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新版)新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年7月,世贸组织就中美间部分贸易争端投诉作出裁决,认定2012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发起的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相关协议,征收了不当关税。

这一裁决表明世界贸易组织()
A. 充分照顾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B. 迫使美国摈弃对外贸易壁垒
C. 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国际贸易
2.《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

”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休耕轮作
C. 耒耜耕作
D. 精耕细作
3.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

”这说明唐宋时期()
A. 均田制的广泛实行
B. 庄园经济的发展
C. 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
D. 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中,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内容是()
A. 冶铁
B. 制瓷
C. 纺织
D. 煮盐
5.官营手工业在我国手工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它被私营手工业取代主导地位是在()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
6.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250. 12厅,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皆有之,东昌尤多。

”在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

材料反映出当时()
A. 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B. 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
C. 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7.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8.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

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9.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

这些事件的影响不包括()
A. 世界开始成为整体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 欧洲封建统治加强
10.1764年,欧美各国对华出口贸易总额中英国占63.3%,欧洲大陆国家占36.7%,到1829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0.4%。

这一变化表明,鸦片战争前()
A. 英国已控制中国
B. 中英贸易急剧失衡
C.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D. 自由贸易思想盛行
11.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2.如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

表中所述现象()
A. 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B. 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D. 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13.1956年,陈云提出以引入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单一公有制在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弊端,结果加剧了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经济快速发展。

据此推知()
A. 20世纪50年代已确立市场经济
B.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冲突
C. 经济运行机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需适应
D. 公有制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弊端
14.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

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15.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

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

这说明()
A.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 信息的便捷方便了人们感情的交流
D. 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16.以下哪种矛盾直接引起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B. 大生产与私有制的之间的矛盾
C.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 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17.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积国有化。

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开刀:大幅度推行私有化,用比较低的价格使国有企业上市。

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加大
C. 国有化与私有化各有千秋
D. 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趋同
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19.斯大林曾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强调“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

实际上在苏联工业化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一做法()
A. 导致苏联农业生产关系长期落后
B.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
C. 使苏联最终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忽视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0.“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
B.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C.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
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l0月14日)材料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

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初)材料三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原本计划以怎样的方式向共产主义过渡?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

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4分)
(4)据材料四,回答中西方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什么差异?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