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2 .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3 .理解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4 .了解中外体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5 .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领会)
1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2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
3 .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第二节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识记)
1 .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
2 .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第三节体育心理学的简史和发展方向
1 .体育心理学的简史(识记)。
2 .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领会)
( 1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
( 2 )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分。
( 3 )体育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 4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定义;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2 .第二节应重点了解体育心理学对体育实践活动与体育科研的重要性。
3 .第三节应重点了解体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未来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2 .认识上述理论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识记)
1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 .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领会)
1 .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 .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领会)
1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 .对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识记)
1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3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的评价。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了解程序教学理论和实践对体育学习中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的重要影响。
2 .第二节应重点理解加涅和奥苏伯尔的有关理论;对认知理论在体育中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 .第三节应重点理解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该理论对当前体育教改的意义。
4 .第四节应重点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章运动兴趣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运动兴趣的定义。
2 .理解运动兴趣的品质和分类。
3 .理解运动兴趣的重要性。
4 .了解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运动兴趣的概述(领会)
1 .何谓运动兴趣?
2 .运动兴趣的品质
( 1 )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 2 )运动兴趣的广泛性。
( 3 )运动兴趣的稳定性。
( 4 )运动兴趣的效能。
3 .运动兴趣的分类
( 1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 2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 3 )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 4 )有趣、乐趣和志趣。
第二节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综合应用)
1 .强大的动力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 .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第三节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领会)
1 .运动需要的满足。
2 .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3 .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 .成功体验的获得。
5 .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兴趣、运动兴趣的定义;重点掌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含义以及区别与联系;了解运动兴趣的品质。
2 .第二节应重点了解运动兴趣对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3 .第三节应重点了解成功体验的获得对学生运动兴趣形成的影响。
第四章运动动机(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和种类。
2 .了解动机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3 .初步具备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学生运动动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运动动机概述(领会)
1 .运动动机的定义。
2 .运动动机的功能
( 1 )发动功能。
( 2 )选择功能。
( 3 )强化功能。
( 4 )维持功能。
3 .运动动机的分类
( 1 )生物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 2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 3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第二节动机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1 .动机的本能论(识记)。
2 .动机的行为论(识记)。
3 .动机的人本论(识记)。
4 .动机的社会学习理论(领会)。
5 .动机的认知(领会)
第三节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综合应用)
1 .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 1 )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 2 )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2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 1 )什么是成就动机?
( 2 )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
3 .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 1 )适当展开竞争。
( 2 )积极组织合作。
4 .及时反馈,肯定评价。
5 .端正体育态度
( 1 )什么是态度?
( 2 )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
( 3 )体育态度的端正。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运动动机的定义和功能、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的区别与联系。
2 .第二节应重点理解动机的社会学习和动机的认知理论;了解动机的行为论和动机的人本论。
3 .第三节应重点理解成就动机的含义和培养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方法;了解竞争与合作、反馈对学生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影响;掌握态度和体育态度的定义,了解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和端正体育态度的方法。
第五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目标定向、目标设置的理论,理解并掌握目标定向、目标设置的概念。
2 .理解不同的目标定向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认知方面产生的影响。
3 .了解恰当的目标设置所能够产生的作用。
4 .掌握目标定向、目标设置的原则及方法,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以及运动实践当中去。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
1 .何谓目标定向(领会)
( 1 )目标定向的概念
( 2 )目标定向的分类
2 .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领会)
( 1 )看待成功。
( 2 )运动的目的。
( 3 )运动道德和攻击性行为。
( 4 )运动的快乐感。
( 5 )学习策略。
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综合应用)
( 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 2 )合理的评价方式。
第二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领会)
1 .何谓目标设置?
2 .目标设置的作用。
3 .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 1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 2 )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 3 )设置既有挑战性但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
( 4 )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
( 5 )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
( 6 )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 7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第三节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设置的方法(识记)
1 .何谓团队?
2 .团队目标的作用。
3 .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
( 1 )计划阶段。
( 2 )执行阶段。
( 3 )检查阶段。
4 .设置团队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概念;了解体育活动中的不同目标分类;掌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方法。
2 .第二节应重点掌握目标设置的概念;了解目标设置的作用;掌握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3 .第三节应重点掌握团队的概念;了解团队目标的作用、设置团队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
第六章运动归因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维纳的归因理论,了解其它几种归因理论的要点。
2 .能利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对运动情景中的胜败结果进行有效地分析。
3 .了解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因素。
4 .能利用归因训练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提高运动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归因理论
1 . Heider 的理论(识记)。
2 . Jones 和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识记)。
3 . Kelley 的三度理论(识记)
( 1 )区别性。
( 2 )一贯性。
( 3 )一致性。
( 4 ) Weiner 的成败归因理论(领会)。
第二节运动中的归因
1 .内部、外部归因(领会)
( 1 )内外源。
( 2 )协变性原则。
2 .归因与情绪反应
( 1 )归因与情绪反应(领会)。
( 2 )直觉-反映评价模型(识记)。
3 .稳定性(领会)
( 1 )期望与归因。
( 2 )习得性无助感。
第三节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领会)
1 .内部因素
( 1 )个性特征。
( 2 )成就动机。
( 3 )自我效能感。
( 4 )性别。
( 5 )年龄。
2 .外部原因
( 1 )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 2 )运动项目特征。
( 3 )训练年限。
( 4 )比赛结果。
第四节归因训练
1 .再归因训练(识记)
( 1 )团体发展法。
( 2 )强化矫正法。
( 3 )观察学习法。
2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综合应用)
( 1 )进行积极的反馈。
( 2 )增加成功的体验。
( 3 )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 4 )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 5 )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 6 )强调个人努力。
( 7 )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 8 )实事求是。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归因的概念、 Weiner 的成败归因理论;理解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的含义。
2 .第二节应重点掌握协变性原则和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了解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和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理解期望与归因的关系。
3 .第三节应重点理解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对归因的影响,了解其它内外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
4 .第四节应重点了解通过归因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效益,并对体育锻炼的消极影响有初步的认识。
2 .了解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3 .理解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各种因素。
4 .了解各种锻炼行为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1 .对体育锻炼的界定(识记)。
2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领会)
( 1 )关于身心问题的探讨(识记)。
( 2 )心理健康的含义及衡量标准(领会)。
3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领会)
( 1 )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2 )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 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第二节体能是社会应激的调节变量(识记)
1 .体能与有氧体能。
2 .有氧体能和应激状态下心血管系统的唤醒。
3 .有氧体能和应激状态下的抑郁。
4 .有氧体能与人体免疫系统。
第三节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解释
1 .生理学假设(识记)
( 1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 2 )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
( 3 )脑内神经肽假说。
( 4 )心血管健康假说。
2 .心理学假设(领会)
( 1 )心境状态改善假说。
( 2 )注意力分散假说。
( 3 )认知行为假说。
( 4 )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 5 )心理控制感假说。
( 6 )运动愉快感假说。
第四节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领会)
1 .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
2 .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理由。
3 .退出体育锻炼的理由。
4 .影响人们坚持锻炼的因素
( 1 )个人因素。
( 2 )环境因素。
第五节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及干预(识记)1 .锻炼行为的理论
( 1 )健康信念模型。
( 2 )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 3 )控制点理论。
( 4 )社会认知理论。
( 5 )跨理论模型。
2 .锻炼行为干预。
第六节体育锻炼的成瘾行为(识记)
1 .锻炼成瘾的界定
( 1 )什么是成瘾。
( 2 )对锻炼成瘾的理解。
2 .锻炼成瘾行为的测量。
3 .关于锻炼成瘾行为的研究。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跑者高潮、流畅体验等概念;理解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 .第二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3 .第三节应重点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解释。
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4 .第四节应重点了解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们坚持锻炼的影响。
5 .第五节应重点了解锻炼行为干预的方法。
6 .第六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
2 .认识应激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
3 .了解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心理反应。
4 .掌握运动损伤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并能学会制定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计划。
5 .能运用应对策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领会)
1 .应激源。
2 .应对方式。
3 .动机。
4 .人格。
5 .心理准备。
第二节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识记)
1 .否认。
2 .愤怒。
3 .许愿。
4 .抑郁。
5 .承认。
第三节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综合应用)
1 .调整认知。
2 .设置目标。
3 .积极思维。
4 .社会支持。
5 .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2 .第二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3 .第三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体育运动中的注意及其特点;了解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作用。
2 .能充分利用各种注意的特点和注意转化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的效果。
3 .了解不同注意方式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
4 .掌握注意控制训练的具体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体育运动中的注意
1 .注意的概述(领会)
( 1 )什么是注意?
( 2 )注意的特点。
( 3 )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作用。
2 .注意的种类(领会)
( 1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 2 )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 3 ) Nideffer 的四种注意方式。
3 .注意的测量(识记)
( 1 )行为方面。
( 2 )生理学方面。
( 3 )自我报告法。
第二节注意与信息加工(识记)
1 .信息加工观的注意。
2 .注意的信息加工理论
( 1 )选择性注意理论。
( 2 )分配性注意理论。
( 3 )警觉理论。
第三节注意控制训练
1 .注意控制训练概述(领会)
( 1 )注意控制训练的概念。
( 2 )注意控制训练的作用。
( 3 )注意控制训练的步骤。
2 .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综合应用)
( 1 )唤醒调节。
( 2 )设置线索词。
( 3 )自我谈话。
( 4 )模拟比赛情景并设置比赛行动方案。
( 5 )过度学习技能。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注意的概念、特点和功能;掌握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的概念及其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了解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作用;了解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区别与联系;了解 Nideffer 的四种注意方式。
2 .第二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3 .第三节应重点了解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体育运动表现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心境状态的概念和掌握心境状态的测量方法。
2 .理解体育锻炼与心境状态改善的关系;提高指导体育锻炼的能力。
3 .掌握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学会应用 POMS 对运动训练进行监测。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心境状态的概念与测量
1 .心境状态的概念(领会)。
2 .心境状态的测量(识记)。
第二节体育锻炼与心境状态(领会)
1 .体育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2 .心境状态对参加与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第三节心境状态与运动监测(识记)
1 .心境状态与运动员的成就水平。
2 .心境状态与运动疲劳的监测。
3 .赛前心境状态与运动成绩的预测。
4 .人格与心境状态的交互作用模式对运动表现的预测。
(三)教与学的建议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心境状态的概念;了解心境状态的测量方法。
2 .第二节应重点了解体育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了解心境状态对参加与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3 .第三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应激、唤醒、焦虑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体育活动中唤醒或焦虑与运动表现之间的一般关系。
3 .了解唤醒水平如何影响运动表现的主要理论及观点。
4 .了解引起赛前焦虑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领会)
1 .应激。
2 .唤醒。
3 .焦虑。
第二节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1 .驱力理论(识记)。
2 .倒 U 形假说(领会)
( 1 )技能的复杂程度与唤醒水平的要求
( 2 )个体差异与唤醒水平的要求
3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领会)
4 .多维焦虑理论(领会)
第三节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识记)
1 .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
( 1 )比赛的重要程度。
( 2 )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2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个体因素
( 1 )特质焦虑。
( 2 )自尊。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应激、焦虑的概念;了解唤醒的含义;了解应激、唤醒和焦虑三者间的关系。
2 .第二节应重点掌握倒 U 形假说、理解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多维焦虑理论。
3 .第三节应重点了解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各种因素。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心理技能、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了解广义与狭义心理训练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3 .了解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
1 .心理技能
( 1 )什么是心理技能(领会)?
( 2 )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识记)。
( 3 )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特征(识记)。
( 4 )心理技能的测量(识记)。
2 .心理技能训练(领会)
( 1 )什么是心理技能训练?
( 2 )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类型。
3 .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领会)
( 1 )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
( 2 )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
第二节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方案与实施(识记)
1 .什么是心理技能训练计划
( 1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
( 2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 3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
2.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 1 )什么是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 2 )如何制定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 3 )心理技能训练方案评价。
3 .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
( 1 )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方式。
( 2 )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程序。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心理技能和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了解一般心理技能和专门化的心理技能的区别;了解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特征;了解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类型;理解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2 .第二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渐进放松训练、自生训练、沉思、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脱敏训练和模拟训练的概念;了解生物反馈的理论基础。
2 .能够运用上述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来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渐进放松训练
1 .渐进放松训练概述(领会)
( 1 )渐进放松训练。
( 2 )渐进放松训练的方法。
( 3 )渐进放松训练的注意事项。
2 .基本渐进放松训练(识记)
( 1 )注意事项。
( 2 )练习程序。
3 .加上暗示语的渐进放松训练(识记)( 1 )基本注意事项。
( 2 )练习程序。
4 .在不同场合的渐进放松训练(识记)( 1 )基本注意事项。
( 2 )练习程序。
第二节自生训练
1 .自生训练概述(领会)
( 1 )自生训练。
( 2 )自生训练的方法。
2 .自生训练程序(识记)
( 1 )预备姿势。
( 2 )自生放松练习。
第三节沉思
1 .沉思法概述(领会)。
2 .松弛反应(识记)。
3 .禅宗(识记)。
第四节生物反馈训练
1 .生物反馈训练概述(领会)
( 1 )何谓生物反馈?
( 2 )何谓生物反馈训练。
2 .生物反馈训练与运动训练(领会)。
3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识记)
( 1 )生物反馈训练步骤与方法。
( 2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作用。
( 3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系统脱敏训练(领会)
1 .系统脱敏训练概述。
2 .系统脱敏练习的程序
( 1 )肌肉放松训练。
( 2 )建立害怕事件层次。
( 3 )系统脱敏的实施。
第六节模拟训练
1 .模拟训练概述(领会)
( 1 )模拟训练概念。
( 2 )模拟训练类型。
2 .模拟训练的作用(领会)
( 1 )提高适应性。
( 2 )提高抗干扰能力。
( 3 )提高备战针对性。
( 4 )提高训练质量。
3 .模拟训练具体实施(识记)
( 1 )模拟训练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 2 )模拟训练的具体方法。
(三)教与学的建议
1 .第一节应重点掌握渐进放松训练的概念;了解渐进放松训练的方法。
2 .第二节应重点掌握自生训练的概念;了解自生训练的方法。
3 .第三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4 .第四节应重点理解生物反馈和生物反馈训练的概念;了解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情况;了解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方法。
5 .第五节应重点掌握系统脱敏疗法的概念;理解系统脱敏练习的程序。
6 .第六节应理解模拟训练概念;了解模拟训练的类型和作用。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运动中的各种认知干预方法的含义;掌握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
2 .了解各种认知干预方法在体育与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表象训练
1 .表象和表象训练的概念(领会)。
2.表象训练的作用(领会)。
3.表象训练的原理(识记)
( 1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 2 )符号学习理论。
( 3 )唤醒—注意理论。
4.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作用(领会)
(1)提高学生和运动员表象能力的方法。
( 2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结合项目的表象训练。
( 3 )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表象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
5.表象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认知训练(领会)
1 .认知训练方法的产生。
2 . Ellis 的 ABC 基本原理。
3 .不合理思维的特点。
4 .体育教学中认知训练方法的应用。
第三节暗示训练(识记)
1 .暗示训练的概念。
2 .体育与运动训练中暗示训练的作用。
3 .暗示训练的依据。
4 .暗示训练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
( 1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心理暗示的特点。
( 2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暗示训练。
(3)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心理暗示的形式与方法。
第四节自信训练
1 .自信的概念(识记)。
2.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自信理论
( 1 ) Vealey 对自信的分类(识记)。
( 2 )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领会)。
3.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自信训练方法(领会)
(1)通过暗示法树立自信心。
(2)通过理性情绪疗法重建自信。
(3)通过设置适宜的目标增强自信。
(4)通过对最佳操作的表象训练提高自信。
(5)通过对成败的正确的归因增强自信。
(6)用积极思维替代消极思维法增强自信。
(7)通过成功体验的认知积累、增强自信心。
(三)教与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