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将班级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三部分的历史沿革。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繁荣和发展。

2.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3.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三、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四、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我们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那么港澳台是从何时就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它们又是从何时被分割出去的呢?请学生分别介绍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沿革。

“一国两制”的构想通过三个小组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它们的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在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又有利于继续保持这些地区稳定繁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两制”这一天才的构想。

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师:台湾、香港、澳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领土问题,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 同。港澳问题是什么问题——
生:历史遗留问题 师:所以需要中国和英国、葡萄牙来协商解决。 师:那台湾问题呢? 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由中国
人自己来解决,绝不容许外国干涉。 过渡语 我们学习了三大领土问题的由来,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为三块美
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了解香港回归的艰辛历程。追问:香港澳门回归的艰辛历程是怎样的?
1987 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
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旁白 1997 年,7 月 1 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
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在香港悬挂了长达 150 多年的英国国旗降下,中国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 别行政区区旗飘扬在香港上空。)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请学生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的部分。各组互相督促检查。 多媒体展示 展示交流
请各组展示学习的情况 展示合学
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香港、澳门 、台湾问题的由来,比较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何不同?
生: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南京条约》,英
国割占了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占领了九龙司地方
达夷州。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隶属福建省。 1624 年,荷兰侵略者占领台湾。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 年,清朝设台湾府。 1885 年,清朝在台湾设省,安徽人刘铭传为巡抚。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如何解决港澳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就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得到持续稳定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

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港澳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和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港澳的顺利回归并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和主权问题不作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

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三、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该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精品优质说课课件】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说课课件

【精品优质说课课件】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说课课件

查阅资料法 总结归纳法 史料分析法
分组展示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前准备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本与导学稿,并 指导学生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和网络 查询等方法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并对近些年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进程有
所掌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板书设计
时间 教材分析
事 件 葡萄牙人 155 借口船遇风暴, 攫取了在澳 教法学法 3 门的居住权 155 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 教学过程 7 184 占领澳门半岛 板书设计 9 185 占领氹仔岛
一、回顾历史 ——悲山河之破碎
一、回顾历史 ——悲山河之破碎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 签订,清政府被迫割占台湾给日本,台湾与大 陆分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
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对 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 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 而努力的志向。 ☆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在平等融 知识与能力 地的异同,感知“一国两制”构想的 洽的氛围中共同解决问题。 创造性和科学性。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材内容安排
教材分析 “一国两制”的构想 教法学法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教学过程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板书设计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 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 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 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甘肃省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邵国祖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本课教材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从“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本课教材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承中国现代的文体事业,下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良好素材,又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标准: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依据教材的地位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⑵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整合能力,培养从视频、图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史论结合的理念。

2.过程与方法:⑴课前将学生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港澳台的历史沿革。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合适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⑵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⑶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港澳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⑵通过港澳回归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赤水九中李小兵课程标准: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基本史实,了解“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含义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的运用,了解“一国两制”从提出到成功实践的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崇高理想,坚决反对分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主要内容,它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等史实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认识“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体会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2、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所体现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

教法:多媒体教学、教师点评、释疑。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意,导入新课(2′):观看诗歌《乡愁》视频,提问: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情结呢?(台湾与祖国分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齐读)(2′):三、自主学习,探究历史:现在,请同学们按“导学案”预习课文(5′):(一)教师提问:1.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曾被哪国抢去了?怎样抢的?(英国,①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③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租期99年。

小学高年级思想读本第13讲《统一是历史大势》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思想读本第13讲《统一是历史大势》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思想读本第13讲《统一是历史大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一是历史大势》这一讲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长河中统一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统一西域等。

2.统一的意义:统一带来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提高国家地位等。

3.统一的过程:通过战争、和平谈判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4.我国现代统一的发展: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问题等。

二. 学情分析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统一的概念和意义可能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讲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

同时,学生对现代统一发展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课堂讲解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理解统一的意义,掌握统一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统一的意义和过程。

2.难点:学生对现代统一发展的理解,以及对统一历史大势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让学生了解统一的意义和过程。

3.案例分析:选取现代统一发展的典型例子,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统一发展,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统一的重要性和意义。

6.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统一是历史大势”,将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统一的意义和过程进行系统梳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第一篇: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对矛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同学们回忆古代史上我们先后学习了哪几次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的祖国有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呢?(设计意图: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前,按照选择的主题内容分成三组坐好。

上课以后,给三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内部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按兴趣选择主题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历史回顾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一问题呢?哪一个小组先来?好,有请香港组同学。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3课,课题是《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下面就本课的设计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所在的单元主要介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本课的核心内容——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实行的“一国两制”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作为建国后的中国政府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本教材中也占重要地位。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有三目内容:㈠“一国两制”㈡港澳回归㈢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这三个内容都是围绕祖国统一问题而展开,三目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础,港澳台问题的解决又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历史内容是学生亲历的,而且离学生并不遥远。

学生通过影视、报刊等途径对“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是学好本课内容的有利因素。

此外,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表述能力,本节课充分发掘学生的这些优势。

但是,本课内容中也涉及到对“一国两制”含义的解读,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原因,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比较等综合性问题,需要教者巧设问题做好铺垫和引导,学生才能通过讨论分析获得结论。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简述港澳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依据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感受并认同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导入看了刚才的视频,同学们都被画面上的大熊猫所吸引,这两个大熊猫是送往台湾的大熊猫叫团团圆圆,他们为什么叫团团圆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历史新时期,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邓小平说过: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

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港澳是如何回归的,又如何能实现台湾的回归?2.看教材和资料思考问题(5分钟)3.边看视频边,讨论问题4.展示,A.决策组展示大屏幕出示教师预设习题:(1)港澳台和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有何不同?国家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谁、在何时、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3)“一国两制”的“一国”指的是什么?“两制”指的是什么?这一科学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实现中国的统一大业。

)(4)你能完整地归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吗?(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请你尝试用一句话来概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以学校为例“一校两制”,其他对此组评价过渡:一国两制最新是针对台湾提出的,但首先付诸实施确是香港、澳门。

B.香港、澳门回归展示大屏幕出示教师预设习题:(1)回首百年沧桑,感慨万千,请你说说历史上香港、澳门是如何被割占出去的呢?(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和英葡接触打算收回香港、澳门,但当时英国态度非常蛮横,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当时采取了何种方式实现了港澳的回归,签署了什么文件?(邓小平VS撒切尔夫人,视频)(3)香港何时回归的?澳门回归的时间?分别在港澳设立了什么机构?区旗上的标志是什么?看到香港回归的视频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有何感受,请用简要的语言话来表达? (香港回顾视频百年巨变,一雪前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我们要记住这一伟大时刻,香港回来了?) (4)香港、澳门回归了,祖国统一完成了一大步,可为何我们去香港、澳门旅游做生意还的有签证?说明了什么问题?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相比还特别在哪些方面不同?港奥回归已经十多年了,那它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呢?(5)当时港澳被分割出去后,中国人民和理解政府都在试图收回所有权,但一直无果。

八年级历史《祖国的统一大潮》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祖国的统一大潮》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祖国的统一大潮》说课稿
说课教案
 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的统一大潮》本课选自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四个部分进行:(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二)三维目标的确定。

(三)教材的重组加工。

(四)教学程序。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位于中国现代史部分第三单元第三课,主要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如何促进港澳回归的;海峡两岸在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引下是如何密切交往的。

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之一。

 二、三维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设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基本史实。

 b、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c、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d、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看多媒体、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b、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政史地组冯丹丹一、说教材(一)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文化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趋势。

(二)教材地位分析:本课叙述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

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课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回顾近代历史,理解现实问题,增强时代责任感的很好素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历史,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通过播放有关港澳台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交往的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强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通过播放有关爱国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深深感到伟大祖国的可爱。

通过整理,了解有关港澳回归的史实。

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天才创造”,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确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课程标准。

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

八年级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一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与选择!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吴生付,来自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

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现在,我简单介绍八年级下册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的教与学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理念
 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二、教学原则
 自我体验→观察分析→合作学习→寻求方法→应用知识
 三、教材简析,。

[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北师大版

[初中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 北师大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说课稿晋江市南侨中学蓝永铭一、指导思想: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

在教学中,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在“一国两制”方针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这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本课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回顾近代历史,理解现实问题,增强时代责任感的很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情景,运用播放有关音响资料,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积极收集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百年耻辱。

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台湾、港澳问题的由来,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反侵略斗争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努力的志向。

历史说课稿《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历史说课稿《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历史说课稿《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1.教材的地位本课属于即岳麓版教材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容.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与初中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广度与理论的深度上都有较大拓宽。

本课内容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是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理解理解其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初步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材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①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2)教材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①依据:有利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设计
政史地组冯丹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历史,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通过播放有关港澳台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交往的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强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通过播放有关爱国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深深感到伟大祖国的可爱。

通过整理,了解有关港澳回归的史实。

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天才创造”,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够说出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

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难点:“一国两制”构想是天才创造,以及这一基本国策所体现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法:问题情景教学法、音乐欣赏法、资料收集整理法、课堂交流讨论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音乐欣赏法,播放《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依据教育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


二)、学习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教学法和交流讨论法。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谁?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哪个地方提出来的?
“一国两制”提出的目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成功运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依据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倡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展示问题。

(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感性认识。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分别展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和回归的过程及回归后依然繁华市容街景,体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2、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
提出: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能够顺利回归祖国怀抱?(生讨论3分钟)
师总结:是因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成功运用,更是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让学生在形象教学中牢牢记住港澳回归的史实,以达到形象教学的目的。


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知道了港澳回归祖国和港澳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碰撞出思维的闪光点,达到积极学习的目的。

过渡语:运用“一国两制”这个天才创造,我国政府顺利解决了港澳问题。

但是,祖国领土仍不完整,现在,来看我国的台湾问题。

提出: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意在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自然的升华,回到共同期盼祖国统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台湾问题上来。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展现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两岸交往的历史画面。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日益密切的史实,从而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巩固训练
课堂训练:《资源与评价》中相关内容
四)、课堂小结
采用音乐欣赏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

五)、作业
学习辅导13课内容。

板书设计:
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理论提出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回归
实践应用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的交流
教学反思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设计
政史地组
冯丹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