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语言风格粗犷、豪放。
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作品感情基调,展现词人的不羁姿态。
C.“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副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恢弘壮阔的画面。
D.下片引用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抒发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错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此句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
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3.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
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1)A(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
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
2.A
【解析】
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题干中的“骑行”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不难找到句子“浅草才能没马蹄”。
2.B错误,《钱塘湖春行》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C错误,两首诗描写的季节不同,因而景物色彩也就不同。
D错误,《山居秋暝》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间接抒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
(或: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
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1.属:适逢。
2.幽人:此处指邱员外。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二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答案】
1.怀君思念友人
2.(示例1)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以“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这首诗的诗眼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如“怀君属秋夜”一句中的“怀君”就是诗眼。
概括了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思念友人”。
也就是说诗眼“怀君”,是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2.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
而“松子落地”又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以达到想人的效果。
这两种手法的作用只有一个,即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效果,一定要把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地名。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②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③褒城: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
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
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
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
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
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
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8.古诗阅读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②。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
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E.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其词风是豪迈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AB
2.“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
“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
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
1.A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
B错误,应是由远及近。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酒趁年华”“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
合。
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
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9.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
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
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11.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例: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
1.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答时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诗歌的意思来思考。
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12.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
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该词作于诗人晚年。
作者晚年遭逢厄运,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______”和“______”两句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
2.“插花还起舞”和“把酒共留春”两个行为,展现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老夫争肯输少年”“醉后少年狂”
2.洒脱、旷达乐观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具体考查对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的两句诗的提取。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如可分别提取“老夫争肯输少年”和“醉后少年狂”作为答案。
这两句都流露出词人桀骜不驯、老当益壮的心境。
2.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生活状态。
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
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开阔洒脱的胸襟。
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④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⑤。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期。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②幽篁:幽深的竹林。
③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④深林:这里指“幽篁”。
⑤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