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基于“试错教学法”的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试错教学法”的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实践
宁波市鄞州区甲南小学 俞琼
【摘 要】试错教学法是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先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后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给学生以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为生成资源,让学生自己反思、体会改进,是一种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本文主要针对低段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试错教学法在低段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试错教学 过度指导 低段 科学
一、试错教学的依据和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刺激反应联结”和“试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建立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试误建立的,以错误作为“负反应”刺激,反面“强化”(警示、否定、修正)错误,达到以反显正的目的。

这也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认知过程相一致,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

从记忆的效果看,试错教学充分暴露错误,在主动参与的正误交锋中,学生能知错、改错、防错, 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保持长时记忆。

二、试错教学的模式和流程图
试错教学的基本模式、操作程序及由此建立的刺激反应联结流程图式如下:
基本模式:
操作程序:
联结: 由以上方框图可知,试错教学的实质是暴露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为学生提供试错的反应刺激,从而建立起正确稳固的刺激反应联结。

三、低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先有意识的让学生出错,然后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症,一方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错误的警觉意识和“免疫”能力。

试错教学法在低段科学教学当中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先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后进行指导。

教师不再为了追求完美的课堂效果对学生进行活动前的过度指导,而是让提供
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根据学生暴露出的错误提供切实的方法与指导,同时学生自己也能更
好地了解自己在哪一环节有疑难。

错误的尝试给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在这一环节之后错误率会降低。

新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对于许多常年教高段的科学老师来说一时难以适应。

教师在进行低段年级学生的实验活动指导时,总是显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学生会在实验活动中犯这各种各样的错误而在活动前进行了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的过度指导。

例如,笔者之前参加低段教研活动听取了《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中,老师在活动前的指导包含了3个步骤:①首先通过视频演示实验方法。

②接着邀请学生上台示范方法,同学们查找存在的错误。

③最后再通过ppt强化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注意点。

活动指导时间长达25分钟。

教师为了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追求完美的课堂效果,在活动之前这样事无巨细的指导讲解现象,相信很多老师在面对低年级学生的时候都会出现。

所以在低段的课堂上经常会呈现出上课时间来不及而拖堂的现象。

教师对活动前的指导方法讲的口干舌燥,但是实际结果往往是学生仍旧在实验活动中无法准确地领悟到老师提出的注意点,错误百出。

先从学生层面看,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存在着以下的特点:1、低段学生的专注力很难长时间持续。

相信如果当时不是因为在场有上百个老师在台下听课,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如此反复的讲解指导早就已经坐不住了。

2、学生的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兴奋度随着活动前期指导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

当老师提出一个活动时,低段的学生对探究活动兴趣浓厚,是迫不及待的,长达20多分钟的方法指导相信他们是坐如针毡,随着时间推移必定兴奋度新鲜度下降,而将注意力转到其他地方。

3、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学生未进行活动之前,教师提出了这么多的注意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所以会导致后面在探究活动中仍然会出现很多错误,因为他们并没有通过直接体验,因此无法获得直接的经验而不能够领悟内化实验中的关键点。

而从教师层面看,首先教师低估低段学生的学习科学能力。

教师总以为低段的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不行,低估了学生自身的能力,不敢放手,总是在实验前反复唠叨、说教。

他们不懂得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

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过分着重于方法指导讲解、追求完美,无非是想获得一个准确的实验结果,而我们科学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并不是得到一个实验结果,而是在活动中习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长期过度指导的教学模式,不让学生由试错的机会,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渐渐放弃了主动,而习惯于被动的活动,习惯于没有自我的表现。

长此以往,到了高段学生就会习惯于接受老师的各种指导,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

其实,低段的学生的认知恰恰是通过自身的探索、在不断错误尝试中积累经验、再探索、再积累这一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针对以上现象以及低段学生学习科学认知和心理特点,
试错教学法可以适用于低段科学教学活动当中。

四、试错教学法的组织和运用
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先指导后实验活动,试错教学法则是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后进行指导。

笔者最近有幸听到另一个版本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试错教学法:①教师布置任务,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由一个同学先用小棒进行测量纸带长度。

②学生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发现测量结果不一样,学生分析为何用同一根小棒每个人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③教师在学生分析的情况下,展示实验过程中拍摄的一些学生犯的典型错误的照片进行分析总结原因,并且指导方法。

④同桌之间再次互帮互助由另一个同学进行测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发放小方块让学生进行测量,最后师生对实验结果分析研讨。

从以上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试错教学法简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步:
(一)直入主题、任务驱动
教师在课堂开始可以直入主题布置一个明确的任务,并且任务应当低段学生能够理解的,熟悉的,利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例如上面教师抛出我们用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纸带的长度,这个活动有了前面一节课《用手来测量》上过以后,学生对纸带的测量已经熟悉了,并且通过上节课的方法指导,这节课的操作方法与上节课相似,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处于:学生认为自己会做,有信心做好,但是实际情况是他们多多少少会犯一些小错误而无法正确完成。

(二)自主学习、亲身试错
没有教师细致的指导,学生先进行实验活动会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调整方法,积累总结经验。

先活动后指导并不意味着在活动前一点都不指导。

活动前只是简单适当指导,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以及探讨细节问题。

例如《用不同物体来测量》教师在活动前只是简单地出现了三幅图(见下图)以及一句顺口溜,就把实验步骤让学生清楚了,所以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生明确实验步骤,不会出现不会做实验这样的现象,但是对于具体的细节方法老师没有在实验活动前进行过多强调。

因为低段的学生在没有亲身经历之前,受到抽象思维的限制,他无法知道老师说的细节为什么要注意。

假如教师在实验前对学生说小棒一定要沿着纸的边沿不能够倾斜,或者强调你不沿着纸边沿划线会长短不一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第二次画的时候一定要贴着第一次画的线……这样的强调,在低段学生没有亲身试验过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够这样,只有亲自做过了,有时候贴着纸边沿画,有时候没有贴着纸边沿画(错误)两种画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学生才会发现:哦,原来我小棒没有贴着纸边沿画会两段长度长短不一;哦,原来不从第一条线贴着
画会不准确。

低段学生对经验的获得是通过直接的活动经历体验获得的。

因此活动之前老师的细致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经验。

(三)知错再改、适时指导
学生在进行了活动以后,教师展示学生的测量结果,学生发现了测量结果不一样,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这一种思考是主动思考的过程,他们会猜测各种原因。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比如一些同屏技术,把学生实验时候的一些不当操作拍摄下来,这个时候展示回顾,学生马上明白过来自己错在哪里,此时,教师再适时地在进行指导远比之前面面俱到的讲解来的有针对性。

由于学生亲身体验过了,尝试错误后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以后同种类型的错误率会降低,故在教学中有时候试错体验是一剂强心针,学生面对自己尝试后的错误,会更好地进行自我审视、体验和反思。

(四)及时跟进、固化经验
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自己错误,教师应当立即提供给学生再次实验活动的机会,固话他们习得的经验,上面的教学当中,教师在指导以后继续让学生进行测量就是对学生所获得的经验的固化。

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前面的错误中获得的经验再次应用,从而把这种正确的方法内化,特别是当学生发现自己改正错误以后获得了正确的结果,这种通过自己试错改错的成就感会让他们对于正确的操作方法印象更加深刻。

五、试错教学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试错法的优势
1.符合低段的认知规律
低段尤其重要的就是直接经验的获得,而活动在前,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机会,在亲身体验中去获得经验,主动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比教师直接提醒各种注意点来的印象深刻,容易接受。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传统教学法学生从开始上课到进行实验用了28分钟,而用试错教学法的老师只用了5分钟,学生可以马上进入活动阶段,低段学生比中高段学生对实验的持续的新鲜感和兴奋度要来的短,而试错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去进行活动,这非常符合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低段学生迫不及待想进行实验活动的特点。

2.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活动在前,方法在后,可以激发同学们充分的主动思考能力。

例如:《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这一课,老师提问如何用10个小方块去测量更长的纸带的长度,然后没有过多的话语指导,直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一遍讨论教师一边发材料,让学生直接动手去操作,活动中学生想出了很多种办法,有些是把小正方体一个一个从最前面往后接龙,有些是整体移动十个小正方体,甚至还有同学想到的是小立方体不动,移动纸条进行测量。

我想正是由于教师让学生先进行活动,学生才能够想出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想法,如果老师先指导方法,学生的思维就被老师的方法给限制了。

(二)试错法的局限性
试错教学法在低段很适合使用,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方法。

由于是先活动后指导,所以首先活动不可太难,符合低年级的认知水平。

如果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对于后面阶段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已经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尝试试错教学法时最好选择的活动介于学生认为自己会做,但是往往不能够做好之间。

这个探究结果应当是有统一结果的,有统一的结果才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改进自己的方法,就像《用手来测量》这一课本身测量的结果并不统一就不适合用来使用试错教学法。

很多时候,为了完美避开“雷区”,呈现一种顺畅的课堂效果,老师往往都帮孩子规避了错误的做法或者直接把自我的经验告知孩子,看似学生“会说了”,但实质上,却对科学概念缺乏本质的、深入的理解。

特别是低段的孩子,直观和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认知特征是具体的、直观的,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提供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记住错误,不断尝试,这样的体验才最真实,记忆也最深刻。

参考文献
[1]夏涛;解析“试错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软件中的使用[J];时代教育;2016年19期.
[2]赵卫国;“试误”拨开迷雾“析误”引向顿悟[J];中学数学研究;2015年7期.
[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4]韩佳红;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J];学园;2015年22期.
[5]樊娟;润物细无声—拒绝儿童绘画的“过度被指导”[J];新课程.教师;2011年0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