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教案
第一篇: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教案
课题:《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课型:音乐赏析课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讲解、分析、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波尔卡和探戈的概念和特点,体验力度、速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让学生在讨论、探究、合作的愉悦过程中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认识两种舞曲体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的探戈》,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并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对舞曲音乐和相关文化感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讲解,使学生熟悉作曲家及作品的音乐体裁。

三、教学难点:感受、体验、理解乐曲的内涵。

四、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光盘、电子琴、竖笛、小军鼓
五、学情分析:
对于波尔卡和探戈二种音乐体裁、和音乐家安德森学生们不熟悉,所以教师要根据作品的模式,制作电脑课件,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体验、理解有趣的内涵及其文化背景。

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先初听、然后再逐段赏析,在复听作品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请你们展示课前所搜集的有关音乐家施特劳斯、安德森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品。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舞曲的世界,来感受舞曲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知识讲解:波尔卡,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捷克波西米亚的
一种乡村舞蹈。

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广为流传。

只一种快速适中的二拍子舞曲。

探戈,19世纪末,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

20世纪初,发展为一种社交舞蹈。

其舞蹈音乐逐步形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它既受到了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影响。

探戈的旋律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强调切分节奏,音乐情绪多为惆怅、哀伤的。

这可能与大批欧洲移民强烈的思乡情绪密切相关。

3、音乐家简介:
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有“圆舞曲”之王的美育,168首圆舞曲,200首其他舞曲,40部进行曲,16部轻歌剧。

代表作品:《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活》。

安德森:美国作曲家,擅长写作较严肃的轻音乐乐曲,被人们称为“半古典音乐作曲家”。

代表作品:《打字机》、《兰色的探戈》、《拨奏爵士乐》。

4、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令人高兴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

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

①带着以下问题完整聆听作品。

乐曲留给你的总印象是怎样的?它属于哪种音乐题材?从大的范围看,它属于管弦乐;从具体的音乐说它属于波尔卡。

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②再次听音乐,回答问题:
乐曲可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如何?
③分段聆听乐曲。

熟悉每个部分的音乐主题,深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其表现的生活内容,思考乐曲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
想象,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5、欣赏《蓝色的探戈》①介绍探戈
②欣赏音乐并回答问题:
乐曲属于哪种题材?乐曲的速度如何?乐曲是几拍子的节奏?
③再次欣赏乐曲,听辨乐曲有几个主题?④自制沙锤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
6、小结
第二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任务:
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

三:教学重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入到了轻歌曼舞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彩的音乐作品,上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难忘今宵》,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

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

(打一自然现象)】生:雷电、闪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以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

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

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

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

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

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

3)介绍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

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 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鼓和镲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的震撼画面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大家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你们想听这首乐曲吗?生:想!
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 2)
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完整欣赏了这首乐曲,它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
音乐形式呢?生:管弦乐、交响乐……
师:对!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地西洋管弦乐,那么这首作品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
生:热烈地、欢快地……
师:在作品当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生:大鼓、镲、定音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

)师: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生:……
师:烘托音乐气氛;刻画音乐形象。

(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随后引出曲式结构的分析讲解,借助幻灯片的图形演示作品的内在结构。

师: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呢?生:三个、四个
师:作品的最后一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而中间的内容和前后不一样,这种结构形式在音乐术语里称为?生:再现三段式师:具体到这首作品,每个部分又是由几个音乐主题组成的。

(展示结构图)
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作品的形式、风格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这首作品,相信大家对作品已经建立了整体的认识,不过这还很肤浅,下面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进一步赏析作品的内部结构组成和能够突出反映音乐思想感情刻画音乐形象的典型音乐主题。

请边聆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再次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

师: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
师: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ABA的结构。

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什么?(展示作品的结构图示)生:再现三段式
师:在刚才音乐中大家没有发现有相似的旋律呢?生:有!
师: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

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视唱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

(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分析,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聆听感受-a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

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题时就集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

5: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再次播放乐曲并结合结构图形依次给学生展示全曲,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6:探究总结全曲各音乐要素的特点。

师:通过局部和整体地赏析,相信大家对作品的认识已经到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总结全曲在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各要素的特点。

生: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探究,然后请学生发言。

师:纠
正总结
7:知识拓展;音乐实践。

教授波尔卡舞蹈的基本舞步,让全体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老师教授三个简单的步伐。

跳步、前后点地、剪刀步。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波尔卡原本是一种活泼、跳跃的舞蹈,大家想不想学呢?——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个简单的波尔卡舞蹈步伐。

跳步——双手叉腰,类似于高抬腿,支撑脚加上小跳步,一起作一个八拍。

点地跳步——双手叉腰,侧前侧后分别点地,左右各四拍,支撑脚加上小跳步。

叠加跳步——双手叉腰,左右各作四拍叠加步。

8:创编表演活动。

让学生自由组合舞蹈动作,创编简短的舞蹈片段。

9:教学总结。

第三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体验、合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把我们带进了缤纷舞曲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裁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

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

(打一自然现象)】雷电,闪电…… 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

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

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

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

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

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

3)介绍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

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鼓和镲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的震撼画面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管弦乐、交响乐……)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热烈地、欢快地……)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大鼓、镲、定音鼓……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

烘托音乐气氛;刻画音乐形象。

)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

(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
再次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

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ABA
的结构。

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什么?(带再现三段式)在聆听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

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视唱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聆听感受B-a主题:学生感受,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

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5:知识拓展;音乐实践
接龙游戏。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题时就集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

6:创编表演活动。

老师教授波尔卡舞蹈的三个基本舞步,让全体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跳步、前后点地、剪刀步。

跳步——双手叉腰,类似于高抬腿,支撑脚加上小跳步,一起作一个八拍。

点地跳步——双手叉腰,侧前侧后分别点地,左右各四拍,
支撑脚加上小跳步。

叠加跳步——双手叉腰,左右各作四拍叠加步。

让学生自由组合舞蹈动作,创编简短的舞蹈片段。

7:小结结束本课。

第四篇:2014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任务:
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在音乐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

2、通过对比、聆听与感受乐曲中的各段音乐主题,能听辨出各音乐主题旋律出现的位置。

3、感受体验波尔卡舞曲体裁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及掌握其典型节奏。

三:教学重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学习并掌握波尔卡风格特点,提高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难点:
1: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维也纳的一个有名的音乐世家(施特劳斯家族),这个家族在十九世纪创作出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其中一首非常有意思的音乐作品。

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

(打一自然现象)】生:雷电、闪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能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

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波西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

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

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

2)介绍作曲家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师:作曲家我们陌生吗?对了,他是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给大家一分钟自己了解下,然后找一名同学朗读一下)
生: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

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乐曲。

师:首先让我们来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 2)
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播放
(视频,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完整欣赏了这首乐曲,它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音乐形式呢?生:管弦乐、交响乐……
师:对!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地西洋管弦乐,那么这首作品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
生:热烈地、欢快地……
师:在作品当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生:大鼓、镲、定音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展示图片,让学生
认识这些乐器。

)师: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生:……
师:烘托音乐气氛;刻画音乐形象。

那么这首乐曲给我们描绘的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找学生来回答,然后展示)3:再次聆听,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作品的形式、风格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这首作品,相信大家对作品已经建立了整体的认识,下面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进一步赏析作品的内部结构。

请边聆听边思考两个问题:(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
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

师: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
师: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再现三段式
现在我们来看下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
师:在刚才音乐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相似的旋律呢?生:有!
师: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

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

(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分析,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聆听感受B-a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

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接龙游戏。

师: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大家掌握了吗?好,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题时就集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

(根据情况可以再来一次)5: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再次播放乐曲并结合结构图形依次给学生展示全曲,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6:
7:总结波尔卡舞曲特点。

师:通过局部和整体地赏析,相信大家对作品的认识已经到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总结波尔卡舞曲的特点。

生: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探究,然后请学生发言。

师:纠正总结
8:知识巩固,节奏练习
XX X XX X X X X 0 9:知识扩展
师:刚才通过我们的总结和节奏练习,我们已经知道波尔卡原本是一种活泼、跳跃的民间舞蹈,大家想不想看呢?——生:想观看波尔卡舞蹈片段。

10: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

希望同学们今后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妙的音乐、积累它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第五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