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案例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案例
案例1“中国热”带动“马克思热”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
最近,这里的两股热潮备受关注:一是持续升温的“中国热”;二是再度掀起的“马克思热”。
欧洲学者认为,这两股热潮给当今沉闷的政治及社会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克思热”遍布全欧
近年来,马克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携手主办的评选中,马克思被评为“德国最伟大人物”。
此前,在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评选中,马克思排在爱因斯坦之前,荣获“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称号。
马克思的著作近来也成了畅销书。
英国出版社出版的万余册《共产党宣言》,被抢购一空。
柏林奥克曼书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录成CD的《马克思选集》,成了最热销的名著CD。
而有关马克思的电视片和电影,如《马克思的一生》等也在德国热播。
同时,在马克思的故居及欧洲各地的马克思塑像前,瞻仰的人数越来越多。
很多欧洲学校还把这当作重要的教育活动。
此外,人们纷纷以电子邮件等方式,向马克思纪念网站发送大量又章,出现了别开生面的网上“马克思热”。
在学术界,随着学者们对马克思哲学“文本依据”的重视,一场“马克思文本研究热”正悄然兴起。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协会已多达1 000多个。
一些世界著名学者,如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哈贝马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纪登斯等,还公开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德国政治研究学家罗森贝格教授认为,“马克思热”说明马克思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中国热”是“马克思热”的主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再次掀起了“马克思热”呢?记者在采访中,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热”这个重要因素。
首先,自1989-1991年的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但在20-21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腾飞,使世界社会主义重新燃起振兴的希望。
德国《世界报》评论,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解决时代课题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让西方重新认识了马克思倡导的社会主义理论。
难怪,在最近德国《明镜》周刊举办的一项调查中,中国成了德国青少年“最向往的国家”。
其次,中国游客的光临,让德国人深切地认识了什么是“发展”。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游客每年达到60多万,在德国的日平均购物消费为110欧元。
而今后几年,大约将有七八千万中国人出境旅游。
如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去年有2.8万名中国游客住宿,比2003年上涨了40%。
为了更好地接待和招揽与日俱增的中国游客,由170家商场、餐饮店组成的特里尔“城市倡议”组织特地开办了中文班,教授其员工中文。
同时,特里尔还专门制作了32页之厚的中文版“购物指南”,让到达特里尔的中国游客上车伊始就能清楚上哪里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外,已有80家店铺的门前悬挂出红色招牌,上面用金光闪闪的中文大字写着“欢迎光临”、“祝您购物愉快”等字样。
中国将推动第四次“马克思热”
罗森贝格教授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一次又一次理论攻击和思想“围剿”,其结果是不仅没有驳倒马克思主义,反而扩大了它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引发了20世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次热潮:20-30年代,第一次“马克思热”;50-70年代,第二次“马克思热”;80年代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前后,第三次“马克思热”。
他还乐观地预测,由于中国的实践成果,中国将推动第四次“马克思热”。
两股热潮的出现,引起了德国各界的关注,德国国家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推出相关节目或评论。
它们认为,第一,这有助于欧洲国家进一步理解中国的现行政策和中国人心态;第二,从中国身上学习先进经验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第三,加强双方的沟通等。
——资料来源:《环球时报》2005年5月23日,第18版。
案例2 马克思被多家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
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路透社在报道
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在路透社评选的千年人物中,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并列第四。
——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案例3马克思被评为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
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是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最近所做的一个调查。
7月1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为12.6%,远远落在其后。
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前20名。
发起这个评选的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刚开始看到马克思得到这么多票感到很吃惊,不过,仔细想想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
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这非常迎合人心。
例如,马克思指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思想是人的特性,是经济环境的产物。
人们喜欢一个核心解释。
马克思还说,哲学家解释世界,而他要改变世界。
布拉格认为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广播公司评选“最伟大的哲学家”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号召其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名单上拉下来,希望读者选休谟。
《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而资本主义是有效的,等等。
但英国公众得出了自己的决断。
很多人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7月27日。
案例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
全书共4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以及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阐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党的目标是用革命方式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最终实现无阶级的社会。
第三部分批判当时流行的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分析产生这些思潮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危害性;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它的主要贡献和缺陷。
第四部分阐明共产党人对当时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共产党人的政治斗争策略,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同时在当前的运动中,应代表运动的未来等策略原则。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第一次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
1937年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逼迫经商。
1841年在柏林服兵役,业余时间在柏林大学旁听,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
1842年11月去英国曼彻斯特其父经营的纺织厂工作,途经科伦时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
在英国,他经常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工人集会,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时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表明他已完成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同年8月,他同马克思在巴黎再次会见,成为两人终生伟大友谊的开端1845-1846年同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847年11月,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主义原理》,首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基本原理和策略。
1847年12月-1848年1月,和马克思合著同盟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3月德国革命爆发,他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并亲自参加了德国人民反击反革命的3次武装起义。
革命失败后,他全面总结了欧洲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阐述了工农联盟、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和装起义等问题。
1850年11月恩格斯为维持他和马克思的生计被迫重返他父亲的公司工作,直到1870年9月。
在这20年间,恩格斯以全部业余时间从事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
他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国际的活动,并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流派作原则性的斗争,为奠定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不懈的努力。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他热情支持公社革命事业,是巴黎公社革命原则的坚决捍卫者。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经常关注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顾问,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在此后近十年间,他除了从事繁忙的革命实践外,还把主要精力用于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2、3卷手稿。
同时他还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研究,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还为自己和马克思著作的出版和再版作序,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用新的材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恩格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领袖和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不仅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无私地援助和支持马克思进行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而且独立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正如列宁所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奠基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是很公正的”,“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
(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 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1835年10月就读于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41年4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起为《莱茵报》撰稿,后任主编,连续撰文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
1843年该报被查封后,迁居巴黎,投身于工人运动并从事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
1844
年2月,与A·卢格创办激进刊物《德法年鉴》。
在工人运动实践和革命理论研究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6年初和F·恩格斯一起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先后同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蒲鲁东派的改良主义、M·施蒂纳(1806-1856)的无政府主义、W·魏特林(1808-1871)的平均共产主义以及格律恩等人的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作斗争。
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在改组正义者同盟的基础上创建了国际无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起草了党纲《共产党宣言》。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回到德国,直接参加和领导德国革命。
在科伦创办并主编《新莱茵报》,连续撰文声援和指导各国人民的斗争,支持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德国革命失败后,受当局迫害,遂移居伦敦。
1851-1862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文,抨击民族压迫和殖民政策,声援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参加了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大会,他领导了反对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和拉萨尔派的斗争,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1871年,他热情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斗争,并在公社失败后,总结了公社的经验和捍卫了公社开创的事业。
1876年,第一国际宣布解散,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为在各民族国家内建立群众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做出不懈的努力。
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
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为追求人类幸福而奋斗,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在马克思一生的奋斗历程中,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在当时政治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他经常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和论敌的攻击,还要忍受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但他从未后悔过,始终初衷不改。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经常疾病缠身,生活穷困,频频出入当铺,但他仍然坚持写作,笔耕不断。
在马克思1867年4月30日写给迈耶尔的信中有一段话反映了这种情况。
他写道:“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
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他和他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
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他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
(选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案例7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和四个历史时期。
三大历史阶段:创立形成阶段(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阶段(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革命到建设阶段(由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
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形成到19世纪末,即由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95年恩格斯的逝世。
这一时期大体上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逐步走向垄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由风起云涌(经过1848年欧洲大陆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到走向相对寂静、和平发展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在实践中运用、展开到发展成为日益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也叫第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也叫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文本(列宁主义)、毛泽东的文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文本(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文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义上马克思主义还应该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初级文本,而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和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编写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教材和著作可以视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系统。
第二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从恩格斯逝世到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这一时期也叫社会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准备时期。
恩格斯逝世之后,在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的社会思潮。
其中以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为代表。
以列宁为代表的左派同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列宁批判了修正主义,特别是批判了修正
主义在俄国的变种——民粹派和孟什维克在俄国革命纲领和策略问题上的错误。
在批判过程中,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
这一时期经典作家的代表是列宁,代表性的理论是列宁主义。
这一时期的列宁的主要贡献是形成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完成了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理论准备。
第三时期,从20世纪初十月革命的胜利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完成。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由无到有(十月革命后)、由一国到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影响由局域遍及全球。
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时期,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初步经验教训的时期。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代表性的理论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以及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主要是新民主主义理论)。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极其深刻、富有远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思想和精辟论述。
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论粮食税》、《论合作制》、《怎样改造工农检查院》、《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著作中。
但是,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不久列宁就英年早逝,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没有完全得到贯彻和实现。
斯大林继承列宁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对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希特勒法西斯的蹂躏,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卫国战争的胜利之后,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国民生产总值由十月革命前欧洲的第五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可以跟强大的美国相抗衡、“说不”。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但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又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扩大化和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特别是苏联长期以“老子党”自居,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党内事务和国家事务,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在世界上光荣地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帝国主义
对我们的武力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外交制裁,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
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开始全面大规模的建设,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时代,进入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由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由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由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由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所有这些,都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时期,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挑战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期,是社会主义掀起改革浪潮和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前进时期,也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
这一时期在苏联出现了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全盘否定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这就是著名的1956年苏联共产党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波动,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震动很大。
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反映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揭了盖子”,即促使我们党认识到了教条主义和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危害性,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认识到了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和实现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
毛泽东讲:斯大林破坏法制的现象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会发生。
“忧”的是苏联共产党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给国际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口实”,促使我们党提高警惕,防止出现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那样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
在苏联,还出现了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思维”。
这种民主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内因之一。
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
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1959年庐山会议,一直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