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风蚀区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彰武县风蚀区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模式
摘要分析彰武县风蚀区水土流失成因及影响,指出当地风蚀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及典型治理模式,以期治理风沙,改善风蚀区生态环境。

关键词风蚀区;水土流失;成因;治理;辽宁彰武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

土壤以风沙土、草甸土为主,是辽宁省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都受风蚀影响。

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水蚀兼有,以风蚀为主。

全县总面积为3 640.16 km2,总人口41.2万人,辖24个乡镇、183个行政村。

区域境内从西到东分布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和秀水河子四大水系。

彰武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5 mm,时空分布不均,是一个十年九旱、局部易出现洪涝、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风蚀区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彰武县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自然与人为两大因素。

自然因素是气候恶劣,降水少且分布不均,风沙区面积大,林草覆盖率低且郁闭度小。

彰武县春季多风少雨,蒸发量大,加剧了土壤干旱,风力将原地的沙土扬起、刮走,与吹来的外地沙土埋压土地,不断造成水土流失。

这些自然特点是该县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如过度放牧、乱开荒等,这种掠夺式的经营和生产,都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1]。

2风蚀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2.1土壤贫瘠,农业生产能力较低
首先是造成土壤的流失,大量表土被冲刷,使表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地力减退,由面蚀到沟蚀,使耕地无法耕种[2];其次,近几年树木更新,幼林比重大,荒地大部分被开垦,加之过度放牧,使土地越种越薄;支毛沟向长、宽、深发展,沟壑不断发育,耕地无规划发展并逐年减少[3];另外,春季多风少雨,农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沙压、沙打,导致缺苗、甚至毁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贫困。

2.2河道泥沙淤积严重,降低下游防洪标准
全县林草覆被率只有33.5%,蓄水保土能力下降,在风力和水力共同作用下,每年都会有大量泥沙汇入河道。

尤其是柳河,是辽河流域中的一条多泥沙支流,是形成辽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沙源。

彰武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0.8 kg/m3。

柳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 085.7万t,其中568.4万t淤积在彰武段河道里,致使彰武段的河床每年淤高达0.1 m,在城区段已成悬河,已对全县的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构成严重威胁;另有517.3万t淤积在新民站下游河道和输入辽河,影响辽河的防洪能力,是形成辽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沙源。

水库寿命变短,防洪能力降低。

2.3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林草覆被率低,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连续5年干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近几年春季频繁的扬沙天气,给彰武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如不及时治理,势必造成沙地南侵,直接影响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3水土流失类型
彰武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2.88万hm2,其中轻度侵蚀为9.59万hm2,中度侵蚀为3.08万hm2,强度侵蚀为2 020.00 hm2,极强度侵蚀为126.67 hm2,全县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2 127 t/(km2·a)。

根据2000年“辽宁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成果”,彰武县风蚀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90.2%。

全县水土流失划分为3个类型区。

3.1东西部丘陵漫岗中度侵蚀区
该区位于彰武县东部和西部,包括7个乡镇,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

总面积1 124.56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9%。

3.2北部风沙中强度侵蚀区
该区位于彰武县的北部,包括8个乡镇,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为主。

总面积1 370.0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7.6%。

3.3中南部风沙轻度侵蚀区
该区位于彰武县中南部,包括9个乡镇,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为主。

总面积1 145.5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1.5%。

4风蚀区典型治理模式
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对全县水土流失进行全面规划治理。

坚持集中治理、连片治理的原则;实行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以植物措施为主,各项治理效益相结合以经济效益为主,长、中、短期效益相结合以中短期效益为主。

4.1一般治理措施
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在风蚀治理上,农田治理可建设防护林网,以达到减少
风速、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4]。

林带主带间距200 m,副带之间250 m,主带之间8~10行,宽16~20 m,副带4~6行,宽8~12 m。

无林带农田建新林带;老林带更新分期分段,在接班林带起作用后再伐老林带,风蚀严重的可在大林网内布设小林带。

轮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荒山荒地营造灌木林和种草,这样,形成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保护农田,增加森林覆被率,改善小气候。

对水蚀治理,坡耕地30°以上修水平梯田,30°以下搞筹高耕作;荒山荒地采用竹带壕整地造林等;沟道采用沟边埂固沿,采用沟头防护控制支毛沟发展,支沟修谷坊,主沟修塘坝。

做到节节控制、层层拦蓄。

同时,植物措施紧紧跟上,以植物固工程,达到工程与植物相结合。

从坡面到沟道,从工程到植物,注重经济林果的开发,注重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发挥,彻底控制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4.2风蚀区典型治理措施
风沙区治理措施布局为采取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办法。

人工治理主要是大面积造林种草,迎着沙丘移动方向,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制止沙漠继续扩展,在耕地四周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保证农业丰产[5];对固定及半固定沙丘,首先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然后营造水土保持林。

造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沙棘等;实行生态修复工程,是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环境,以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6]。

彰武县的风蚀区治理做到了先试验再实施、品种选优、网带片相结合,形成了“先封后造、林草结合”的治理模式,且成效显著。

彰武县治沙典型是阿尔乡镇治沙示范区,该示范区位于县北部阿尔乡镇北甸子小流域。

2001年水土保持总站与省水科院联合在该流域搞治沙示范项目333.33 hm2,首先对示范区实施围封(即生态修复措施),禁止放牧,同时利用道路和林网将示范区划成各个小区,在小区内进行固沙植物对比试验,试验主要有速生林、经济林、药材、牧草等20余个品种。

在沙地造林采用塑料袋装草炭做营养袋的方法,成活率达98%以上,固沙效果非常好。

该示范区治理的主要方法及措施,可以尽快改变沙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5参考文献
[1] 王娟,赵琳琳,赵国艳.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6):670-671.
[2] 克力木·热依木,张惠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途径[J].中国科技博览,2010(21):211-212.
[3] 黄和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3):180-183,187.
[4] 薛理强,胡志云,林友红,等.利用水保植物防止水土流失[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F10):82-83.
[5] 张红,李明会.浅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天地,2010(5):19-20.
[6] 袁子鑫,张文秀,仲梁.浅析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水土保持的作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2):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