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神经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LP神经语言
NLP 概述
什么是NLP?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缩写。
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
L(Linguistic)是指语言,更准确点说,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
P (Programming)是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
放在一起,这三个词的意思是指人们为使他们的思维、讲话和活动达到具体的后果所采取的具体行为。
NLP的研究对象
NLP相信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它的研究对象在于成功者是如何获致他们所想的成果的。
即研究“成功的过程与方法”。
NLP的目的
NLP的目的在于复制成功。
即将成功者获致成果的“秘密”总结出来,精炼成一套明白可行的技术,让一般人可依之而行与获致同样卓越的成就。
何为“成功者”,何为“成功”?
成功者:一般指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就或影响力的人。
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科学家富兰克林,美国总统林肯,唐皇李世民,红顶商人胡雪岩,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音乐家贝多芬,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他们都是将皆知的成功人物。
同时,也有人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成功的标准。
即不论在名利权势场中你有何得失,不论你能从一个苹果中看到万有引力,只要你过上你喜欢的日子——即使只是经营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如果你过得充实愉快,你就算成功了。
总的来说,前者重在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后者重在个人价值的圆满。
NLP关心平衡,即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均衡发展。
如果你在外人眼中是个光芒四射的明星,但家离子散或长期对自己做的事甚感厌倦,只想把话简丢到大西洋然后去过点平凡的日子,那你并不算成功。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苏克拉底与妻子不和而说他是个彻底失败的人。
我们不苛求完美,只要任何人在某一方面有其卓越之处,都值得我们学习。
NLP并不他们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
即使你对面前暴君般的朋友深感痛恨,但如果你对他把一堆泥土变成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品的双手倍感羡慕,那他的“秘诀”你还是要学的。
NLP创始人简介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与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前者为遍览心理丛书,但正修为计算机科学之嬉皮;而后者原为语言学家,并在加州大学实习。
两人因缘凑合而相处,这也难怪这门新兴的实用心理学,取名为(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因两人将所学背景都加进入了。
实际上,它是包含了传统的神经学、生理学、心理学及语言学及人脑控制学。
NLP起源
NLP首创于1970年代早期。
由创始人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理二人,私淑了美国当时四位顶尖的心理治疗师与沟通大师:催眠治疗大师也是艾瑞克森摧眠学派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Dr. Milton H. Erickson),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 ,完形治疗创始人弗列兹·皮耳氏,沟通大师格利葛利·贝特森(Gregory Bateson)。
当时,他们一方面亲自向四位大师学习,另一方面也将四位大师的心法,适当的修正与发展,扩充坚实了当时初生的NLP内涵。
他们发现自己拥有一组非常强力且有效的沟通模式,刚开始发展这些模式做为心理治疗
之用。
很快的,显示出这些模式也很容易可以运用到其它人类沟通的领域上,特别是在商业(行销、谈判)、法律、及教育上。
运用这些工具,已能确保许多结果─在心理治疗方面,对恐惧症可以在五分钟内保证治愈;在商业上,对于完全停滞的谈判及协商,可以让其争端得到快速、合适、且满意的解决;另外也可以用这些令人无法相信的技巧在数分钟内成功地教导「学习障碍」的小孩们─这些结果,让这些领域的专家们目瞪口呆。
这些工具已经被认识且证明它的力量,它可以创造一种有效的模式,且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人们内在或彼此间的争执及问题,而且还可以是一种进化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仅可运用在治疗上,而且它明确地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步骤,让人们可以用它来发展他们自己所选择的任何有效的行为方式。
NLP的思考特色
NLP有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家的思考方式,NLP注重个人的学习,而不是群体的差异性,举个例来说,一名NLP学者在面对恐惧症患者时,不会收集各个恐惧症患者的情况,然后归纳出通则,而他们会思考的问题则是:「他是如何学会恐惧的?」因此NLP学者可能会找一名正常人来比对精神患者的策略,找出相关的问题并且修正它。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利用此特色来复制卓越的行为模式,譬如说一名小说作家,可以这么想:「某某如何写出卓越的小说。
」学习卓越者的策略,能大幅有效地改进自己的行事成效。
NLP 心略
心略
「心略」又是NLP中所使用的术语之一,用来表示一个人行为的决策过程,表象系统则是其组成的原素,举例来说,一个简单的动作如倒水,就是一套策略的运作过程,首先这个人可能看目前水的高度跟心中理想的高度比对,如果水量不够,这个人会继续让水流入杯中,直到与自己的内在影像符合为止,这时就存在一个由视觉表象构成的策略,可以用符号表示如下:(ps.e为外来刺激,i为内在表象)
当然策略是不限于单一表象的使用,譬如刚刚的例子,这个人可能使用的策略,是用听水杯发出的声音来控制水的高度,如果水不够多,他会感觉怪怪的,如果达到了理想值,他可能产生舒适的感觉,然后他知道要把水关起来了,可表示如下:
行为的适当与否,就来自于策略与表像的使用是否符合所做的任务,像以两人倒水的策略而言,显然第一个人的使用的比较优越,因为杯子的材料、和空气的温度等都可能影响声音的传达,因此第二个人可能往往无法倒适量的水,但如果这些策略用在接暗器的话,第二个就比较适当,因为快速移动的物体常常是很难用视觉补抓的,NLP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选择适当的表像及策略。
最后,请注意,NLP着重形式胜于内容,因为如果以内容切入,通常得到的结论只能套用在特定的目标,如果是形式的话,则内容可任意变更,包罗万像,这就是NLP强大的地方,因为它所得的结论可以适用在各个人类行为,甚至用于组织的运作上,如果使用的当的话。
心序
心略包括内心感受的方式(感元),有关的次感元和正确的顺序(心序)。
构成心序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感觉。
它又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
有时我们对说话者的口气感受较强;有时对其内容感受较强,对于前者,我们称之为听觉用话;对于后者,称之为听觉用字。
要想了解他人的心略,你就必须有一套知道何时该做何事的机能,以便能描绘出心略来。
现在让我们用几个缩写字母来代表我们认知的过程。
V代表视觉,A代表听觉,K代表触觉,I
代表内心的,E代表外界的,T代表口气的,D代表用字的(内容的)。
假如某人看到某样东西心动是先看见(Ve),然后告诉自己(Aid),激起驱使内心的感觉(Ki),这一心理行为的策略就要表示如下:Ve-Aid-Ki。
虽然你整天劝这人做某件事,但不大可能会奏效的,不过你若能抓住他的心略,让他“看”到拥有后的感觉,同时让他把这种感觉在内心细诉,那么这人就极可能会采取拥有它的行动了。
解读线索
何谓解读线索?之前我们有谈过各种不同的表像系统,我们了解到人们会利用不同的表象来构成策略,但我们如何知道他使用何种表像系统呢?这时就需要解读线索的帮忙。
解读线索,是指人们在使用该表象的时候,透过言语及非言语表达出来的征兆(请注意当我们说使用某表象系统的时候,其实是指在当然该种表象的被重视度最高,而不是说其它表象停止运作),我们只要先明白两条概念就可以了,接下来的细节则是要靠平时观察揣摩而得,以下为两条原则:
1.一部份神经的运作会影响其它部份的神经
2.各处神经以其特有的方式沟通
为了让起步更快一点,这也将介绍一些一般被普遍观察的规则,这并不是什么诫律,只是以前所累积的经验罢了,理查?班德勒曾说:「你问我怎么知道?当你在一场大型研讨会描述一幅景象的时候,每个人的眼睛都往又上看,这时你就会知道。
」
首先,我们从一般语言的表现开始讲起,我们所讲的通常是我们所做的,反之亦然,因此当有人说:「我"觉得"这杯咖啡很好喝。
」这时他正在使用的触觉表现,如果他说:「那件衣服"看起来"很漂亮。
」他在使用什么表象呢?答对了他正在使用他的视觉表象,如果他所使用的语言比较中立,没什么特别的区分,譬如有人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很好看。
」这时我们很难去判断他是"看"了认为,还是怎么认为,这时我们可以问他:「你为什么认为这部电影不错。
」或这我们也可以用非语言的解读线索来判断,你看,这很容易了解吧。
(你又对了,我正在使用我的视觉表象。
)
再来,我们要介绍一些非语言的解读线所,最有名而且也最明显的就是眼珠的位置了,眼珠的位置可分为六种─左上、右上、左中、右中、左下、右下,我们现在就这六个位置做个说明吧(这里的说明以惯用边为右边为主,如果惯用边是左边,怎刚好左右的情况会倒置):左上(以当事人左右为准)─代表此人在正在回忆以往的视觉经验
右上─代表此人在正在构成一幅新的视觉经验
左中─代表此人在正在回忆以往的听觉经验
右中─代表此人在正在输一些的听觉经验
左下─代表此人正在作自我对话(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讲话)
右下─代表此人正在处理感觉或情感经验
好,就先介绍到这边,在来就去找一些人来观察吧,印证一下这些说法,顺便观察当时身体还有什么其它的特色,如果有什么心得,别忘了与我分享喔......
BVR
BVR代表信念、价值观、规条,是Beliefs,Values & Rules的缩写。
它是我们思考、决策、行动的基本决定因素。
信念:指事物是什么?怎么样?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即主观的法则。
价值:指事物的意义和给一个人的好处:其中什么是重要的?可以给我些什么?可以为我做些什么?它是推动一个人行动的重要因素。
规条:做法,为实现信念或取得价值所采取的一些观念。
例如:“我一定会成功,我喜欢工作时充实有力的感觉,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
”
信念:“我一定会成功”是关于自己的一个信念,有绝对性。
价值:“充实有力的感觉”
规条:“我要加倍工作”,这个行动,是为了获得那些价值,并实现“我一定会成功”的信念。
信念形成的途径:
1.亲身经验。
2.观察他人的经验。
3.信任的人的贯输。
4.自我思考的总结。
①有部分信念本身是有益的,只是我们接收时没有适当消化,或缺乏与其它信念的契合,故有时会有冲突的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局限性的信念”。
②信念必须有价值的支持。
信念的改变,亦需要来自价值的改变。
③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情况下都绝对有效。
④信念可以改变,但也不一定要更换。
因为它可以修正、扩阔(兼容)、甚至暂时挪开,以另一信念暂代,直至在效果上有了突破,才再捧出原来的信念奉行。
价值改变的途径:1.创造;2.增大;3.转移。
适当界定规条
规条是“已知的获得价值的最有效方法。
”因此它被不被重复。
使用它时要注意。
1.我们不要将自己的规条强加在别人身上;
2.有时老规条已和新环境脱勾,须加以修正。
我们要定期反思自己对重要信念与价值的规条,要坚持价值,而非坚持规条。
3.太多规条或规条过严会使人失去活力;规条太松又会缺乏节制。
我们要选择适当的规条。
我们要不断寻求,扩大与他人的共同信念与价值,不要执着于规条的一致。
NLP:答案就在问题里
每个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成就,原因就在于所提出的问题不同。
只有能提出好的问题,才能得到好的答案。
人能马上改变自己的情绪,只要改变意焦即可。
如何改变意焦呢?很简单,只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一个人之所以很容易泄气,那是因为你经常提出一个令自己泄气的问题,如“这有什么用?即然没什么效果,为什么要去试?为什么我这么倒楣?”记住求什么得什么。
当一个人因飞机失事瘫痪在床,三分之二皮肤灼伤后,一般人一定自问“为什么是我?老天爷为什么如此对我?……”但米契尔却在自问“我要如何重新站起来,像我这样子能怎样来服务社会呢?”在住院期间他结识了安妮的迷
人女护士,他不顾脸上伤残和行动不便,竟大胆的想出此举“我怎样才能跟安妮约会呢?”谁都认为他会碰壁的,如今安妮已成为他的太太。
在多家银行纷纷倒闭时,一般的地产商会问“如果纽约这个都市没落,我如何住现有的一切?”特朗普却有不同的想法“当大家都为目前情况忧心忡忡时,我要怎么做才能致富。
”一旦他相信其中具的经济上重大利益时便会提问“如果投资不顺的话该怎么办?如果发生最恶劣的状况,我是否能控制得了?”
特朗普的失败是因为你改变了你的提问“我要如何享受所拥有的一切?”“什么是最能获利的生意?”停止了提出“情况恶劣时”的问题,自认为所向无敌。
提出问题的功效
1、问题能够立即扭转一个人的意焦,进而影响其内心的感受。
如果你一直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沮丧?”“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结果你一直不会改变那种无奈状态,相反你改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沮丧,让自己快乐且受人欢迎?”
肯定语气或疑问语气对行为改变会的有很大的不同:
当你肯定的说“我很快乐”就算你一连说三声,同时摆出一副的确如此的样子,你难道真会感得快乐吗?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当你改用疑问句“我现在快乐吗?如果我希望快乐的话得怎么做呢?”就像这样一直问下去,可使你不断调整意焦,最后必能找到使你快乐的方法。
我们应多加注意平日习惯用的问句,尽可能使用具有建设性、促使奋发的、造成积极性的问句。
2、问题能使我们注意所忽略的事情。
有人问“你生活中最糟糕的是什么事”与有人问“什么是你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求则得。
“为什么我的运气就这么差?”——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你在命令你的大脑找出你是个倒霉蛋的结果
3、问题能发掘我们可用的资源。
当处于不利的地位时问一下
“我怎样才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普通
“怎样我才能不但挽救这个危局,同时还使之更上一层楼而比以前做得更好呢?”——精典
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怎么样我才能改变这种局面?”——这是许多人从来不提出的问题困难解决之问:
1、“这件事有什么好的一面?”
2、“还有什么不圆满的吗?”
3、“我得怎么做才能得到所想要的结果?”
4、“如果要得到所想要的结果,有哪些错误我不能再犯?”
5、“我要如何以愉快的心情去处理这整件事”
清晨能力之问
对于每人问题你要认真且仔细地想二至三人答案,如实在很难想出来,不妨把问题改为带有“可能”的意味,如“此刻人生中有什么可能让我觉得快乐?”
1、此刻人生中有什么让我觉得快乐?让我快乐到什么程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
2、此刻人生中有什么让我觉得振奋?让我振奋到什么程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
3、此刻人生中有什么让我觉得骄傲?让我骄傲到什么程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
4、此刻人生中有什么让我值得感谢?让我感谢到什么程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
5、此刻人生中有什么让我觉得欣喜?让我欣喜到什么程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
6、此刻人生中有什么值得我努力的?让我努力到什么程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
7、我喜欢什么人?什么人喜欢我?让我喜欢到什么程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
夜晚能力之问
到了晚上,时我会只问下面三个问题,有时我会再加上清晨能力之问
1、“今天我有什么样的付出?我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付出?”
2、“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
3、“今天我给自己的人生提高了什么样的品质?对于未来,我把今天作了什么样的投资?”
(自行决定是不是要再加上清晨之问)
两个重要之问:
1、“这件事有什么好的一面?”
2、“我要如何来利用?”
感元与次感元
感元,即“表象系统”,是NLP的术语之一,分别是人类运作的六种感元(一般分为五种),是人们行为运作的幕后操手,也是NLP用以解读个人行为策略及引导技术的基本原素,表象系统分列如下:
视觉表象(Virtual;常用V表):总合外在视觉刺激及内在图像式想象,皆归类于视觉表象之中,当一个人在使用视觉表象的时候,常会用一些话表达,譬如说:「这计划看起来很不错。
」,这时这个人就在运用他的视觉表象系统。
听觉表象(Auditory;常用A表):包含外在听觉刺激,或本身声音的回忆和自我对话,当有人说:「这派对听起来很棒。
」,这时候他可能正在使用他的听觉表象系统。
触觉表象(Kinesthetic;常用K表):凡是触摸一物的质感,或是内在情感的发生,都属于触觉表象的范围。
嗅觉/味觉表像(Olfactory/Gustatory;常用O表):这是一个少被提及的表像系统,因为在NLP的发生地─美国,这种表象是当地文化少用的表象,所以对人类行为也属于次级的影响,当然这得视情形而定。
以上为表象系统的简介,各系统皆有其更深刻的内涵,举听觉表象为例,就可在分为数字化的言语与高低起浮的音质,视觉也有区分大小、光暗、及形状等,对于表象系统描述的精细度,则端看使用当时的任务目标而定,举例而言,要描述一个人对于外在的听觉刺激反应,则可能不用特别说明细节,而如果要强调他使用了自我对话,则可以标记其使用了数字语言(Ad)以说明。
次感元
我们想要改变事情的看法时,就得改变下列二者,第一是感觉的方式,第二是行为的方式。
也即改变生理状态或内心储忆。
如何改变内心储忆呢?有两种方式:一是改变储忆的内容:例如我们以乐观的心情去看悲观的故事,感受就有不同。
其二是改变储忆的方式:我们在内心里都有某些特殊倾向,引导脑子用某方式回应。
例如,有些人觉得图画对他们会有较大诱力,另外一些人觉得声音的影响力较大。
由此观之,每一个人都具有某种感觉倾向,若我们能找出这种特殊感觉,便可控制自己的心智,用鼓舞取代束缚的方式,助你储忆。
如果我们想要模仿别人的成就,不仅需要知道他心中当时的图画,以及对自己的心语,同时更要知道当时他内心的状况。
要想测知这种状况,就得借助次感元之力了。
次感元是把感元做更微细的划分,这是构成任何人经验的最小且更精确的单位。
以下就列出可能的次感元。
视觉:听觉:触觉:疼痛
01 动画或是定格
02 彩色或黑白
03 亮度
04 画面大小(是否真人大小)
05 主体大小
06 是否身在其中
07 与画面之距离
08 与主体之距离
09 立体画面
10 彩色之浓度或黑白之深浅
11 明暗之对比
12 移动之节奏
13 是主角或配角
14 观看角度
15 画面数目
16 观察位置
17 其他01 音量
02 声调(间断或连续)
03 节奏(正常或不正
常)
04 是否变调?为何变
调
05 速度
06 有否暂时休止
07 口气
08 音质
09 声音是否独特
10 是否有回音
11 发声位置
12 其他
01 温度
02 材质
03 是否振动
04 是否移动
05 压力
06 存在时间长短
07 是否静止?或间歇
跳动
08 强度
09 重量
10 密度
11 所在位置
12 其他
01 是否刺痛
02 冻痛或灼
痛
03 肌肉张力
04 急痛或缓
痛
05 压力
06 持续时间
07 是否间歇
性
08 疼痛位置
09 其他
上述是从感元来划分,另外还有一种划分,就是这个画面到底是切身的还是无关的。
切身的画面就是你身历其境,是当时你本人就在场看、听、摸周遭
的一切。
无关的画面就是你冷眼旁观,像是在看电影一似的,观看自己在画面里的一切活动。
引喻的力量
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些别具意义且更能挑起情绪的话语,那就是引喻。
要想了解引喻的意思,我们就不能不先谈谈“符号”,请问当你见到基督教的“十字架” 时会有什么样立即的反应?如果你对基督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相信十字架定然会给你立即而正面的印象,架只不过是两根交叉且垂直的线条,然而它却指引全球数亿人一种生活的方式及规范。
引喻乃是借着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外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可能是天南地北之差,可是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因为它们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后者。
既然引喻也是一种符号,自然也能激起人们的情绪,甚至比一般用的字眼更有效且更快。
发怒火的乔治说道:“那是因为我觉得好像被那些家伙硬是用枪顶住脑袋,走进一个大箱子里头。
”当时我虽然对引喻的了解还不是很多,但最起码已经晓得如何透过字眼的更换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及行为,随之我便问乔治这样的话:“那是把什么颜色的水枪?”“你说什么?”他似乎有些不相信自己所听见的而回问,于是我又说了一遍:“那是把什么颜色的水枪?”这一问立刻打破了他先前的思考模式,为了回答我的问题,他的心思会注意到我所问的怪异之处,这会立即改变他内心的储忆。
当他在脑海里思索这把水枪的图形时,请问他的情绪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呢?当然变了,他不觉得大笑起来。
你瞧,当任何一个问题多问个几遍,除非他不想找出答案,否则就必然会改变他先前意焦,这就好像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你:“别去想蓝的颜色。
”除了让这位乔治朝向水枪去想之外,我还引导他朝另外一个方向去想,企图打破他这种负面的情绪反应。
他所想像的那个箱子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我便问道:“我不知道你所想的是个什么样的箱子,不过我可知道要想弄出一个能把我装进去的箱子可不容易。
”经我这么一说,各位可以想像得到,一下子便摧毁了他所想像的箱子。
若是你对于什么事觉得不痛快时,这时就得赶快看看所使用的引喻对不对,何以会让你有那样的反应,何以你无法有所进展。
我们经常所用的引喻多是那些会加强负面反应的,因而我们不时会听到有人在遇到不顺时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身上好像压有千斤重担。
”当你有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其实你所用的这个引喻并不是真的如你所说,可是在你的心中却真会产生那样的作用,不过只要你能改变一下,就能很快地消除那些消极的情绪。
因此如果有人告诉我,他觉得身上仿佛压有千斤重担时,我就会告诉他:“那么就把那个重担卸下来继续往前走吧!”这时他很可能给我一个苦笑,不过也多半因为了解我话中的意思,从而转移先前意焦,很快地情绪也就改变了。
我们必须好好注意所使用的弓喻,千万别用到会造成问题的,而得采用那些能使我们振奋的。
一旦当你养成很快使能察觉出自己和别人所用的引喻时,那么要想改变便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了,你只要自问:“这个引喻真是表示出我的心情吗?还是它引用得不大正确。
”别忘了,当任何时候你用到了这样的字眼——“我觉得好像”或“这有点像”——那就意味着你可能要使用引喻了,这时你要自问能振奋自己的问题:“什么是比较好的引喻?有没有能使自己积极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