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为了保持安静的工作和休息环境,周围的声响大致不应超过
A.20分贝 B.50分贝C.70分贝 D.90分贝
2.关于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是靠媒质传播的,它在真空中不传播,声波是纵波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104赫兹
C.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在20℃时约344米/秒,在水中传播较快
D.声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
3.在十个相同的啤酒瓶中灌装各不相同高度的水,把它们按液面的高度大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用筷子迅速敲击不同的杯子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可以敲击出一首悦耳的曲子,这是依据声音的()来制作的?A、瓶内空气柱振动的响度不同B、瓶内空气柱振动的频率
C、瓶内空气柱振动的音色不同
D、瓶内水的质量不同
4.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听到的情况是()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
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传来的敲击声
5.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6.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一组是()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7.下表中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
是()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的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8.我们周围有些声音之所以称其为噪音,主要是因为:
A.声音太刺耳 B.音调太高C.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二、填空题
11.观察图甲你能得出的结论是;观察图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12.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得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是 4.2s,则海底深度是_____________m。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
某同学受启发,思考能否利用超声波来测量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呢?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敲钟时,我们可以听到的声音莺耳缭绕,绵绵不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它可以使交通和生活被部分的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
这是在减弱噪声。
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
15.古代人民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的到来,他
们这是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
16.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将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三个有关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的就是通过声音来给病人诊病。
现代医学,可以利用人耳听不见的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三、综合应用题
18.音叉是很好的发声器材,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敲击它后不易直接看到它在振动,只能听到它发声。
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19.声音也会钻“牛角尖”。
如图所示,当声波钻进吸音壁上楔形物体,不再反射回来,声波被大量吸收。
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
请解释下列现象:一场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为什么?
20.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 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
21.观察下表,试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结论: 例: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1)
(2)
22、用一根拉紧的棉线或金属丝连接两个小纸杯,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土电话机”,几个同学在一起用“土电话机”做实验:
(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机”的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若连接“土电话机”的是金属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大。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用“土电话机”时,有人用手捏住线上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机”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美文《声音》中有一段对青蛙声音的描写:青蛙的声音是最为嘹亮的,脆生生的,不会有一丝藕断丝连,它们对自己的嗓子是很有自信的,所以少了遮遮掩掩的欲断难断,却多了几分无所畏惧的理直气壮,也许就是源于它们的快乐歌唱吧,稼轩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唤起了无数的共鸣,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用与声现象有关的知识来解释诗人为什么能听到蛙声并能辨别出是蛙声?
24.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l 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请计算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要多远?
25.某班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来到自来水厂附近进行实地探究活动。
活动时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以后: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了一次响声;B同学说自己听到了两次响声; C同学说自己听到了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700 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100 m/s.
(1)A、B、C三位同学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来的?说明先后顺序。
(2)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多少?
答案:
1.B.
2.A.B.C.D
3.D
4.D
5.D
6.C
7C
8.A.
9.D
11.液体可以传声固体可以传声
12. 3 045 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钟仍在振动
14.噪声传播过程中能量
15.大地能够传播声音
16.在讲话时,对方要很长时间才能听到;赛跑时,发令枪响,运动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人听到汽车喇叭不不及避让等.
17.闻超声波
18.把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19.蓬菘的雪能够吸收声音
20、3000m
21.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温度一定时,(在同一介质中)声速与频率无关。
22.(1)金属线比棉线更能传播声音;(2)“捏住”,振动的传播阻止了;(3)“松弛”,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了
23.(1)青蛙的声带振动发声。
(2)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根据音色判断出是青蛙的声音。
24. 17m
25.(1)A同学听到的一次声音是空气传来的。
B同学听到的两次声音中第一声是铁管和水传来的,第二声是空气传来的。
C同学听到的三次声音中第一声是铁管传来的,第二声是水传来的,第三声是空气传来的。
(2) C同学与敲击处的距离:S≥255 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声者的间隔时间均等于或大于O.l 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B同学与敲击处的距离:255 m>S≥42.5 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声者的间隔时间小于0.1 s(不能区分),但水和空气传播的声音到达听声者的间隔时间仍然等于或大于0.1 s,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A同学与敲击处的距离:s<42.5 m时,任意两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声者的间隔时间均小于0.1s,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