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联考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联考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看了有关中学生、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报道,暴露出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发人深思。

B.森林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主体。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面积达15890多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五,物种资源丰富,景观多姿多彩。

C.由于时代、职业、年龄等的不同,人们说话的内容、语汇乃至语气、语调也各不相同。

D.那水壶从探险队员们手里依次传递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聒.噪(guō)加冠.(guān)游弋.(yì)自吹自擂.(léi)
B.惭赧.(nǎn)亵.渎(xiè)怯.懦(qiè)蹑.手蹑脚(niè)
C.恪.守(kè)宽宥.(yòu)单薄.(báo)天仑.之乐(lún)
D.豢.养(huàn)瞥.见(piē)模.板(mú)振聋发聩.(kuì)
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遗嘱沉湎眼花瞭乱
B.禁锢窒息躁热再接再厉
C.泻气教诲崎岖诚皇诚恐
D.骤雨缅怀娴熟殚精竭虑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
A.今天这次班会的内容特别重要,请大家一定要洗耳恭听。

B.朋友询问王华妹妹的学习状况,王华说:“舍妹成绩还可以。


C.杜文在菜市口看见一个乡下老太太在卖菜,就走过去问:“老婆婆:这菜其价几何?”
D.既然你这么盛情的邀请,你的生日我就赏脸参加。

5.古诗文默写。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面对高官厚禄时进行反思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遭遇困境,只要乐观面对,就往往能峰回路转,找到转机。

刘禹锡遭遇贬谪,虚度光阴二十余载,但他仍执着的相信希望就在前方,新生的美好事物总会战胜旧事物,于是他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名句,与友人共勉;陆游漫游乡野,正在为迷失方向而焦急的时候,却突然找到一个新的天地,于是他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6.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朝花夕拾》中所写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她的形象出现在《》和《父亲的病中》。

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临死时大声喊叫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简·爱》中,简·爱没能和罗切斯特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
7.(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

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岂不诚.大丈夫哉往之女.家威武不能屈.俄.有诏使止之吾事毕.矣
2.翻译下列句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汝何愿?
3.下面的句子包含了孟子怎样的态度?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甲)文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乙)文中的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8.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①将战。

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

宋人既成列③,楚人未既济。

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⑤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⑥,不擒二毛⑦。

古之为军也,不以隘⑧阻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劲敌之人,隘而不列,天助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劲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⑪,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⑫,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⑬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⑭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⑮可也。

”①宋公:即宋襄公。

②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

③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④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⑤门官:国君的卫士。

⑥重伤:再次伤害(受伤的人)。

⑦二毛:头发花白的人,指代老人。

⑧隘,险隘之地。

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⑩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⑪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

⑫明耻教战:使士兵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授他们作战的技能。

⑬服:(对敌人)屈服。

⑭金鼓以声气:鸣金击鼓来振作士气。

⑮儳(c hán):同“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神弗福.也再.而衰楚人未既济.公伤股.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B.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C.虽.不能察/虽.及胡耇D.公将鼓之./请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4.甲文鲁国军队后发制人取得了胜利,乙文宋国军队要先发制人才能取胜,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5.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在思想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①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君子有常体②矣。

君子道③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

诗曰:B“礼义之不愆④,何恤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

(《荀子·天论》)
(注)①匈匈,吵嚷。

②体,规矩。

③道,遵循,遵守。

④愆(qiān),这里指犯过错。

⑤恤,担忧。

1.下列选项与文中“小人计其功”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计日而待B.计穷力尽C.计功谋利D.计功行赏
2.揣摩文中A、B两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A句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B句主张做事时应遵守“______”,别在意“______”。

(后两空用原文填空)
1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

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l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

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

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

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

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

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

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

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

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

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

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

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

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

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文意,说说题目“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的含义。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

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

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

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

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

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

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

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锅清汤。

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

厨师没了清汤,做岀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

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

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

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

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

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睛好。

唢呐声声,鞭炮齐鸣。

建春哥迎来了堂嫂。

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

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

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

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

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

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

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

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

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

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理解第⑦段画线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个句子的含义。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4.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样写离题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三、应用
12.语文实践活动
2019年1月,一则5分多钟的短视频《啥是佩奇》在播出后的第一时间就刷爆了朋友圈。

视频中生活在大山里的爷爷在临近过年时问孙女啥时候回家、有什么心愿,孙女说想要“佩奇”。

爷爷于是开始满村找佩奇,然后就翻字典、串门子、问朋友,最后根括别人的描述,亲手用鼓风机为孙女“打造”出了一只动画片里的小猪“佩奇”。

这则短视频一经发布即击中了无数人的感性神经,引发了热议,形成了一道温暖网络的“文化热流”。

请发表你的看法,写一段文字,说说这则短视频能够打动人心、刷爆朋友圈的原因。

要求:说出至少两点理由,语意连贯,表达得体,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李琳一家人看了这则短视频后,决定回老家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

大年三十一家人准备贴对联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弟弟说:“谁家现在还贴对联呀,买个‘福’字,往门上一贴,多简单!”
爷爷笑着说:“对联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贴对联的学问可大着呢!”
李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认真地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

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

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品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涵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都会使你获得享受或启迪……
请你以“品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A
【解题分析】
A:缺少主语,应删去“看了”。

故选A。

2、C
【解题分析】
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ABD三项正确。

C项修改为:C.单薄.(bó)天伦.之乐。

3、D
【解题分析】
A、“瞭”改“缭”;
B、“躁”改“燥”;“励”改为“厉”。

C、“泻”改“泄”;“皇”改“惶”。

4、B
【解题分析】
A.运用不当,“洗耳恭听”是谦辞,此处当用敬语;C、说话不看对象,不得体;D.“赏脸”是敬辞,意为“请对方接受请求或馈赠”,此处误用。

5、(1)陟罚臧否(2)天涯若比邻(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
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题目点拨】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6、(1)衍太太琐记
(2)罗切斯特还有一个活着的妻子。

【解题分析】
(1)在《父亲的病》中,鲁迅第一次提到“衍太太”:“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

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

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

快叫呀!’衍太太说。

”就这样,鲁迅把教唆自己“犯下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的罪责,加在了“衍太太”头上。

到了《琐记》中,他又对“衍太太”实施了全面清算。

(2)《简·爱》中,在婚礼前夜,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

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两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二、阅读
7、1.(1)真正,确实。

(2)同“汝”,你。

(3)使……屈服(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4)顷刻,一会儿。

(5)完结,结束。

2.(1)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2)你有什么愿望?
3.运用反问语气,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和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宁愿死也不愿意投降,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的体现。

文天祥做到了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三点,答两点即可)
【解题分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女.”,通假字,通“汝”,你;“屈.”,使……屈服(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顺”顺从;“正”,原则;“何”,什么。

3.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分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孟子运用了反问语气,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4.要求学生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结合甲文内容,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曰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仁义、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具有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的精神;结合乙文内容可知,“左右命之拜,不拜”“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等语句均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思想主张。

【题目点拨】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

”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

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

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

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8、1.(1)赐福,保佑(2)第二次(3)渡河(4)大腿
2.C
3.(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诚心处理。

(2)如果爱惜(敌人)不让其再次受伤,当初就不要杀伤他们。

4.(1)甲文中,鲁军等到齐军士气低落时进击,所以取得了胜利,即后发制人;乙文中,宋军只有抓住楚军尚未过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