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总结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某一个地方的景物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这样按
顺序、抓特点三看长廊,把长廊的长和美展现在了眼前。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接下来的几个景点,看看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看它们的?又是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板书
设计:
18颐和园
长700多米273间
2、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几处景物。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思考
快速默读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和顺序介绍你印象最深的游览活动,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展延伸。
复习旧知
填空练习
温故而知新
二、讲授新课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作者是从哪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长廊的?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又长又美)画出有关语句。
A、哪句话写了长廊的位置?(“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离大门不远)
(出示课件)“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学生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课文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的“世界遗产”,引出颐和园。
2.板书课题(18.颐和园),并提醒“颐”的写法。
(3)生汇报,体会长廊的特点。
长廊的“长”: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长700多米273间)
长廊的画“多、美”:“五彩的画”、“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生读句子,以读悟思。
(板书:画:多、美)
(4)课件出示长廊的画,学生欣赏。
(5)说话练习:走进这样的长廊,你仿佛走进了()。
长廊画:多、美
风景美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出示课件)
2、师: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介绍的。(填空练习)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指名生读
C、长廊外部内部都很美,我们再来看看长廓周围的风景美不美,(出示课件)“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生读
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站在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游人的眼前,文中哪个词写出了游人的感受?(神清气爽)
(6)指导朗读,以读悟情,品味画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才干。
2.作者除了写廊内的画美,还写了什么?(廊外的风景美)板书:风景美
师:廊内的画、廊外的花相映成趣,长廊因此成为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体会写作手法:师生合作读段落,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按照“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了列举数字和概括的方法,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时间
10月22日
主备人
刘亚玲
执教人
课题:18、颐和园
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B、“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介绍长廊的?(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这是长廊的颜色美。)
(1)“一眼望不到头。” 写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他被认定为“世界吉尼斯记录”,。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指导朗读,(抽生读、齐读)。
2.反馈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共同正音。
(2)指导书写生字:殿、廊
(3)交流: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5)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解决游览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
(1)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画出相
关的语句。
“出示最后一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什么说“说也说不尽”?(很多很美)
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的作用)和前面有什么关系?(总分总的关系。)写法上第一和最后一段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
1、了解颐和园的哪些美丽之处。
法治目标渗透:学习《环境保护法》来自爱国法》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小练笔:学习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记一次游览活动。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齐读这些句子。
自由读文
认读词语
交流
读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等记叙游览过
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三、自主探究,感受优美,体会写法
1.感悟长廊的“长、美”
(1)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第一处景点长廊。板书:长廊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看,作者描写的景色也很精彩,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葱,黄,绿,朱红)
想一想这些词在句子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找回答,交流:这些词表现出万寿山的景色很美。
还有哪些句子写得也很美?(出示课件)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走完长廊,就来到了()脚下。登上(),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在文中画出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上下文中的作用(过渡作用)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1、这一段描写了()()()三处处景点,重点写了()。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三处景点,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桥,谁来读一读描写十七孔桥的语句。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比较句子,让学生说说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小结: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B、从外部看长廊又长又美,我们看一看内部美不美?
把长廊的长和美展现在了眼前。
默读课文
以读悟思
说话练习
指导朗读
体会
师生合作读段落领悟写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
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说一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耸立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一排排”说明排云殿很多,面积大“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谁来带着感情读一下这段话。
从语句中体会十七孔桥胡特点
师总结: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课件: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重读了“也”字呢?体会到了狮子也没有相同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一起读这句话。
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颐和园景色的特点呢?(第一句话。)齐读。我们随课本欣赏了颐和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作者把颐和园的景色介绍完了没有?哪个段落告诉我们?最后一段。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长和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4.指导朗读
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长廊的美。
比较句子
读读
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学生养成独立思
设计意图:讲解长廊部分,一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翔实的数据来感受长廊的长;二是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讲读第三,四自然段
1、师: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走完长廊就来到了哪里?生:万寿山,
默读三、四两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万寿山的景色的,(出示课件:山下,山上)
师:作者在山下向上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谁来读一读,(指读)
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谁来读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句子,(指读)
3.释义:颐:颐养。和:太和。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饱览这举世闻名的颐和园吧。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本单元的主题“世界遗产”引入,让学生产生神圣感和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观察,引出游览的顺序。
(3)解疑: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颐和园的。
(4)再读描写游览顺序的句子,从句中的动词体会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
师:像这样脚步在移动,位置也在发生改变,所看到的景物也跟着变化,这种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这些红色动词和景点的名字放在一起连词成句,把每个景点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了。
3.指导朗读这两段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3)齐读第三,四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昆明湖)
默读
朗读这两段
学生掌握此内文章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基础。
四、自学第五段
五、总结
想一想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写了那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