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灯笼》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民俗”为主题,所选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灯笼》是吴伯箫的一篇散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感受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他们对于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此外,文中一些典雅的语言和复杂的情感表达可能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斡旋”“怅惘”等。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灯笼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写灯笼的用意。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
理解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3、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展示一些与灯笼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元宵节的花灯、春节的红灯笼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灯笼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怎样的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斡旋”“怅惘”等易错字词。
3、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如“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之情。
(四)深入探究,理解内涵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灯笼?灯笼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灯笼不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还承载着厚重的民俗文化,更寄托着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民俗文化,并说说这些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仿照《灯笼》,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物件的散文。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