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测试题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阅读理解基础测试题经典
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节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
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神农带着随从,攀上了高山。
他亲自采摘各种花草,放到嘴里尝,并把尝到的结果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
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
随从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他的嘴里。
神农吃了灵芝草,才把毒气解了。
随从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劝他下山回去。
他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就这样,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
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随从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
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随从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简明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苦思冥想”的意思是________。
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把画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________
(3)下面说法,有错误的是()。
A. 神农氏为了让百姓有吃的,能看病,就亲上山自品尝了一百种草药。
B. 神农氏利用灵芝草救了自己一命。
C. “神农架”这个名字是用来纪念神农氏的。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神农氏为说些什么呢?
【答案】(1)尽心地思索和想象;搜肠刮肚;绞尽脑汁
(2)我们不能回去。
(3)A
(4)神农,你为了百姓,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太感谢你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苦思冥想:尽心地思索和想象。
根据其意思,苦思冥想的近义词可以是“ 搜肠刮肚、绞尽脑汁、静思默想”中其中两个。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
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A “品尝了一百种”是一个概数,泛指品尝之多。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⑴尽心地思索和想象;示例:搜肠刮肚;绞尽脑汁;⑵我们不能回去。
⑶A;
⑷示例:神农,你为了百姓,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太感谢你了!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2.
善良的孩子在成长
卢海娟
①住在乡下,最爱的,就是篱笆附近那些老瓜瓢。
②老瓜瓢是邻家孩子栽下的。
那是个细瘦的男孩,叫小伟,和70多岁的老太太生活在一起。
老太太是他母亲的姥姥。
③小伟的父母曾是最不和谐的一对儿,半夜三更也会打斗起来。
终于,小伟8岁时,两人离了婚,却继续拿孩子互相折磨——他们谁都不肯把这个孩子带在身边。
④小伟就在父母惊心动魄的婚姻大战中打发他的童年时光,更多的时候,他是被古稀之年的太姥姥牵着的。
也许是太姥姥见惯世事风云的淡定感染了他,他()被父母遗弃,()并没有染上忧郁情绪。
⑤春天,太姥姥在园子里种菜,小伟也在篱笆边上忙活。
他找来一把老瓜瓢的根,每条根大约有铅笔粗细,尺把长,乳黄色。
他吃力地挥着锄头,把那些肥美的根埋在土里。
⑥不久,老瓜瓢真的发芽了,在篱笆墙那边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三年之后,连我家靠近篱笆处也长了大片的老瓜瓢,不知不觉中,它们就开辟了大片的疆土。
⑦小伟上学了,我仍然会在园子里遇见他。
春天,他会把老瓜瓢的嫩芽当成可口的小零食。
老瓜瓢不在乎这些,它是蔓生植物,长得细细长长,掐了尖不会耽误它“痴长”。
见小伟吃得津津有味,我也试着尝了一下,一种微甜的野香立刻征服了我的舌头。
⑧夏日里,老瓜瓢开花了。
小伟告诉我,那淡紫的花蕾也可以吃。
的确,那成串的丁香一样的花蕾,微甜之中带有浓郁的蜜的芳香,让人迷醉。
老瓜瓢的花开得整个蔓上都是,吃也吃不完。
⑨小伟的父母各自有了家,又各自有了另外的孩子。
有时,小伟会和我说起他那两个妹妹,满含爱意,那种来自本性的纯真与善良,常常让我感动得几乎流泪。
⑩我把对小伟的同情藏在内心深处——他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达观,令我觉得同情倒是一种玷污。
⑪有一次,我因为生病在家休息,意外地发现小伟没去上学。
他依偎在太姥姥身边,两人相对无言。
原来,他没钱交书费,老师责令他回家拿钱。
⑫叹息之余,我替小伟交了书费。
小伟很高兴,说父母拖欠的抚养费一到手,立刻就来还我。
好一个让我感动、怜惜的孩子呀!
⑬()被我们吃了嫩尖,又吃了许多花蕾,秋天,老瓜瓢细瘦的蔓上()结满了果实。
果实越长越大,通体翠绿。
等到寒霜降临,老瓜瓢枯黄的蔓上纺锤形的果实便变黄、开裂。
那时,放学后,小伟常常待在园子里,把老瓜瓢的种子放飞——那是些有着白色种毛的小家伙,它们像蒲公英的小伞兵,在深秋的日子里快乐地飞舞。
⑭那是小伟最快乐的时刻,他仰望天空,撮起嘴唇用力地吹那些细小的种子,让它们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或许,每一个小伞兵,都载着这个命运多舛(chuǎn)的少年飞天的梦想。
⑮只要有梦想,再贫瘠的土地也会有收获。
后来,太姥姥去世了,小伟也离开乡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⑯再见到小伟时,他已是英姿勃发的青年。
他仍然温厚、善良,对我当年的帮助念念不忘。
那一天他专程来看望我,顺便看看乡下的老瓜瓢。
他跟我说,老瓜瓢其实还有另外的名字,叫作上天梯——不错,善良不会因苦难而泯灭,厄运有时正是勇者登天的梯。
(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第17期,有删改)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它是蔓生植物,长得细细长长,掐了尖不会耽误它‘痴长’。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痴长”?
3.文中的小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有人建议把文章标题改为《老瓜瓢》,和原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成长的认识。
1.虽然……但是……尽管……仍然……
2.“痴长”是努力生长的意思,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瓜瓢旺盛的生命力。
老瓜瓢被掐了尖还在“痴长”,暗示小伟虽然遭遇了不幸,但在努力成长。
3.小伟遭遇不幸却从容达观、温厚善良、知恩图报,他有梦想、肯努力,终于成长为有为青年。
4.示例一:我喜欢原标题,因为原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
示例二:我喜欢改后的标题。
因为本文用老瓜瓢和老瓜瓢的生长过程,来象征小伟和他的成长历程。
改后的标题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更含蓄,意味深长。
5.示例:人随时会遭遇不幸,但只要坚强、乐观、努力,就会不断成长,走出逆境,收获成功。
如文中的小伟,虽然从小离开父母,生活在孤独和困苦中,但他自立自强,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3.
27 冷风暖香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
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
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
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
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
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
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
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
便牵着手跑开。
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
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陡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
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
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
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
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
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她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地摊儿修鞋,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
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
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
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
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
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
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
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涟漪.()露.出()
2.文章标题“冷风暖香”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③自然段作者描写了烤地瓜女人的同行们,有什么作用?
4.请你品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
”句中加点字“塞”能不能换成“放”?为什么?
(2)“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微笑着点点头”“眼睛亮亮的”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的理解。
5.文章第⑦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佯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1.yī lù
2.寒风中的地瓜香味艰苦环境下女人坚强、善良、乐观的精神
3.与烤地瓜女人形成对比,突出烤地瓜女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4.(1)不能。
“塞”是硬性塞给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烤地瓜女人的热情、善良、有同情心;另一方面暗示了两个小女孩的推辞,为后文写小孩不是女人的孩子埋下伏笔。
(2)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她笑对生活的阳光心态。
“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表现出烤地瓜女人和女儿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使我深深地感动和倍感温暖。
5.赞同。
理由:①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她能坚强、乐观面对;②尽管自己也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她天性善良,同情弱小,富有爱心;③与女儿互相关爱,有温暖的亲情抚慰。
(说出两条理由即可)
4.
再小的花儿也要怒放
程刚
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
因此,
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
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打碎了一切能打碎的东西。
姑妈没有生气,等他安静下来后,带他来到院子里,指着地上的一棵蚂蚁菜花,说:“亲爱的,它贴在地皮上生长,它是多么矮,甚至没有小草高,可你看它开出的花多美丽呀!你记住,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在姑妈的开导下,他渐渐走出了心灵的禁锢,开始敞开心扉,融入生活。
在姑妈的帮助下,他自学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
一天,姑妈送给他一本诗集,他坐在路边认真地看着,被里面优美的句子打动了,竟大声朗读起来。
这时,一个马车夫路过,看见矮小丑陋的他正在念诗,不禁大笑起来,说:“嗨,你这身材更适合赶马车。
”他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小凳子砸了过去,马车夫急忙躲开。
谁知,他愣是一路狂追,追到马车夫的家,大声说:“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
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开始涉猎诗歌创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渐渐地,他琢磨出了韵律和格式,也明白了如何把情感融入诗句。
一天,他在一个诗歌大会上动情地朗诵自己的诗作。
虽然出于尊重,大家没有笑出来,但从别人捂着嘴巴的动作和表情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
他沮丧极了,下台就躲在角落痛哭。
这时,姑妈温暖的手臂抱住他,轻轻安慰他:“孩子,记住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那一刻,他再次感到心中充满无穷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17岁那年,已在诗歌界小有名气的他,经戏剧家威彻利引荐,结识了伦敦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
一次聚会中,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当时的文学家斯威夫特提出找人翻译几本古希腊文学巨著。
听到此言,他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下来,不想竟一下子摔在地上。
他还没有站起来,便急着对大家说自己可以完成。
众人不信,认为这个小孩虽然有点成绩,但有些年少轻狂。
要知道,很多人都想翻译,却没有人能坚持下来。
出人意料,他真的坚持下来,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译作出版那天,记者要采访他,但被他婉拒,他递给记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以前,我是一朵小花;现在,我告诉你们,我可以怒放。
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真的拿着诗集来到那个马车夫的家。
那天,马车夫把他送回家,对他说:“小伙子,你是我马车上盛开的一朵小花。
”
生活中,他虚弱地需要侍女扶着才能站立。
一次车祸,他的手指被玻璃碎片切断。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打碎他怒放的梦想,他源源不断地创作了一大批包括诗歌、评论、戏剧甚至绘画在内的作品。
他叫亚历山大·蒲柏,英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
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1.选用文中的一个句子,作为你对标题中“再小的花儿”和“怒放”的解释。
2.请按年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人公蒲柏这朵“小花”的“怒放”历程。
①
②17岁那年,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③
3.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在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对蒲柏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为什么要写马车夫的话呢?
5.在你的知识存储中,有没有类似于本文主人公蒲柏的故事?简要介绍一则,并用类似于“花
儿再小,也要怒放”的简短语句将故事的精髓提炼出来。
1.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2.①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③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成为18世纪伟大的诗人。
3.是姑妈的这句话打动了他,消除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怯弱,敞开心扉去融入生活,也是这句话激励他在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
4.“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马车夫的话从侧面烘托了蒲柏巨大的恒心和毅力,表明他这朵“小花”开放的不易。
5.略
5.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
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
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
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
“五元。
”车夫说。
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
”这个账我当然会算。
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
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
”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
”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
”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
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
我是说,你以
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
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
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
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和频率前后晃荡着。
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
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
“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已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
”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
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着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
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坐我的车。
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
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
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
我想,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
“你下来吧。
”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
“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拢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
议事完,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
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本文中“我”在坐独腿车夫的车的过程中,有许多打动“我”的,令“我”的情感发生变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这些情节及“我”的情感变化。
2.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
..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
.....他的断腿,瞪着
的裤管。
3.结合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__描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你认为这条断腿会为主人的哪些方面感到自豪呢?
4.议事完后,“我”为什么坚决拒绝了朋友的挽留?
5.文章结尾写道:“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1.①坐上车之后发现车夫只有一条腿,“我”内心很不是滋味。
②爬上坡之后“我”暗暗受着车夫行动的鼓舞。
③听了韩国人坐车的故事,我为他骄傲。
④提前让“我”下车,为了给“我”留面子,“我”深受感动,落下眼泪。
2.“直直地瞪着”“瞪着”,形容目光长时间盯在他的“断腿”和“裤管”上,表现“我”突然发现车夫是一个独腿后的震撼,以及自己坐在他车上的复杂心情。
(符合语境,言之成理即可)
3.(1)语言车夫的诚恳、诚信(2)主人积极、乐观的心态,顽强、坚韧的意志,诚恳、诚信、善良的品质,自尊、自立的精神。
(答对三点即可)
4.朋友对人力车夫的鄙视引起了“我”对朋友强烈的不满,“我”和朋友之间在思想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