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讲座系列之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德医风讲座系列之五
2011年4月18日
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是医德关系中主要的一个方面。
医疗卫生工作必须为病人服务,医务人员的最高职责就是与疾病、不卫生作斗争,保护和增进人们身体的健康,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命的安危。
明代龚廷贤说:“病家求医,寄以生死”,说明医务人员与病人这一医德关系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它涉及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管着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影响面很广。
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医务人员之间的道德,是医德关系中处理好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一个医院,要形成优良的医风、院风,就必须用社会主义医德来协调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依靠各方面的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整个工作有机统一地、有节奏地、有成效地进行。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十四个科室、四十多名医务人员同心协力,抢救伤断面积相当于整个躯体四分之一的特重伤员陈德才的成功,就是发扬社会主义医德团结协作精神胜利的一个范例。
他们在输血9,20D毫升、输液213,000毫升、处理医嘱3,760多次的大量工作中,无一点差错,使临死者复生。
说明医院只有以高尚的医德来协调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医疗工作更好地为人民和四化建设服务。
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
医德还表现在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上。
现代医疗卫生已发展成
为社会性的事业,社会功能已大大扩展和加强。
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念不仅要考虑到某一病人的利益,对某个病人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要顾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对社会和群体负有道德责任,使这两方面达到统一。
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以及在情操、举止等方面应有的品格素质,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来协调上述几方面的关系。
性质意义
社会主义医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医务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一般原则为指导的。
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有它自己职业道德意识的特殊性,但它不是脱离共产主义道德思想体系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事业奋斗的目标理想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医德必须以共产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思想基础,来确立自己职业的行为规范。
白求恩同志医德之所以高尚,能够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极端负责,极端热忱,就在于他从实践中找到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把医疗卫生工作同整个人类解放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吕士才同志也深有体会地说过:“我认为品德是人的精华,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就等于是个废物。
”理想和道德是不能分的,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有高尚的医德。
社会主义的
高尚医德是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血肉相联的,它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
医德的特点
医德具有阶级性、继承性、自觉性等特点。
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中引申出自己的道德观念。
医德同样受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支配,特别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道德意识,也不可避免地要影响、渗透到包括医疗职业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阶级性制约着医疗这一职业活动的目的和性质,支配着医德的各种行为准则,使医德打上不同社会阶级的印记。
继承性
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继承性。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自觉性
医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觉性。
它不象法那样具有强制性,通过国家专门机关保证其实施,而是靠社会舆论、习惯传统、各种教育,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的。
信念就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它能促使医务人员经常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检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由此协调与病人、社会的关系。
医疗卫生工作中如无菌操作、消
毒隔离等道德责任的实现,很多场合都有赖于医务人员医德修养和实践的自觉性。
要使自己成为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就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这种自觉性,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内心信念。
医德是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医院管理中教育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抓好的极为根本的一环。
医疗卫生工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它包括医学科学的建设和医学伦理思想的建设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
认为治病只靠业务技术而忽视医德作用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医家所以能博得广大病人和社会的欢迎,都是同他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密切相联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并要求医务人员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医德和精神文明,由此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把它看作是一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事实表明,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医德风尚,对于促进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优质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技术上精益求精,起着重要的作用。
模范军医吕土才,有一次遇到一位因工伤断了手指的急诊病人。
由于断指时间较长,接活没有把握,值班医生正在犹豫,吕士才同志闻讯赶来,检查后说:“工人把病人送来是希望我们抢救的,不作怎么知道行不行,不行要作着看,就是保存一个手指也是好的。
”他立即上手术台,这样,经过努力,终于使这个工人存活了四个手指,病人和
工厂都感激万分。
这中间,既有医术,又有医德的作用,尤其是后者,使手术得以及时进行并获得了成功。
培养人才
医德对于培养医学人才来说,也是重要因素。
宋代的《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明代医生罗链著医书授给他的儿子,但有一天,他儿子喝醉了酒为人治病,岁链发怒说:“奈何以性命为戏?”就把他的医书烧掉了,没有再传给他的儿子。
这说明古人在培养医学人才中对医德的注重。
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积极促进力量。
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病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使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
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而我们很多医务工作者在贫困低薪阶层无力支付医生所开药品的时候,是否舍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推荐过“贱价草石”而“易得”的良药呢?如果我们的每位医生都能像葛洪那样,那么,患者们“看病贵”的情
况会不会有所好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我国政府非常关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分批降低部分药品的药价。
但是由于一些大型医药公司因为种种原因而配合力度不足,而已经降价的部分药品的药效与那些大型医药公司的同类产品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很多患者在看一些病的时候,咬咬牙还是选择了价高物美的药品,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解决。
但是试想,如果我们的医者有葛洪那样的思路、决心和毅力,相信对改善以上的局面还是有所裨益的。
孙思邈: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
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
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与至亲又有多少差别呢?试想,如果我们的医患关系升华为“至亲”关系,那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是件难事吗?虽然造成如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一些作风确实亟需转变,要树立“服务型”理念,不要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拉远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在对待同行之间关系的问题
上,孙思邈认为:“夫为医之法,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
”由此不难看出,他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是首屈一指的名医,但是他在同行面前仍然是谦恭的典范。
与其相比,我们的一些医务工作者是否感到汗颜呢?正因为孙思邈有如此高尚的情操,所以才能心如止水地精研医学,不断到达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
而我们如果取得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动辄道同行之短长,同室操戈,如何潜心医学,又何谈造福于患者呢?所以,我们在搞好医患关系之前把“医医关系”处理好是很有必要的!
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
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
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
”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
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
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啊!当代人民的好医生华益慰就是这样的医者,他和吴有性一样不愧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唐太宗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吴有性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一面镜子。
我们应该以他为镜,好好地思考,什么才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要得到的、要珍视的!
喻昌: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
”从喻昌所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所以在自身修养方面,我们行医之人应该好好领会喻昌之言的深意啊!
徐大椿:名医不可为,伪医尤可憎
世人都只看到名医的光环与伟大,却很少知晓名医的难处。
孰不知学医难,行医更难,做名医尤其难。
这里的“难”不仅是说成为名医的过程艰难,而是如徐大椿所言:凡求治于名医者“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
可见病人及患者家属对名医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虽然迁延日久,但若经
过积极救治还能转危为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医折腾过久,即便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然而病家常常又不会理性看待,甚至责怨名医。
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诫名医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名医说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时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们的肺腑之言。
名医如此,普通的医生更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徐氏所言名医也讽指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医”,他直言道:“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
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
”目前一些所谓“名医”臵患者生死与其家属利益于不顾,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误病害人之实!特别是那些打着中医的招牌谋财害命的伪中医,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中医的名声!我们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中医工作者不仅要有谦虚自省、人不知而不愠的医德,而且要具备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的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