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0!
师:我们对0有了一定的认识,谁知道,0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对极了!0在平常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生1:0可以表示没有。
生2:0还可以占位。
师:今天这个0,表示哪一种意思呢?
生:(齐答)表示起点!
师:(板书)起点,是什么意思?
生:开始的点。
师:没错。0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以这个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很重要,表示起点。
生:小道道。
师:小道道是一条一条的线。它叫什么呢?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的准。叫什么?
生:(齐答)刻度。
师:(板书)当然,这一条一条的线呢,我们就叫刻度线(补充板书),来读一遍。
生:(齐答)刻度线。
师: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还有什么?
生:0—10的数字。
师:对啊,还有数呢。我们看看啊!你们说,数,出来!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评析: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认识1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请看大屏幕,注意看!(出现“cm”)看见了吗?
师: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生:两个数字挨着的就是1厘米。
师:就是这样,好极了!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展示)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在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得稚嫩,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教师也不做过分的纠正,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师:好了,现在把尺子放桌上不动。只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开始。
(生比划)
师:有的同学比划已经很准了。好了,收尺子,坐好。
【评析: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刘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非常小。但我们不能光认识1厘米啊,光认识1,那怎么发展,怎么应用啊?所以,下面我们除了认识1厘米,还要认识2厘米(生呼应教师往下说:3厘米,4厘米……)概括的说,就是几厘米。(板书)
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数到这儿已经相当出色了!孩子们,其实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知识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同学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对方说得对,就要放弃自己的看法,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刚才大家说的,肯定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这个答案不应该用老师来说,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刚才我们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评析: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三、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课件展示5厘米)
生(抢答):5厘米。
(师沉默,不作回应)
生(部分):6厘米。
生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生2: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
生3: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师:的确,0很重要。所以他认为应该算上0。
生4: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4厘米……(口误)
生:对!
师:当然对。如果这样说: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不对。
【评析: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师:好,下面一起来看。这是从0到1是1厘米。现在呢?(课件展示)
生:从1到2也是1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从3到4也是1厘米;从4到5也是1厘米;从5到6也是1厘米;从6到7也是1厘米。
生:从7到8也是1厘米。
师:好,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找数4,
了吗?
生:找到了!
师:从4到几是1厘米?
生1:从4到5是1厘米。
师:大家来评价,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
生:从4到3是1厘米。
师: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看依次往后,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1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1厘米。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生4:尺子上从6到7是1厘米。
生5:尺子上从5到6是1厘米。
师:同学们非常会学习,其实在屏幕上,刘老师只给出了一条小小的线段,标志只有从0到1是1厘米。我们同学还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出了从4到5是1厘米、从9到10是1厘米。真了不起!现在刘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1个1厘米,2个1厘米,3个1厘米,4个1厘米,5个1厘米。
师:这条线段包含了5个1厘米,所以它应该是多长?
生:5厘米。
【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师:如果包含4个1厘米呢?
生:就是4厘米。
师:要是包含6个1厘米呢?
生:看见了(有的不作反应)。
师:再看一遍(重新播放)。看见了吗?
生:(齐答)看见了。
【评析:“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教师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师:我们把它放大一点儿就能看清楚了。(放大“cm”)
生:cm。
师:对了,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学生间有争论)
师:那我知道了,现在大家的认识,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两种意见出现了交锋。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5厘米又是6厘米,到底谁对,也不能看谁声音大谁就正确,需要你说理由。请你来说一说。
【评析: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时,刘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因为刘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生:就是6厘米。
师:下面我们练一练。
课件练习题:
4厘米有(4)个1厘米,
7cm厘米有(7)个1cm,
6个1厘米是(6)厘米,
8cm里面有8个(1cm)。
(生逐一回答)
师:说的真清楚,回答的很完整。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生:数,出来!
师:数是出来了,你们还要读出来啊!
生:0、1、2、3、4、5、6、7、8、9、10、11、12(没有读齐)。
师:其中,最小的数是哪个?
生:(齐答)0!
师:对!所以从0开始,就要认真读。看谁的声音能跟上数出现的速度。开始!
生:0、1、2、3、4、5、6、7、8、9、10、11、12!
师: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短一点就少一些,尺子很长就多一些。但无论长还是短,数多还是少,其中有一个数不能没有,也就是这些数中最小的那个,是什么?
生:有!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
(生边看边讨论)
师:把尺子收起来,坐好!他完成的很快!大家看黑板,我们在尺子上认识了刻度线,还有很多很多的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子上表示起点,还知道了有一个单位叫厘米。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板书:1厘米)请大家看屏幕!(展示)这就是1厘米。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生:尺子,铅笔,橡皮。
师:铅笔做什么用?
生:写字、画画。
师:对了,那橡皮呢?
生:写错了可以擦。
师:是啊,那尺子呢?
生:连线、划线。
师:没错,现在请你看大屏幕,刘老师也带了一些学习用具,都有什么呢?
生:(观看、齐答)铅笔、橡皮、尺子。
【评析: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3、简洁的课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要学习的知识;善用障碍情景挑战学生的思维,产生讨论和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课堂实录:
一、聊天引入,通过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今天就由我和一1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注:本节课是在2008年3月4日用一年级学生上的),学的是什么呢?其实就在我们的铅笔盒里,能说说你们的铅笔盒里都有什么吗?
生1:代表开始。
师:不是,请坐,你说。
【评析:数学是准确的、科学的,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
生2:表示厘米。
师:对了!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板书)志?
四、测量物体
师:好了,我们认识了厘米。但是数学知识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要会应用,要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图,有小刀,有螺母,还有牙刷等等。
(学生动手测量)
【评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师:好了,同学们,小刀的长度量好了吗?
【评析: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生: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师:她不仅能说完整,刘老师还很欣赏她会用“也”字!用得好!现在请大家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课件展示)
生1:从0到1就是1厘米。
师:对了!你看他坐的位置比较偏,但是他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好!谁还能说一说,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
生2:尺子上从2到3是1厘米。
师:好。她认为尺子上从2到3也是1厘米。她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
师:有道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谁愿意再说,尺子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
生3:尺子上从9到10是1厘米。
现在再请大家说一说,从8到几是1厘米,这次不仅要说对,还要求说完整。
生:从8到9是1厘米;从8到7也是1厘米。
师:现在请你自己比一比,用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应该有多长,开始。
(生讨论,互相比划)
师:比好了吗?好了,不动,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
(生对比,教师巡视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辅导)
师:但是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啊?
生1:还应该有0到10的数字。
师:对,有一些数。还有什么?
生2:还应该有刻度。
师:说的很准确,还应该有刻度,一个一个的小道道。其实啊,刘老师的这把尺子也有,请你来观察。(展示课件)看见什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