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_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其水平范围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 千 米以上,时间尺度在1—2 日以上。
一级环流:全球范围的空气运动,东西风系。 二级环流:几百—几千公里(季风,气旋,反气旋) 三级环流:几百公里以下,如海陆风,山谷风等。
若按水平范围同时考虑时间尺度,大气环流又可分为 四种: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低 高
极地高压
• 形成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三)地表性质作用
• 地球表面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 面。(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
• • • •
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 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 夏季:陆地是相对热源,海洋是相对冷源; 冬季:陆地是相对冷源,海洋是相对热源。 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 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 和低压
• 二、平均水平环流
• 1、 500hPa 等压面图
• 1 月份西风带有三个平均槽, • 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欧洲浅槽。 • 在三槽之间并列着三个脊,脊的强度比 槽弱得多。 • 7 月份,西风带显著北移,槽脊的位置 也发生很大变动,即东亚大槽东移入海, 原欧洲浅槽已不存在,并变为脊,而欧 洲西岸和贝加尔湖地区各出现一个浅槽, 北美大槽位置基本未动。
• 在高空上表现为: • 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 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降低,直到大 陆东岸降到最低,气流东流入海后,因 海洋是热源,气温不断升温,直到海洋 东缘温度升到最高,这样便形成了图4· 32 所示的温度场。即大陆东岸成为温度槽, 大陆西岸形成温度脊。 • 夏季时:温度场相反,大陆东岸为温度 脊,大陆西岸为温度槽。根据热成风原 理,与温度场相适应的高空气压场则是, 冬季大陆东岸出现低压槽,西岸出现高 压脊,夏季时相反
• 上图是平均纬向风速的经向剖面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对流层的中上层, 除赤道地区有东风外,各纬度几乎 是一致的西风,而且西风跨越的纬 距随着高度在扩大。这是对流层中、 上层由低纬指向高纬的经向温度所 决定的。 • 近地面层的纬向环流分布有特征如 下:
• (1)高纬地区:冬夏季都是一层很浅薄 的东风带,称极地东风带。 • (2)中纬地区: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 称盛行西风带。西风带在纬距上的宽度 随高度而增大。西风风速自地面向上直 至200hPa,差不多是增加的,到对流层 顶附近形成一个强西风中心。 • 北半球冬季西风风速大于夏季 • 巨大的大陆面积、不规则的地形以及气 压型式的季节变化往往又使西风气流变 得不十分清楚。
• 1 月份500hPa 等压面图上西风带有 • 三个平均槽:即位于亚洲东岸140°E 附近的东亚大槽、北美东岸70°—80°W 附近的北美大槽,和乌拉尔山西部的欧洲 浅槽。在三槽之间并列着三个脊,脊的强 度比槽弱得多。 • 7 月份,西风带显著北移,槽脊的位置也 发生很大变动,即东亚大槽东移入海,原 欧洲浅槽已不存在,并变为脊,而欧洲西 岸和贝加尔湖地区各出现一个浅槽,北美 大槽位置基本未动。
冬季:大陆东岸低压槽,大陆西岸高压脊 夏季:大陆东岸高压脊,大陆西岸低压槽
二、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 大气运动状态千变万化。为了从这些随时间和 空间不断变化的复杂环流 • 状态中找出大气环流的主要规律,通常采用求 平均的方法,即对时间求平均, • (一)平均纬向环流 • 大气环流最基本的状态是盛行着以极地为中心 的旋转的纬向环流,也就是东、西风带。
大尺度环流:2000㎞以上,持续时间一周左右; 中间尺度环流:200—2000㎞持续时间2—3天; 中尺度环流:2—200㎞持续时间1天左右; 小尺度环流:2㎞以下持续时间几小时或更短;
一、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 (一)太阳辐射作用 • 1、沿纬圈平均在35°S—35°N 之间 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 由35°S 向南和由35°N 向北是辐射 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
2、一圈环流的生成
• (1)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 膨胀上升, • (2)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 沉。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 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 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 • (3)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 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 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
• 南半球西风风速比北半球要强,风向也 更为稳定 • (3)低纬地区:自地面到高空是深厚的 东风层,称热带东风带或信风带。它是 纬向风带中风向最为稳定、风速较大 (平均风速4—8m/s)、活动范围广阔 (几乎占全球的一半)的风带。 • 此外,北半球夏季,在南亚和非洲出现 西风系统,称赤道西风带,其厚度从2— 3km(非洲)到5—6km(印度洋)。(思 考:为什么?)
(二)平均水平环流
• 水平环流是指纬向环流受到扰动 (主要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以及地 面摩擦和大地形作用所引起)后发 展起来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 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 环流形式是西风带上存在着大尺度 的平均槽、脊。
1月
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图
7月
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图
• 1、 500hPa 等压面图(见上图)
赤道
(二)地球自转作用
• 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迫使运动空气的 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 • 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直接 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 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 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 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 纬圈相平行的西风。可见,在偏转力的 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 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 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哈德莱 环流
极地环 流圈 间接环 流圈 高压 高压 低压
哈德莱环 流
间接环 流圈
极地环 流圈
低压
热
低压 60° 高压 30° 低压 0° 30° 60° 90S 90N
高压
三圈环流的形成
b.地面气压带
三圈环流形成的同 时,地面上形成了高 低相间的气压带。
• 2、对流层上层300hPa 平扩 大,风速更增强。冬季时,三槽形 势非常清楚。夏季时,槽、脊明显 减弱。在副热带地区有深厚的高压 带,其位置、范围、强度都随季节 有变化。
• 复习: • 一、平均纬向环流 • 1、高纬低空为一浅薄的东风层,高空为 西风。 • 2、低纬有一较厚的东风层。 • 3、中纬从地面至高空都是西风,在高空 西风范围向高、低纬扩展。 • 结论:主要环流为西风环流。
•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其水平范围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 千 米以上,时间尺度在1—2 日以上。
一级环流:全球范围的空气运动,东西风系。 二级环流:几百—几千公里(季风,气旋,反气旋) 三级环流:几百公里以下,如海陆风,山谷风等。
若按水平范围同时考虑时间尺度,大气环流又可分为 四种: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低 高
极地高压
• 形成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三)地表性质作用
• 地球表面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 面。(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
• • • •
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 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 夏季:陆地是相对热源,海洋是相对冷源; 冬季:陆地是相对冷源,海洋是相对热源。 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 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 和低压
• 二、平均水平环流
• 1、 500hPa 等压面图
• 1 月份西风带有三个平均槽, • 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欧洲浅槽。 • 在三槽之间并列着三个脊,脊的强度比 槽弱得多。 • 7 月份,西风带显著北移,槽脊的位置 也发生很大变动,即东亚大槽东移入海, 原欧洲浅槽已不存在,并变为脊,而欧 洲西岸和贝加尔湖地区各出现一个浅槽, 北美大槽位置基本未动。
• 在高空上表现为: • 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 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降低,直到大 陆东岸降到最低,气流东流入海后,因 海洋是热源,气温不断升温,直到海洋 东缘温度升到最高,这样便形成了图4· 32 所示的温度场。即大陆东岸成为温度槽, 大陆西岸形成温度脊。 • 夏季时:温度场相反,大陆东岸为温度 脊,大陆西岸为温度槽。根据热成风原 理,与温度场相适应的高空气压场则是, 冬季大陆东岸出现低压槽,西岸出现高 压脊,夏季时相反
• 上图是平均纬向风速的经向剖面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对流层的中上层, 除赤道地区有东风外,各纬度几乎 是一致的西风,而且西风跨越的纬 距随着高度在扩大。这是对流层中、 上层由低纬指向高纬的经向温度所 决定的。 • 近地面层的纬向环流分布有特征如 下:
• (1)高纬地区:冬夏季都是一层很浅薄 的东风带,称极地东风带。 • (2)中纬地区: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 称盛行西风带。西风带在纬距上的宽度 随高度而增大。西风风速自地面向上直 至200hPa,差不多是增加的,到对流层 顶附近形成一个强西风中心。 • 北半球冬季西风风速大于夏季 • 巨大的大陆面积、不规则的地形以及气 压型式的季节变化往往又使西风气流变 得不十分清楚。
• 1 月份500hPa 等压面图上西风带有 • 三个平均槽:即位于亚洲东岸140°E 附近的东亚大槽、北美东岸70°—80°W 附近的北美大槽,和乌拉尔山西部的欧洲 浅槽。在三槽之间并列着三个脊,脊的强 度比槽弱得多。 • 7 月份,西风带显著北移,槽脊的位置也 发生很大变动,即东亚大槽东移入海,原 欧洲浅槽已不存在,并变为脊,而欧洲西 岸和贝加尔湖地区各出现一个浅槽,北美 大槽位置基本未动。
冬季:大陆东岸低压槽,大陆西岸高压脊 夏季:大陆东岸高压脊,大陆西岸低压槽
二、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 大气运动状态千变万化。为了从这些随时间和 空间不断变化的复杂环流 • 状态中找出大气环流的主要规律,通常采用求 平均的方法,即对时间求平均, • (一)平均纬向环流 • 大气环流最基本的状态是盛行着以极地为中心 的旋转的纬向环流,也就是东、西风带。
大尺度环流:2000㎞以上,持续时间一周左右; 中间尺度环流:200—2000㎞持续时间2—3天; 中尺度环流:2—200㎞持续时间1天左右; 小尺度环流:2㎞以下持续时间几小时或更短;
一、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 (一)太阳辐射作用 • 1、沿纬圈平均在35°S—35°N 之间 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 由35°S 向南和由35°N 向北是辐射 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
2、一圈环流的生成
• (1)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 膨胀上升, • (2)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 沉。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 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 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 • (3)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 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 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
• 南半球西风风速比北半球要强,风向也 更为稳定 • (3)低纬地区:自地面到高空是深厚的 东风层,称热带东风带或信风带。它是 纬向风带中风向最为稳定、风速较大 (平均风速4—8m/s)、活动范围广阔 (几乎占全球的一半)的风带。 • 此外,北半球夏季,在南亚和非洲出现 西风系统,称赤道西风带,其厚度从2— 3km(非洲)到5—6km(印度洋)。(思 考:为什么?)
(二)平均水平环流
• 水平环流是指纬向环流受到扰动 (主要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以及地 面摩擦和大地形作用所引起)后发 展起来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 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 环流形式是西风带上存在着大尺度 的平均槽、脊。
1月
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图
7月
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图
• 1、 500hPa 等压面图(见上图)
赤道
(二)地球自转作用
• 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迫使运动空气的 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 • 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直接 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 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 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 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 纬圈相平行的西风。可见,在偏转力的 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 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 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哈德莱 环流
极地环 流圈 间接环 流圈 高压 高压 低压
哈德莱环 流
间接环 流圈
极地环 流圈
低压
热
低压 60° 高压 30° 低压 0° 30° 60° 90S 90N
高压
三圈环流的形成
b.地面气压带
三圈环流形成的同 时,地面上形成了高 低相间的气压带。
• 2、对流层上层300hPa 平扩 大,风速更增强。冬季时,三槽形 势非常清楚。夏季时,槽、脊明显 减弱。在副热带地区有深厚的高压 带,其位置、范围、强度都随季节 有变化。
• 复习: • 一、平均纬向环流 • 1、高纬低空为一浅薄的东风层,高空为 西风。 • 2、低纬有一较厚的东风层。 • 3、中纬从地面至高空都是西风,在高空 西风范围向高、低纬扩展。 • 结论:主要环流为西风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