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D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高三7月月考语文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9分)
1. (9分) (2017高三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文科学以人类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意义分析和价值解读方法来研证人类的情感、观念、精神和理念;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综合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考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诸多表现,探索和发现人类社会及其诸领域的发展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性的导向功能和工具理性的实效功能,探索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炼升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滋养培育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至上的观念也相应而生并逐渐膨胀,直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文精神,稀释了价值理性的全真意义,从而遮蔽了人类的双眼,步入了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的悖论和怪圈。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

客观而言,大学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精神的殿堂,它具有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

大学不仅应成为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宝库,而且应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精神灯塔。

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无疑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但“知识”与“科学”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崇高性,无法解决其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只有得到大学之“道”的规范和引领,“知识”和“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同时,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

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所具有的顽强的求真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博大的生命情怀、无私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意味着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残缺不全、工具化、碎片化的人。

大学教育塑造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丰富的知识、善良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应该具有强劲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应该拥有正确运用这种能力的德性。

爱因斯坦曾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

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

”爱因斯坦告诫我们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厚重的人文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秉承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统。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我国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建设,不论在内涵发展还是在外延拓展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指引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 . 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可精神越来越匮乏,这一现象是人类文明演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 . 如果大学只重视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是一个只有专业知识、没有道德观念的人。

D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我国的大学教育却只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当成重要使命,缺乏对“道”的重视。

(2)
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 . 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B .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
C . 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D . 如何实施现代大学教育
(3)
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在选文中对现代大学教育所秉持的主张。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11分)(2016·中山模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侃,字希正,东安人。

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景帝监国,陈简将才、募民壮、用战车三事。

也先逼京师,议者欲焚城外马草。

侃言敌轻剽,无持久心,乞勿焚,免复敛为民累。

皆报许。

时父母在容城,侃晓夜悲
泣,乞假,冒险迎之。

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忤旨,被诘,尚书胡濙为解,乃已。

再迁都给事中。

军兴,减天下学校师儒俸廪。

侃奏复之。

户部尚书金濂违诏征租,侃论濂,下之吏。

石亨从子彪侵民业,侃请置重典,并严禁勋戚、中官不得豪夺细民,有司隐者同罪。

帝宥亨、彪,余如其请。

时给事中敢言者,林聪称首,侃亦矫抗有直声。

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

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

擢詹事府丞。

天顺元年改太常丞,进太仆卿。

明年复设山西巡抚,迁侃右佥都御史任之。

奏言:“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

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

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

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

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

”时不能用。

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

按杰事有验,除名。

侃无赃罪,获宥。

六年考察属吏,奏罢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百六十人。

因言:“诸臣年与臣若、不堪任事者,臣悉退之,臣亦当罢。

”诏不许。

侃性刚方,力振风纪,贪墨者屏迹。

其年冬以母丧归,军民拥泣,至不得行。

服除,遂不出,家居十余年卒。

侃事亲孝,好学安贫,殁几不能殓。

弘治初,国子生江纪等言,前祭酒胡俨,都御史高明、李侃学行事功,彰著耳目,并乞赐谥。

寝不行。

侃二子:德恢,严州知府;德仁,河东盐运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B . 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C . 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D . 景泰初/议录扈从死事诸臣后/侃因言避难偷生者/宜严谴以厉臣节/上皇将还/与同官刘福等言礼宜从厚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 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C . 天顺是庙号名,庙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用以表示年份。

D . 祭酒是古代学官名,为太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是古代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景帝代理朝政,李侃曾上书建议选拔将才、招募士兵、使用战车等三事件。

当蒙古部落首领也先逼近京师,朝中议事者想焚毁城外粮草,李侃独持己见,最终得到批准。

B . 户部尚书金濂、石亨的侄子石彪违反诏令,征收租税,侵占百姓产业,李侃上书请用重法处治。

皇上宽宥了石亨和石彪,严惩了金濂。

C . 天顺六年,李侃上奏罢免了布政使王允、李正芳以下等一百六十人,并请求皇帝将自己罢免。

当他因母亲去世归家服丧,军民围着他哭泣,以至于难以走动。

D . 李侃安贫乐道,死后几乎无法装殓。

到弘治初年,国子监生江纪等人上书,认为应该赐给像他这样的人谥号。

但这种建议被压下,最终也没有执行。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廷议易储,诸大臣唯唯。

侃泣言东宫无失德,聪与御史硃英亦言不可,时议壮之。

②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

按杰事有验,除名。

侃无赃罪,获宥。

3. (10分) (2016高三上·天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题。

上小楼·隐居
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

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

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

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生卒年不详。

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
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是怎样层层展开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2)
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4. (6分) (2019高一上·桂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里,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里,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8分)
5. (18分) (2016高二下·杭锦后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

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

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

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

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价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中原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

刘少白竟也当成耳旁风。

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

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

这种古
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

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

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

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

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

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断代。

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摩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

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

可哪里还能找到?他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

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

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

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

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

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

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
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

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

天哪,冤家又回来了!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两万大洋打了水漂,弄得元气大伤,再无资金周转,古币店面临倒闭,全家人如同末日来临。

这天,冯老先生让外甥带那枚假币来家里。

刘少白见到舅舅,满脸愧色,嗫嚅道:“怪我眼力还不到家,闹出这么大乱子……”冯老先生摇头道:“不是眼力不济你是被金钱乱了心性!”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少白经营古币多年,如果仔细察看不会走眼,可惜心思都用在欺骗上,结果掉进陷阱。

“这枚假币出自‘造假圣手’之手。

”冯老先生神色黯然,说罢良久无语。

中原古玩界对“造假圣手”几乎无人不晓。

当年,他在古玩界竟屡作造假大案,特别是古币造假以假乱真,连不少行家都“打眼”,所以人称“造假圣手”。

刘少白叹道:“造假圣手有如此高超的造假本事,一定腰缠万贯!”
“错了,错了!当年,他明里经营古币店,暗中造假古币,本想大捞一把,最后倾家荡产。

常言说,柜台不欺三尺子,买卖义取四方财。

有谁靠坑蒙拐骗长久立足商界?”
刘少白一脸困惑,舅舅对“造假圣手”知道得如此清楚?
“我就是造假圣手!”冯老先生语调悲伤,缓缓举起那只残手。

惨痛的教训让他悔恨不已,就砍下自己一个手指。

刘少白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冯老先生收回那枚假币,又拿出两张万元银票,双方物归原主。

为了让外甥知道害人如害己,他派人演出了卖假买假这场戏。

刘少白如梦初醒,“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

幸亏舅舅假戏真做,使自己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冯老先生当场挥毫泼墨,写下“戒欺”二字,送给外甥。

从此,刘少白诚信经营,把“戒欺”手书制成牌匾悬挂,作为经商的座右铭。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2期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对其规劝,却被刘少白当成耳旁风。

说明老先生虽身为中原古玩界泰斗,外甥内心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

B . 刘少白把假币忍痛卖出后,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其当时明知古币是假仍然出售担心对方发现真相的心虚紧张。

C . 小说后来交代冯老先生就是造假圣手,既存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波澜起伏,颇具艺术匠心。

D . 小说注重情节的前后照应,如刘少白摔鬼脸钱这一情节,就为后文发现儿子所买鬼脸钱为赝品做了很好的
铺垫;关于冯老先生卖假买假的戏,前文亦均有所交代。

E . 本文篇幅较短。

人物性格相对单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世俗小说赞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的特点。

语言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2)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小说在刻画刘少白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
小说后面叙述有关“造假圣手”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赏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9分)
6. (9分) (2019高一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面埋伏显英雄
林道远
很早就想写汪德龙,可越熟悉越难写。

每当苦思何处落笔,不知咋的,总会想起两个场面。

一个是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现代刻字组现场决赛。

主持人公布“二月花”的题目后开始计时,汪德龙不慌不忙,率先完成设计,最终以遥遥领先的最高分夺得金奖。

发表获奖感言时,他一脸茫然,僵在那里,半天才说出“感谢”之类的话来,主持人赶忙给他“台阶”:“看来他比较内向。

”事后德龙告诉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汪德龙就是这样,人很憨厚、谦和,低调、寡言,但艺术上却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这使我想到他为张艺谋导演的影片题写的两个片名:《英雄》《十面埋伏》。

汪德龙这位艺坛精英,打自“英雄”出名之后,人们误以为他只是一位书法家。

殊不知,他在艺术上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因为憨厚、低调而鲜为人知,一旦显山露水,方知早已“十面埋伏”。

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

“文革”期间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后仍笔不离手,怀揣一个速写本。

1976年到了部队如鱼得水,绘画才能刚一显露便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

他的本职工作是跟剧组做舞台美术设计,根据剧情需要创作不同环境下的仿真世界,比如海底的珊
瑚、漂移的海草、历史考证下的碑帖、巨大的石雕、古印等等,小到一枚树叶,大到一个世界,全是以假乱真。

本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却常常爆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就。

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

张艺谋导演电影《英雄》时,十几个人书写的片名都不合意,刚刚为中日韩合拍的电影《武士》题写片名的汪德龙经人推荐也送去作品。

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最后一捺采用了流动线条,像武术动作“扫单腿”,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张艺谋一眼看中。

随着影片隆重上映,当“英雄”二字以磅礴雄浑之势在银幕推出时,汪德龙也出名了。

接着,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都请汪德龙题写片名。

他那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从荧屏、银幕和各种展览大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英雄”成了他第一张“名片”。

2011年,正当人们误认为德龙只是书法见长时,《书法名家报》隆重推出了《汪德龙刻文艺界名人百方印辑》,一时间好评如潮。

行家评价“不俗!”多家报刊纷纷发表他的篆刻作品。

他的印作很随意,很轻松,在痛快爽利中透着奇崛与灵动,在整体的观照中不难发现他在艺术的“通”上所作的努力。

德龙治印,也有个“不俗”的故事:他在首届“杏花村杯”赛事和全国第四届刻字艺术展中双双获得金奖之后,成了后几届的评委,已经小有名气。

不少人误以为刻字与篆刻是一回事儿,纷纷向他求印。

此时,他的篆刻“还拿不出手”,但他答应了。

他想,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敢闯肯努力,定能“曲径通幽”。

德龙艺术上敢闯,早有先例:二三十年前一度兴“烫画”,有朋友以为会画画的都会,也向德龙索画。

德龙拿起烙铁往三合板上一烫,要花得花,要鱼得鱼,大喜,不久便有烫画作品送人,至今我的居室还挂着他烫的徐悲鸿的两匹奔马。

如今,德龙的篆刻也出名了,“方寸”之间尽显才华。

一番“十面出击”取得战果之后,汪德龙又“埋伏”起来了。

汪德龙到底“埋伏”有多深?最知根知底自然是他的爱人袁东敏。

小袁当面说道:“德龙生活上整个的弱智。

”叫他买白醋,他买了瓶醋精回来;叫他买袋淀粉,他买回来“自发玉米面”;一次,小袁去香港,回来看厨房里米面什么都没动,“吃什么呢?”抬头看到挂在窗口的长条大南瓜不见了,一问,德龙每天割一段蒸着吃,没做饭……德龙一旁听着、傻笑着:“别把我说成陈景润。

”小袁说:“差不多。


小袁继续数落着:他从潘家园(文物市场)回来,在屋里拿着石头看,能看半天,有时看到睡着了,石头“咣叽”掉地下;他一写字画画,电话都听不着,听着也不接;上班易受干扰,中午一吃过饭又溜回工作室,从不午休;练字练出名堂那阵子,他每天晚上练到一两点钟……
小袁总结了一句话:“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汪德龙在艺术上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

不过因为他为人憨厚、低调,所以一直鲜为人知。

B . 汪德龙埋伏于艺术创作,面广、成就大。

凡舞台美术设计、书法艺术、刻字、篆刻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C . 汪德龙在艺术上敢闯、肯闯,认为艺术能“曲径通幽”。

汪德龙在篆刻上取得成就后,接受朋友所托而“刻字”,认为一样能做好。

D . 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重介绍汪德龙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取得的成就;后半部分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日常生活体现汪的追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

B . 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

C . 汪德龙题写了很多电影片名,如《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体现出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风格。

“十面埋伏”是他的第一张“名片”。

D . 从小袁的数落和总结中可知,汪德龙生活能力很弱,接近“弱智”,但汪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的人。

(3)汪德龙的形象特征怎样?他的艺术生涯给你怎样的启示?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4分)
7. (2分) (2018高一下·黑龙江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放纵未成年人的任性,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一位面对“熊孩子”唯唯诺诺的老师,绝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把老师当作服务业者,以某种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来构建师生关系,会严重消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秩序与权威,从而在根本上瓦解教学中的指导与服从。

A . 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管教不仅是责任所在,而且是行使权力。

B . 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管教不是行使权力,而是责任所在。

C . 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管教不仅是行使权力,而且是责任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