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大物博的中国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有哪些资源和不同地区的分配,意识节约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我国都有哪些资源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国的钓鱼岛和黄岩岛都有哪些资源?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他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钓鱼岛面积居八小岛之冠,岛上基岩裸露,尖峰突起,土层基薄,缺乏淡水,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
这些植物显然为了适应海上强风的自然环境,都长得又矮又粗壮,其中很多便是名贵药材。
有一种叫海芙蓉的海草,生长在沿岸的岩石缝中,是防治风湿症和高血压的良药。
我国沿海采药者有不少人祖辈在钓鱼诸岛采摘中草药。
位于钓鱼岛东北的黄尾屿,陡岩峭壁,屹立于海中,成千上万的海鸟栖居在这里,又称为“鸟岛”。
黄尾屿除鸟多外,还有丰富的海产。
这里的龙虾特别肥大,最大的甚至有鸭子那么大。
岛上另一著名的生物是蜈蚣,它们身长约20-30厘米,有红色、黑色两种,都生长在阴暗的石缝中,在阳光下行走时,闪闪发光。
鸟多、蛇多南小岛蛇多,简直遍布全岛,最大的有碗口粗,最小的则如小手指头细。
蛇的颜色一般以黄色、黑色居多,但都是无毒的。
菲方染指黄岩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黄岩岛海域资源丰富。
同南沙群岛一样,黄岩岛海域不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这里盛产经济价值较高的金枪鱼、红鱼、章鱼、梅花参及各种贝类产品,特别是珊瑚种类繁多、经济价值高。
二、我国主要资源分布
1.土地资源
我们常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提问:我国现有几种颜色的土地?为什么颜色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红壤(东南丘陵):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在我国分布广泛。
北起长江,南至南岭山地和台湾北部,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由于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
产潜力很大。
在我国,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
棕壤(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
平原耕作历史悠久,各类自然土壤已熟化为农业土壤。
从山麓至滨海,土壤有明显变化。
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及山东山地边缘的山前洪华北平原积-冲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发育有黄土(褐土)或潮黄垆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为黄潮土(浅色草甸土),冲积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风沙土;河间洼地、扇前洼地及湖淀周围有盐碱土或沼泽土;黄河冲积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黄泛沉积物覆盖的地面,大面积出现黄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苏北、山东南四湖及海河下游一带尚有水稻土。
黄潮土为华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矿物养分丰富,在利用、改造上潜力很大。
平原东部沿海一带为滨海盐土分布区,经开垦排盐,形成盐潮土。
黑土(东北平原):东北黑土属于“寒地黑土”。
寒地,是指气候;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
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具有寒地黑土。
另外,土壤一般不会经过上千万或上亿年的持续营养及组分积累,因为地球表面是动态的。
某个稳定的状态只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维持。
经过一系列地质变化之后,原来的土壤就会变为石化了的“古土壤”或岩石,埋覆于地下,从而失去了土壤的特征。
紫色土(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
紫色土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因此紫色土是一种肥沃的土壤,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之称可能与肥沃的紫色土也有关系
黄土(黄土高原):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
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
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2.森林资源: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hm2和101亿m3,在世界上排第6位,
3.草地资源:我国拥有草场近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42%;我国8
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亿hm2。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
5.能源资源:我国的能源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总的来看,这些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
煤炭: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很大,可以满足国家长期需要。
据统计,全国已累计探明储量9000亿,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居世界第3位。
煤炭的资源量还大于此。
根据预测,埋深1000m以内的资源量在2万亿吨以上,2000米以内的资源量更多,可见,我国煤炭资源潜力很大。
石油: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是比较丰富的,根据最新资料预测,我国石油资源量在800亿吨左右。
目前已累计探明储量130多亿吨,剩余储量还有30多亿吨,按年产1亿吨水平计算,如果不增加新的探明储量,这些储量的可采期为30年。
天然气: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据勘探,我国天然气远景储量在40万亿m3左右。
最近我国油气勘探有重大进展,在内陆大型盆地和东部近海都发现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目前已探明储量1.43万亿m3,还不到远景储量的5%,说明潜力很大,也表明我国天然气勘探程度低,还未把潜在资源变为探明储量。
6.淡水资源:淡水资源储备是指储存于地表和地下的可利用水量,也就是所谓的可更新水资源量。
据有关部门计算,我国水资源总量每年28000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27000亿m3,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
地下水资源量8200亿m3,占水资源量的30%左右。
7.海洋资源: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1%是约占三亿六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它是人类获取食物、药物及生活用品等物资的重要来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则达32000多公里。
大陆沿岸的海域面积辽阔,海区面积470多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42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73万亩,适合发展盐业的滩涂几百万公倾。
)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鱼类5000多种,虾、蟹、贝、藻类千余种,我国海域已有记载的生物可达万余种。
我国海洋资源中不仅生物资源繁多,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海水资源。
我国近海石油储量据估计可达50亿—150亿吨,其他海洋资源的总蕴藏量约有9亿千瓦,沿岸砂矿中含有锆英石等多种价值极高的原料。
海水中还含有盐、溴、钾、钠、镁等多种化学资源。
8.气候资源
9.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牧草、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各种野生动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各种群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资源是指地球上对人类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按照生物的自然属性,可将生物资源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
我国疆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8位。
其中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5700余种,蕨类植物2400余种,苔藓植物2100余种,合计约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全世界近30万种高等植物十分之一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三位。
在高等植物中,中国林木资源(乔木)有2000余种,材质优良的树种1000余种;中国北方草原上各种野生牧草有4000多种,南方草地饲用植物达5000多种。
陆栖动物仅鸟、兽、两栖、爬行类就有2290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鸟类1187种,兽类490多种,两栖类27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
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约有100万种。
中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其中鱼类有1694种。
浅海及滩涂的生物资源总数超过2500种,重要养殖资源有238种。
内陆淡水鱼类有709种,回游性鱼类64种,国外移植的有30多种。
10.旅游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的重要消费方式,旅游收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人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势头迅猛。
近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人文景观璀璨夺目,其独有的东方神韵一直强烈的吸引着中外游客。
地文景观类的旅游资源即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害遗迹、名山、火山、溶岩景观、蚀余景观与象形山石、沙(砾石)风景、沙(砾石)滩、小型岛屿、洞穴、其他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现代冰川、其他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类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树木、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其他生物景观等等各类型齐全。
(2)地域差异显著。
我国南北所跨纬度大,气候从北到南分布有亚寒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
东西跨度大,从东部湿润的森林带过渡到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最后到荒漠带。
并且,由于地质历史作用我国地质地貌条件复杂。
因此,我国的自然旅游景观地域差异显著。
同为冬季,东北是一片冰雪世界,东南沿海却是避寒胜地。
南国是一片清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北方却给人以雄壮、豪放、粗犷的美感。
既有西部“大漠孤烟直”的壮美,又有东部沿海的温润、灵秀的神韵。
中国为地大物博之国度,源源文化,芸芸众生;气象万千,璨若星辰。
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造
三、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以铁矿为例,铁元素聚集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它们多形成于距今26~30亿年的太古时代。
远古时代时期,成矿期均以亿年计算。
与此相反,人类开采、消耗矿物却十分快速,一个矿区开采期仅为百年、数十年,以至几年,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冉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更新自然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
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
一旦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从而要求科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再生,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土壤属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
但土壤又有不可再生的一面,因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比再生的土壤自然更新过程快得多,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也就成为不能再生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