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以“我向”角度研究人地关系。人类为逃避自然和逃向自然从而迁徙和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逐渐被人为改造成各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逃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景观形成演化的过程。地方感同样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是个人情感的依恋,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利用的重要依据。近代建筑文化景观真实记载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以逃避主义与地方感为研究视角,将大连旅顺太阳沟地区建筑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原动力,以及逃避主义和地方感理论在太阳沟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关键词:逃避主义;地方感;建筑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体现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特色、记载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城市建筑文化景观,是构成城市物质文化景观的主体[1]。近代城市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全面入侵我国,随着商埠和租界的开辟,

我国出现的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天津等。这些城市大多经过占领者比较全面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文化景观破坏现象也较严重。这些城市的建筑文化景观是伴随着近代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形成的,真实地记载了城市历史变化、演变的轨迹,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所在城市建筑风格和鲜明个性,是独具特色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是发展城市旅游的基础。因此,对我国近代城市建筑文化景观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形成演化机理,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保存我国近代城市风貌与城市旅游健康发展是迫切需要的。

我国的近代城市大都经历过被殖民者统治并重新规划

改造,这些殖民活动揭示出殖民者对现状的不满足,也揭示出人类逃避现实的愿望,并且通过空间移动,改造自然,根据想象建造出有特定意义的物质世界,用于满足某种精神诉求、创造精神世界。可见,逃避主义是创造新景观的原动力,新景观的开发也提供人类逃避的去处,文化逃向了自然,最终自然也让文化延续,逃避与创造相互辨证而成[2]。因此,基于“逃避主义”相关论点,本文认为人类为逃避自然和逃向自然从而迁徙和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逐渐被人为改造成各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逃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景观形成演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景观开发利用的过程。文化景

观保护性旅游开发是综合利用各种元素,包括人、物、空间、权力等,使其相互作用以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是促使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3]。借鉴地方理论[4],文化景观旅游开发过程实际上是某一地方“我者”与“他者”地方感之间的接触、冲突和融合过程。如果地方文化系统不是自主地、整体地协调改变,势必带来地方文化整体性的破裂[5]。因此,本文将以大连旅顺口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分析太阳沟地区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探讨太阳沟建筑文化景观演变的原动力,并基于逃避主义和地方理论,探讨了其在建筑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1 逃避主义与地方感研究

1.1 逃避主义与近代城市

《逃避主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的著作,该书将人文地理学的两个研究主题“迁移”与“人地关系”有机地结合到“逃避”的主题中[6]。人类逃避的原因来自对自然的恐惧,对社会环境的无法承受,希望感受真实,对自身动物性的反感。逃往的目的地在不断变化,逃避暴风雨,逃往房屋;逃避高楼林立的都市区,逃往郊区植物园;逃避现实苦恼,逃往想象的童话世界[7]。因此,人类逃避的对象包括自然环境、文化、混沌的状态和自身的动物性或兽性。段义孚在书中还指出了逃避上述对象的具体途径,包括空间移

动、改造自然、营造新物质世界和创造新精神世界。“逃避”看似是一个贬义词,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内心与生俱来的逃避心理,推动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逃避”的过程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6]。对于近代城市来说,进行城市规划、建造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是殖民者通常采用的手段。回顾这个过程,正是这些殖民者逃离本国,通过空间移动,来到殖民地进行改造,营造出殖民者想象中的、记忆中的地方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逃避主义何尝不是旅游者出游动机的最佳解释呢?或者说人类的“逃避”本性才有可能是旅游的本质。人类逃避现实中的各种烦恼,才会致力于创造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和童话仙境,人类逃避的过程,也恰恰是旅游发生的过程。

1.2 旅游学研究中的地方感

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setting)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指的是地方本身固有的特征及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依附感,既能从心理上得到情感依附和满足,又表现出社会层面上身份的建构与认同的形成,主要包括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地方意象(place image)和机构忠实(agency commitment)等研究领域或维度[8,9]。地方感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联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人对“地方”的一

种特殊情感,常见的表述如段义孚的“恋地情结”、Wright

的“大地虔诚(geopiety)”等[10]。人创造了地方,地方又相应反馈赋予了人某种体验[11],这种体验促使了一个地方的“我者”与“他者”之间产生了对话,甚至是冲突[5]。在旅游学研究中,“我者”与“他者”类似于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居民,抑或旅游者眼中的“旅游地”和当地社区居民眼中的“家园”。“他者”(“我者”)通过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建立起对其他地区(熟悉地区)的地方感,这些混杂在一起的地方感接触、冲突、融合的过程体现为人与生态的关系、生产活动的空间组织、神圣空间的位置等地方景观和地方空间知识[12]。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我者”与“他者”的地方感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当地人为迎合旅游者的地方想象,必然会对景观进行改造,就有可能破坏该地文化的原生态属性,这也是现如今各地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5]。在这方面,学界已展开相应研究[13-16],但从理论上看,我国旅游者和居民等主体对特定地理场所的地方感及其形成过

程有其特殊性,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感理论仍值得深入研究探讨[14]。 2 大连旅顺太阳沟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

自1898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开始,大连先后历经俄罗斯、日本和苏联三方殖民或代管,烙刻下屈辱历史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留下了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