐饮配套 • 公共区域 • 商务设施 • 会议设施 • 康娱设施
探索、任务与情景
❖ 1.如果让你给“旅游住宿文化”下个定义,你该如何界 定?
❖ 2.建筑文化的创造与哪些因素有关? ❖ 3.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旅游住宿的人性化服务? ❖ 4.请你编制一个禅文化主题酒店建造的策划方案。 ❖ 5.案例分析
车 马 舆轿 船 飞机
第五节 出游形式
一、天子、诸侯巡游
三、外交游
二、会务出游
四、民间观光游
五、狩猎游 六、科学考察游
七、士人漫游 八、宗教旅游
Please write down of contents explanation for Business Area.
探索、任务与情景
❖ 1.你认为构成出游的物质要件包括什么? ❖ 2.你认为乘船出海旅游与沿运河旅游会有哪些异同? ❖ 3.如果按照用途来分,你认为桥梁有哪些类型? ❖ 4.请调查一下,我国哪些古运河目前还有航运能力。 ❖ 5.案例分析
LOGO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移动性 二、传播性 三、时代性 四、民族性 五、阶层性
第三节 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
一、有助于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
二、有助于提升旅游行 业服务能力
三、有助于推动旅游产 业发展
四、有助于宏扬我国优 秀传统文化
探索、任务与情景
❖ 1.你认为旅游文化等同于文化旅游吗? ❖ 2.旅游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哪里? ❖ 3.旅游景区文化同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 4.请对你身边景区做一调查,看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特

《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

《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

脊脊
歇 山 顶
( 戗 脊 )
四 条 垂 脊
学院
南京旅游职业
▪ ▪
正脊
斜脊
垂脊
单 檐 歇 山 顶
焦山瘗鹤铭馆
重 檐 歇 山 顶
庑 殿 顶 与 歇 山 顶 的 比 较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庑殿顶

歇山顶
一屋
条面
正双
脊坡
悬 山
Hale Waihona Puke 四屋 条面顶 垂两
脊侧




学院
南京旅游职业
▪ ▪
正脊
垂脊
山 墙
悬 山 顶
重檐>单檐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 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
硬山顶
古建筑的分布规律
主要建筑 主体建筑 其他: 次要建筑
古建筑的分布规律
讲究“中轴线”
中轴对称 所以,凡是贯穿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重要建筑, 且其中必定有一个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是 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方法显示了尊者至高无上的权 威和唯我独尊的等级观念。
▪ 梁架结构多用四柱
▪ 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特点:
▪ 出檐深远 ▪ 造型多变 ▪ 礼制烙印
六种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特点
名称
庑殿顶
正脊

垂脊

斜脊

屋檐两侧是否挑出山墙
用途

皇宫寺庙主体建筑
歇山顶



悬山顶



旅游建筑文化

旅游建筑文化

第六章旅游建筑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建筑的本质建筑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遵循一定的科学与美学规律所进行的空间安排, 是物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

换言之, 建筑是空间的“人化”, 是空间化了的社会人生。

建筑的本质: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结构体系: 木架构种类: 抬梁、穿斗和井干1.抬梁式又叫叠梁式, 至迟在春秋时代已经初步完备。

它的建筑方法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 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 自下而上, 逐层缩短, 逐层加高, 到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 构成一组木构架。

斗拱:定义: 斗拱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 总称斗拱。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 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而成的构件, 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 支挑着伸出的屋檐, 这种构件就是斗拱。

功能:将它用在屋檐下, 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 而大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形态最显著的特性。

用在梁枋两端下面, 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 增大梁枋的承受力。

据考古资料显示, 早在公元前5世纪, 斗拱就已经开始使用。

到唐宋时期, 其形制发展成熟, 样式基本统一。

2.穿斗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 不同的是, 柱子之间的间距较密, 柱子直接承受檩子的重量, 不用架空的抬梁, 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特点:用料经济, 施工简易范围: 我国南方诸省广泛使用3.井干式是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 构成房屋的壁体, 该墙壁事实上也就是木承重结构墙。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 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性, 涉及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三段式的外观特性, 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 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 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等。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优点:第一,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第二, 灵活性强第三, 抗震性强, 墙倒屋不塌例子: 应县木塔凯旋门对比缺陷:第一, 怕火例子: 紫禁城火灾, 圆明园火灾防火措施: 紫禁城, 金币和金元宝, “天下太平”;水缸。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第五章--旅游园林文化PPT课件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第五章--旅游园林文化PPT课件

三、幽静深邃的寺庙园林 含义:
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 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代表: 苏州西园、拉萨罗布林卡以及
北京西山八大处
特点 对公众开放,具有公共性 宗教景观与自然风景巧妙结合 人工痕迹较少,自然特色鲜明
四、凭海临风的岭南园林
代表: 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
顺德清晖园、 佛山十二石斋
特点:
一、追求自然,崇尚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自然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审美观念
自然之美高于一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追求自然的表现手法 因借
布局手法灵活多变
将概括提炼后的自然形象再现 于园林中
细部处理与装饰上,努力达到 自然之妙有的境地
垂峰落照亭
即使“诗佛”王维,也有过这样的“游侠梦” 吧:“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 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 一剑曾当百万师。”
唐诗三百篇,不尽侠义来。我正情如热血涌, 却有一首歌忽然迤逦而来,宛转耳边:“我渐渐 开始每晚梦到/故事里的长安/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 /歌尽了悲欢/抵达的时候阳光正好/听风吹得暖软/ 可我为什么忽然失措/在长安/这重重楼阁浩浩殿堂 /都不是我想象/我心中曾有画卷一幅/画着它模样/ 长安城忽然开始下雨/湿了繁华沧桑/慌张人潮里我 遗忘了/来时的方向/那年转身离去/水声远了河岸/ 村落是否依然/千万里外/我怅然回看”……
一、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占地面积大 天下美景,兼收并蓄
烟雨楼
平原区
真山真水
皇权寓意浓厚
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 浓厚
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 壮观
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 则

中国旅游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中国旅游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第一章绪论答案要点:1、文化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最权威的说法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161种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

2、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过去和现在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它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

旅游文化不是一般社会文化向旅游领域的简单移入或嫁接,而应该是以一般文化形态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化。

3、文化旅游如同旅游文化,说法莫衷一是;可以说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旅游是形式,文化是内涵;文化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旅游方式,而旅游文化的重点是强调一种文化形态。

4、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旅游文化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5、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

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必须以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来对待旅游文化,具体讲就是整体观,持续观,公平观,资源观和全球观。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

第五章旅游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属于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形成的至今仍具有一定物质形态和观赏研究价值的旅游吸引物,如古文化遗址、文物、陵墓、园林、雕刻等。

建筑是一种文化。

从构成角度看,建筑与文化同构。

建筑既要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又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需要,还要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需要。

这种综合性,使建筑成为人类每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和成就的最重要标志。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高超的建造技术和丰富的审美特征,以及独特的民族性而享誉世界,使它同以意大利比萨斜塔为代表的罗马建筑和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它是历史上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

它虽然饱经风霜,但是至今仍保留下许多规模宏大、绚丽多彩,令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古代建筑珍品。

其中有体现我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哲学理念的天坛建筑,有体现皇权至上、展现严肃方正的帝王宫殿和皇家陵寝,有展示儒家文化的曲阜孔庙,有寄托宗教理想的白云观、白马寺、外八庙和布达拉宫,有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万里长城,有显示祖国统一、充满巨大向心力的避暑山庄,又包容旖旎风光的苏州园林等等。

这些建筑珍品,构成中国人文旅游景观的重要内容,以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观光者。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建筑的本质和旅游价值(一)建筑的本质人类初起,建筑为满足居住需求而具有实用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逐渐超越了遮风避雨等实用功能,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

美学家黑格尔这样赞叹建筑艺术: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

《旅游文化》课件

《旅游文化》课件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1 经济影响
旅游文化可以带动当地经 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和增加收入。
2 文化保护
旅游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 承各种传统文化和历史遗 产,维护文化多样性。
3 跨文化理解
通过体验不同的旅游文化, 人们能够培养跨文化的理 解与尊重,促进社会和谐。
旅游文化的分类
自然文化
自然风光和地理特色带来的旅 游体验,如海滩建筑和博物馆等 提供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深 度了解。
宗教文化
寺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场 所是体验宗教文化和信仰的重 要途径。
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
巴黎, 法国
巴黎的文化遗产和浪漫气息吸引 着全球游客,如埃菲尔铁塔、卢 浮宫和巴黎圣母院。
北京, 中国
中国的长城和故宫等历史古迹展 示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壮丽的建 筑。
库斯科, 秘鲁
秘鲁的马丘比丘遗址是印加文化 的象征,它位于壮观的山脉之巅。
提高旅游文化意识所需的行动
1
本地文化活动
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和节庆,亲身体验文化传统和习俗。
2
文化交流项目
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与其他国家的人们分享各自的文化和传统。
3
文化教育
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通过阅读、研究和旅游体验来丰富自己的旅游文化 知识。
《旅游文化》PPT课件
旅游文化是一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科,它探索了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密 切联系。
旅游文化的定义
文化交流
旅游文化是人们在旅行中体验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独特文化,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了解。
传统习俗
它涵盖了各种习俗和传统,包括节日庆典、手工艺品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历史遗产
通过参观历史古迹和博物馆,旅游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过去的文明和遗产。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引言旅游是一种人们休闲、放松身心的方式,它不仅可以让人们领略不同的风景和文化,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和视野。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旨在通过介绍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提供给学习者一个更好的旅游体验。

本课件将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与地方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分享一些旅游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旅游文化学习和实践。

1. 旅游文化概述1.1 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的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等。

通过了解和体验旅游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所到之地的人文景观,增强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1.2 旅游文化特点•多样性: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旅游文化因地域、历史、民族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互动性: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赏和欣赏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参与、体验等方式与之互动。

•融合性:旅游文化往往是多种文化元素的交融和融合,体现了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

旅游文化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它们互相影响、相互融合。

地方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旅游文化则通过旅客的体验和学习对地方文化起到了推动和传播的作用。

2.1 地方文化的体现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或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民俗等。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将地方文化展示给外界,例如经典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名胜等。

2.2 旅游文化对地方文化的推动旅游文化通过旅游者的体验和学习,对地方文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地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社会风情,从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地方文化,还与国际文化密切相关。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体验和学习,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3.1 文化交流的桥梁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可以成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旅游者通过旅游的方式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加深对其文化差异的认知,并通过交流和互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旅游文化——建筑、景观、文化和旅游业的全球交流和合作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旅游文化——建筑、景观、文化和旅游业的全球交流和合作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旅游文化——建筑、景观、文化和旅游业的全球交流和合作建筑和旅游文化:建筑、景观、文化和旅游业的全球交流和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对旅游文化的日益追求,建筑和旅游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景观、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景观、文化和旅游业的全球交流和合作,以及这种积极交流和合作对各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建筑和旅游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从建筑中看到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种元素。

而旅游业则是世界经济增长和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重要推动力。

建筑和旅游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在建筑和旅游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种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

众所周知,建筑和景区、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度假村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建筑和景观是无法有旅游业的发展的。

相反,没有旅游业的参与和支持,建筑和景观的保护和发展就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建筑和旅游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助于丰富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还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发展。

全球化的趋势和建筑旅游文化的交流建筑和旅游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不同国家的建筑和旅游文化因地域、文化、历史和环境的差异,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建筑和旅游文化交流以及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世界各国之间的建筑和旅游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各国的文化和旅游水平,还可以推动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以及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互通。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建筑和旅游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带动经济复苏,推动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和构建开放、体验、多样化和智能化的旅游体系。

建筑和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案例建筑和旅游文化工程共同体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古代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最近颇为旅游业所关注,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

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

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

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

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

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

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

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

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

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

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

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

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

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

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

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

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

《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王宫殿占主体地位 里坊制度/方格网布局
2020/2/17
2020/2/17
里坊制度/方格网布局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 “里”作为居住区,商业 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 时开闭的“市”中。统治 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 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 墙保护起来。“里”和“ 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 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 理,全城实行宵禁。

建筑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石头的史书
历史的记录者
凝固的音乐
艺术熏陶 审美享受
建筑
文化的侧影
文化的载体
热情的戏剧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别与 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园林
民居
城市
陵墓
宫殿
陵墓
坛庙
祠堂
古桥
2020/2/17
一、古代城市建筑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 活的高级形式。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 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 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 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2020/2/17
三、古代陵墓建筑
《兰亭序》:死生亦大矣。 事死如事生。
(一)陵墓建筑的构成
1. 地上建筑——安放棺柩的墓室
2. 防御体系严密——城墙
城墙、雉堞、 射孔、城门、水 门、城门楼、马 面、护城河、吊 桥、瓮城、箭楼 ——等众多设施 共同组成了一个 完整而又严密的 防御体系。
2020/2/17
3. 分区布局完整
《考工记》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第五章 旅游与建筑文化
目 录
壹 建筑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贰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别与特征 叁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建筑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建筑是利用自然

界的材料,经过规划、

设计、施工修建而造

就的供人类物质生产、

生活使用和精神文化

享用的具有一定形体

的地上物。



2020/2/17
➢ _隋__唐__时__期_:采用魏晋南北朝的依山为陵。 ➢ __北__宋____:采取面嵩山背洛水的形式。 ➢ __明__清____:取消了唐宋时期供奉帝王灵魂起居的下宫建筑,
而扩大了拜谒祭祀的献殿建筑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人侍奉亡 灵起居的制度。
2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目的: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缅怀、 纪念的气氛
帝王的陵寝建筑也同其宫殿建筑一样 ,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建筑技术的最高水 平。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 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 仪卫的缩影。
2020/2/17
二、陵寝制度的历史沿革
从名称上而言,
➢ 春秋:古称堆土为坟曰____封______ 平处,即埋棺之处,叫__墓__或__茔___ 墓地周围以内叫____兆__域_____ 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状,叫做__坟__或__冢__
(一)坛
➢ 原指在平坦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主要用于 祭祀活动,古称祭坛。
➢ 我国最早出现的祭祀建筑。 ➢ 祭祀对象:天、地、日、月、社稷
二、古代宫殿建筑
2020/2/17
宫:房屋的统称 殿:泛指高大的房屋
原来宫殿的含义没有尊卑 和等级之分,秦之后,房屋便 有了尊卑之分,宫、殿之名合 二为一,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 的建筑物的专用名称。
(一)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
夏:开创了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春秋战国:新样式——台榭 秦汉:掀起高潮 隋唐:成熟阶段 明清:完全成熟
战国:坟墓开始被称为____陵____即土山,比丘更加高大,更能 体现诸侯王的显赫地位
➢ 秦国:秦惠文王规定“民不得称陵”,陵变成了帝王墓葬的 专用名词。
2020/2/17
从制度上而言,
➢ ___秦__汉___: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创立时期。开创了封建帝王 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河。
➢ ____汉____:开创了在陵园附近设置陵邑的制度,依陵设县, 将关东高官富豪之家迁至陵园附近居住。
2020/2/17
(一)古代城市建筑的历史沿革
(一)秦汉以前——形成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时期 (三)隋唐建筑——成熟时期 (四)宋元建筑——转变发展时期 (五)明清建筑——高峰时期
2020/2/17
(二)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 1. 城郭结构完善 2. 防御体系严密 3. 分区布局完整
2020/2/17
(1)殷周时期:由木材制作 木椁——黄杨题凑
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 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 特许的宠臣。“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 和颜色(柏木黄心)。“题凑”是指墓 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2)东汉:用砖石砌墓
2020/2/17
2. 地下建筑——陵墓(陵台)、祭 祀用的祭奠及配殿、寝、陵园、墓 阙、墓碑、石雕群(石像生)等
2020/2/17
(二)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特点
1.
• 宫城 环绕
2.
• 前朝 后寝
3.
• 三朝 五门
4.
• 中轴 对称
5.
• 左祖 右社
2020/2/17
1. 宫城环绕
郭城 皇城 宫城
2020/2/17
皇宫
2020/2/17
3. 三朝五门
始于周代。《周代·考工记》中 记载,古代帝王因活动内容不同 ,会在不同规模的殿堂内举行, 由此确立了举行三种朝事活动的 殿堂,名为“三朝制”
三 朝 : 外 朝 理 诉 讼 , 内 朝 : 举 行 治事朝见仪式,燕朝:转为宴饮 群臣并具体处理政务的场所。
五 门 : 外 曰 皋 门 , 二 曰 库 门 , 三 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2020/2/17
4. 中轴对称
2020/2/17
5. 左祖右社
指宫殿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 在西边,左右对称。
2020/2/17
1. 城郭结构完善——城郭之制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保护统治者 郭:保护平民百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 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