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扣住“四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扣住“四关”
——谈六年级语文《采访对象是棵树》的教学设计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特别注重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大语文、双基、合作探究、情感
根据语文教学的新课程理念,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扣住“四关”——大语文关、双基关、合作探究关、情感关。
下面,我就结合六年级语文《采访对象是棵树》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扣住“四关”:
一、扣住大语文观关,是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发展和终身民展的基础。
”它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阅读教学的目的其实最终是为了写作。
而写作讲究整体构
思、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所以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时,所设计的问题应注重从整体入手,从大处着眼,注意问题的连续性、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切忌串讲式,整堂课从头到尾一问一答,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
根据上述理念,在教学《采访对象是棵树》时,根据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质疑,归纳成以下四个问题:1、作者采访了哪些树?2、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树的?它们分别有什么可贵品质?3、作者是在写这些树吗?作者由树写到了哪些人?人和树有什么共同之处?4、文章的题目,你认为可以换成哪些?仔细辨别:文章的题目好在哪儿?
整堂课指导学生根据这四个问题,整体感知、由表及里、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剖析人物的品质,通过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由于关注了学生的生活,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局性、逻辑性和严谨性,达到了大语文观的效果。
扣住“双基”训练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关,其中知识与技能排在首位。
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所以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时,都应该好好想想,通过这一课的学
习,要让学生学会哪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采访对象是棵树》时,我扣住了以下环节,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在指导学生探讨第一个问题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作者采访了哪些树?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打出: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是棵普通的白杨树。
”
“我采访的第二个对象也是棵树,是棵树冠很大的沙枣树。
”
“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还是棵树,是棵枝繁叶茂的柳树。
”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几个句子都是在段落的什么位置?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总起句”、“中心句”的概念,并明白文章这样写,能够使文章脉落清晰,特别有条理。
这一问题解决之后,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辨别:“是”、“也是”、“还是”这三个词语,先让学生去掉“也”、“还”读读那三个句子,再让学生读课文中原句,比较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通过训练,学生明白:这三个词语的使用,不但避免了用词上的重复,造成层次不清,语句混乱外,同时,使并列的三个段落层层递进。
这样一来,使学生明白了锤炼词语好处。
紧接着,我再让学生用“是……也是……还是……”写一段话,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知识积累和提升的目的。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用“采访的对象是一棵树”作文章的题目,这样有什么好处?我是这样训练学生能力的:根据课文内容,你认为可以给文章换上哪些题目?(戌边战士、沙漠绿化、最可爱的人等),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让学生辨别,文章的题词目好在哪里?通过辨别,学生明白了:本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比喻句,这样的题目,新颖且能吸引读者。
从而让学生明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锤炼文章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扣住合作、探究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首次提出来的,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和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一个重要方式。
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去合作、去探究,不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想说、敢说、能说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能力。
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小组合、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了现代新课程理念的标志。
不过,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要选准合作
时机,更要选准合作的内容,要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切忌追求形式,追究表面的热热闹闹。
在教《采访对象是棵树》时,我紧扣第三个问题:作者采访的是树吗?作者由树想到了哪些人?他们具有什么品质?人和树有何共同之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合作内容的开放性、包容性,各小组讨论异常激烈,发言踊跃。
通过汇报反馈,各小组均能抓住老班长和白杨树之间所具有的共性:顽强不屈、奋不顾身的优秀品德,炊事班女战士李月娥和柳树之间那共有品质——美丽、婀娜多姿却不失坚强、舍己为人。
四、扣住情感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现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里的“情感”排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感悟,重在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教材、作者进对话,从而领悟教材特别是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把握情感的方法:一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分析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剖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情感,从而达到与课文对话、与作交流之目的。
二是朗读。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都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读为主。
传统的东西,不少是优秀的。
朗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传承一千多年,必然有它优
势,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教育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教出了曹雪芹、吴承恩、范仲奄、罗贯中;也教出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然。
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应占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
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读通、读懂、读深、读透,读出情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学生自主朗读的基础上,重点设计了以下三个朗读环节:
在指导学生领悟老班长那种为树献身、以身养树的高尚情操时,先让学生朗读描写老班长的那个段落,然后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在学生充分汇报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再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
引导学生思考:1、“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课文哪儿最能体现“不容易”?(连续三年他都没完成任务,所植的树成活的屈指可数。
)2、老班长倒下原因是什么?(劳累和伤痛,为树献身)。
3、“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说明老班长的遗愿是?(把自己的尸体当作养树的肥料,以身养树)。
老师启发:你对这样的老班长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这个环节把师生的情感推上了高潮,成了这堂课的一个最大亮点。
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领悟:炊事班战士李月娥为抢救被
风沙卷走的行军锅,而献出自己年轻生命这一场景。
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李月娥英勇献身的段落,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李月娥牺牲的场景。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一天中午,大漠突然起了沙暴,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
”“突然她发现军锅飞滚在沙尘中,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在指导学生分析时,结合课件出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沙尘暴的危险、人们在面临沙尘暴时内心的恐惧,以及李月娥为了追赶军锅、为了全连战而奋不顾身那种大无畏精神的敬佩。
然后要求带着这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很到位,朗读得很有感情。
第三个环节,则是指导学生理解课后的第3个问题:理解“这棵垂柳被人精心修剪过,尽管是深秋9月,片片柳叶依然鲜绿翠嫩,柳枝在微风中摇曳,显得婀娜多姿。
”
指导学生分析:从这段话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棵柳树长得很美,人们非常爱护这棵柳树。
)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棵柳树为什么长得这么美?人们为什么那么怀念那位女战士?然后让学生带着怀念及赞美的感情朗读这段话。
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占了大部分时间。
通过朗读,学生不但感悟了教材,达到了与教材、与作者对话之目的。
特别是上述三个环节的有感情的朗读,把课堂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师生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升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不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上述“四关”,不但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高,绝对是有非常大的促进。
所以衷心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郑重承诺:本论文绝非抄袭
作者
姓名单位地址邮编
联系
电话
电子
邮箱
张琼安仁县龙市中小湖南安仁
42360
0 1387552935
3
8738977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