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运用范文:韩愈
寓乐于教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有三幸。

一曰伯乐遇千里马之幸。

失意之人皆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言知音难觅,明主难逢,固有一定道理,如果少些激愤,多些理智,从伯乐角度去思考,我们发现虽有伯乐之心,却难得英才,也是一件憾事。

戴维在化学领域的贡献无数,当有人问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时,他却填上了发现学生法拉第。

在他看来,遇见千里马远比化学领域的发现更加艰难。

英才难得,得之并教育之,幸事也。

南方科技大学在探索高校改革的路上,遭遇政策限制,难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是却有45位优秀学生顶住毕业后可能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的压力参加了该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如果没有这45位英才,南科大将名存实亡,一次教育改革的探索也将可能终结。

伯乐大幸,南科大大幸,中国教育界大幸。

二曰教学相长之幸。

得英才而教育之,师生在共同的领域中必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学相长。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是“新实在论”的提倡者,但后来招收了一个叫维特根斯坦的学生,这学生总是不相信他的
研究,但这个学生的“异论”总是有依据,罗素在和弟子的思想碰撞中获得了“新生”,罗素的哲学观也因此转为“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后来也成为剑桥大学著名教授。

思想的碰撞让二人在哲学研究中走得更远,教学相长,罗素大幸,维特斯根坦大幸,哲学大幸。

三曰价值实现之幸。

天下英才为祖国希望,培育希望,树栋梁之才,明天和未来均握在自己手中,既是重担,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的体现。

孔子有三千弟子,得英才七十二,隔代弟子更是无数,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孔子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创立了儒学体系,那么他至多只能辉煌一时、一代,正因为其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儒家思想才遍地开花,孔子的价值才得以最大化体现,我们才尊称其为“圣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孔子大幸,儒学思想大幸。

有此三幸,能不乐乎?有此三幸,能不寓乐于教?
(选自2011年高考江西卷满分作文)
问——打开真理之门
问。

看到这个字,我就有无数的疑问。

一个“门”加一个“口”,为什么要这样写?细细一想,这是我们的智慧之“口”,打开真理之“门”啊!
问,就是一种求知的精神,一种探索的激情。

“为什么”的背后,隐藏的是无尽的真理。

只要你好问,敢问,会问,可以为师矣!
好问
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知欲。

先说孔子,高高的孔子祭坛上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

人们都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师郯子、师襄、苌弘、老聃“入太庙,每事问”,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孔子的智慧,正是由于他对于世上的事物都有赤子一般的好奇心!好问,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缘由。

敢问
光是好问还不行,还得敢问。

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先哲们早已进行了无数的探索,树立了无数的权威,制定了无数的规则,难道我们做的,只是根据这些规则作价值判断吗?
不!人类还要进步,真理还未发现。

亚力士多德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终成一代大师。

想不到伽利略又把他问住了,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征服了世界,推翻了权威!路漫漫其修远兮,敢问,才敢求索。

会问
芸芸众生,俯仰之间,于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好问,敢问之人,不可胜数,为何发现真理的,屈指可数?不过是有人会问,有人不会问罢了。

苹果砸到头上,有人会问,怎么苹果不朝天上飞呢?
有人会问,真讨厌,谁家的苹果树?前者彪炳千古,后者碌碌无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有人问,为什么铁血狼烟的《三国志》要以渔樵的谈笑作结?有人问,这首歌是哪个明星唱的?前者学贯古今,后者粗陋无闻。

敢问、好问易,要会问,实在难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

真是一个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缠绕了千年的问。

问天问地,问古问今。

让问成为你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让问的智慧叩响你的额头,叩开一个时代。

(选自高考四川卷满分作文)
人心作书,伟哉,韩愈
梁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先走入我视野的韩愈并不是其诗人的身份,而是他散文大家的不凡气度。

“韩潮苏海”这句精确的概括中,只一个“潮”字,就突现了韩愈文风的特色,那种狂涛迅浪、澎湃汹涌、锐不可当的气势,铺天盖地扑面而来,让人有不敢仰视之感。

我一向喜欢韩文却不爱读韩诗,以为其文美而气盛,诗却句险
而意奇,不甚像诗,倒是有几首“正常”的小诗,写得非常有韵味,清新可爱,比如这一首就丝毫不见奇险之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然而,最终留在我心底的韩愈,却是其人、其事与其风骨。

韩愈一生磊落忠朴,在政治上主张儒学,排斥佛老,为文反对六朝浮夸艳丽之风,提倡复古文,提出文以载道,遵从词必己出,为人处世不平即鸣。

上面这首诗就是韩愈作于五十二岁贬官途中。

当年宪宗崇佛,迎佛骨入宫,以致劳民伤财,韩愈即上《论佛骨表》劝阻,结果触宪宗之怒,一纸令下贬谪潮州。

在唐代,岭南还是南蛮之地,民智未开,毒虫猛兽遍地,贬官岭南等同流放。

直言被贬已是不幸,更不幸贬地是岭南,悲愤的韩愈,凄凄惶惶南下,给赶来的侄孙写下这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有不平的申诉,又流露出对未来的彷徨心情。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堪咀嚼,我们仿佛看见又伤心又悲愤又凄凉的诗人,立马回望长安,但望不见长安,连秦岭也隐在一片云烟中,而前路还十分遥远;离不忍离,去不忍去,但始终还是要走。

这是我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首韩诗,诗情喷薄而出,又感人至深,应了韩愈自己的观点: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纵观韩愈一生,二次被贬,均是犯上直言而招罪,古语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韩愈竟然会重蹈覆辙,一错再错,其“愚笨”和“不智”直为“智者”所笑所讥所耻,试问那些惯于揣摩上意,
溜须拍马的人,会这样呆?那些热衷仕途、贪官恋栈之徒,只恐拍马无门、溜须无路,会白白放过一次大好机会,肯傻乎乎据理直言、甘犯龙颜?史记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晚年还以衰朽之躯,只身到叛军营中劝降。

叛军列兵帐前,刀枪齐举,但韩愈无所畏缩,大义凛然,直斥其非,其英雄气概,过人胆识真不亚于单刀赴会的关云长。

假若个个热衷仕途,贪图虚名者,都有此风骨和气节,又何妨热衷,何惧贪污?不恨其多只恨其少,不怕其烈只怕其淡矣。

微斯人,谁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被贬潮州的韩愈并没有因个人得失而意志消沉,而是切切实实地做了几件好事:杀鳄除害,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后来改迁袁州,还继续赎取奴婢,禁止人口买卖。

在上即直言陈事,兼济天下;在下即务实求是,福泽一方。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韩愈一生可谓言行一致,比起那些志大才疏、高不成低不就之辈来,不怨天,不尤人,不放弃,切切实实做好本分,真正身体力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敬!可佩!可歌!
其实韩愈在潮州只是逗留了短短八个月,但他播下的种子,带来的希望,却是一直默默萌芽,暗暗闪亮。

韩愈又像一座高山,一湾绿水,永远留在潮州,润养着潮州。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古往今来,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王侯将相,有过多少名士英杰,不少人立碑刻石,造庙建寺,希
望可以人过留名或炳照青史,然而,刻在石上的,写在书上的,不少早湮没在岁月的最深处,早已蔓草青青,有几多还真实地活在后人心中?在潮州短短八个月的韩愈,竟然令一片山河尽姓韩:潮州的江改叫韩江,潮州的山改叫韩山。

王侯将相能让江山易姓,但有几个能让山河改姓?以山河为姓,人心作书,伟哉,韩愈!壮哉,韩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有删改)
篇二:韩愈论作文
韩愈论作文
文段一:
【原文】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韩愈《题哀辞后》)
【译文】我写古文(注:这里的“古文”,指的是与“骈文”相对的一种散体文章,注重意思的表达,而不注重语言的骈俪、华美),难道只是采用与现在的文句(指骈句)不同的那些句式吗?思念古人却见不到古人,学习古人的思想理念就要同时懂得他们的语言;懂得他们的语言,根本目的在于掌握古人的思想理念!文段二:
【原文】读书以为学,缵(zuǎn)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
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送陈秀才彤序》)
【译文】读书是为了学习,撰述是为了作文,并不是为了炫耀学识和比试文采。

通过学习,明白道理;借助作文,阐述道理。

如果(一个人)做事恰如其分,说话(也能)说到点子上,(这样的人,)即使不曾见面,我也相信他在作文及学识方面有深的造诣。

文段三:
【原文】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的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

(《答刘正夫书》)
【译文】(如果)有人问(我):“写文章应该学谁?”(我)一定认真地回答他:“应该学习古代的圣人和贤人。

”(如果)(他)问:“古代圣人、贤人写的书都在,但他们的文辞都不同,应该学习什么?”(我)一定认真地回答他:“学习他们的思想,(而)不学他们的文辞。

”(如果)(他)问:“写文章应该简单、容易些,还是应该复杂、高深些?”(我)一定认真地回答他:“(作文)无所谓难易,只要正确就行了。


篇三:韩愈教我作文
韩愈教我作文
九年级李达程砣近日读韩愈先生文集,其论说作文之法,甚为精妙。

因有心得,故记之。

昌黎先生诲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果树的根长得强壮,那么它的果实就会饱满;
灯油充足,那么灯光就会很明亮)”。

所谓“根”、“膏”是指平时的积累。

积累什么?品德、学识与技巧!养浩然之气,此积品德也;读先贤经典,学其思想,此聚学识也;去陈词滥调,化经典为己用,此精技巧也。

气势足的文章或如巨涛际天,汪洋恣肆;或如独品酽茶,厚重深沉。

有情绪才能打动自己,感动读者。

气势从何而来?通过求学先哲、关注社会时政等方式,铸就见贤思齐的高尚情操,培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远大情志,而不囿于自己那一亩三分薄地。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事物失去其原有的平衡就会发出声响)”,立意于此,其鸣因登高而闻者彰。

如此行文,笔端必定高远,必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比如同写“追求”、“感动”、“难忘的事”之类的话题,关注时政的学生和只顾及“个人奖励”的学生所取的材料及文章表现出的气势定大有不同,故文章高下立判。

文章的浩然之气如水,文章内容如浮物。

水足才能浮物,气足方能致文。

阅读经典,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砥砺思想。

学习经典的初级层次是“识记”,在识记中把经典做为写作的储备材料。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量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飞跃。

广读经典后,词句意蕴在平时可能不会展现,一旦触着合适的情景,文思必会泉涌。

反之,如果肚子里没有一些诗词歌赋,锦段华章,写作起来势必辞穷,文章中也就缺乏一种率真厚重的文学之美。

阅读经典的高级层次是“思考”。

通过对经典的理解来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事物,深化自己的思想,避免使
自己走向幼稚或偏激。

比如阅读老聃的《老子》,我们懂得应从不同角度、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懂得何谓孝顺;阅读王元化的《思辨录》,我们懂得如何理性地反思个人与社会;阅读《老人与海》,我们懂得何谓坚强与信念??经过阅读与思考,我们的思维就会渐渐变得有力,就能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此作文,比之无思想者的苍白呻吟,不啻天壤之别!在此引用一篇学生考场作文:
一醉千年
湖南广益中学九年级王一义
我明白,酒毕竟是种物质,无法长存。

但它若能转化为精神,尔后传承,需要怎么做呢?自然是人的作为。

放眼中国古代先贤就可知,酒在他们的生活中可是必需之物。

像那孔老夫子最是个“惟酒无量”的人。

他那不知多少代的孙儿孔融乃汉末建安七子之一。

因为反感曹操颁布的禁酒令,处处与之作对,以致惹来杀身之祸。

操为了巩固政权,才不得已颁下这禁令。

可他自己不也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吗?想来是因为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酒至兴起,醉后吐露出自个儿眼馋天下,以致于酿成后日祸患,才迁怒于酒吧!如此解释,足可大笑也。

陶渊明这位仁兄情浓于酒,把自个儿仅有的二亩半田地全种上秫稻,却气节过硬,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他曾在《拟晚歌辞》中写道:“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但愿饮不得足,却也不愿仰仗权贵,饮之大
者也!
李太白乃唐代“饮中八仙”之一。

但八仙之中,惟李白飘然高蹈、卓尔不群。

在长安宫中,一醉风流,他令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鞋,教美人杨玉环为其磨墨,何等风流!何等桀骜!但在他饮酒的生涯中,偏又与汪伦、纪叟等村夫村妇来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多么感人的诗句,何等动人的友情!这样的诗句,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是一颗颗宝珠,若唐诗中缺了这等妙笔,那只会是一部矫情诗史。

苏东坡虽不善饮酒,但他与生俱来的豪迈之气,多少可以弥补。

他不善豪饮,却善看。

这种人,不饮却早已知酒中三味,趁一点酒兴,立马泼墨作诗,填词作赋,论理谈禅。

其实,喝酒只是一种方式,像品茗,像赏花,像斗草,只要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像苏东坡那样在看酒中品味生活的高远,又有何不可?
我自是不沾酒的。

但每每阅读诗文,却又被酒所散发的魔力所束缚,以至于在那字里行间醉生梦死。

通过这篇习作,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有着比较扎实的文学功底。

这首先表现在她对古典诗词的识记上: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层次分明而不显堆砌。

其次,她能把“酒”抽象化,引申成一种生活状态,并从中总结出古人们或遗世独立、或情深意重、或豪迈洒脱的生活情怀。

最后写出自己被这种渺远而诗意的生活深深
打动。

看似“酒醉”,其实是被这种心境所醉。

这篇文章从“识记经典”到“阐发经典”,表现了自己对“酒”和“文化”的独特观点,写出了真情实感。

虽然这篇文章有些许不足,比如结尾略显仓促,个人感悟抒写稍欠火候,但瑕不掩瑜,作为考场作文,还是一篇上佳之作。

在写作中,我们应注重去除陈词滥调,适当使用新词。

不少学生在初中还停留在小学的写作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词的幼稚。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每一课后面都精选出该课的生字词,这些词语都能在小学学过的初级词语中找到同义词。

但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一旦用新词表达出来,整个语言就显得更为出色。

它们的意境或雄壮、或委婉、或飘逸??比如“竦峙”、“罹难”、“翩飞”这类新词,它们的韵味是远非“直立”、“出祸事”、“到处飞”可以比拟的。

至于化用经典,例子更多。

描春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写冷月:“淮南皓月冷千山”;抒胸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展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作中可将此类语句稍加转述,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意境自然而有。

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识记经典”的基础之上。

再引一篇学生考场作文:
江南,在我心中久藏
湖南广益中学九年级林静柳
梦中偶遇见你,我就被你吸引,你迷人的微笑和甜软的歌声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青石板铺就的小桥上,人流如织,桥下清清的流水潺潺轻响。

远方的小船带着摇橹声来到了我的面前,载着我和江南特有的吴侬软语,在曲折的河水上恣意放歌。

河边洗衣的少妇们在轻松地闲聊,偶尔轻呵那调皮的小鬼头……就这样,我义无反顾的爱上了江南。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你,江南,一个被烟雨浸润的地方。

曾无数次听说过江南烟雨,于是在梦中和你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常在山水画中见到你,一派朦朦胧胧的风景,氤氲着缠绵。

清得入味的河流,在我心中悄无声息地留下足迹;
没有太大起伏的小山,抒写着秀颀的绝句;牛背上横吹短笛的牧童,诠释了江南遗世的静谧。

呵,好一派江南烟雨!
后来了解到了江南的街景,在无数张白墙黛瓦的图片中见到了你:独具特色的马头墙,墙上镂空的花窗,半卷半舒的芭蕉和桥边慵懒的垂柳,门上生锈的绿色铜环,一派安息、舒适的小镇景色,又让我沉醉其中。

江南苏州的园林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些奇思妙想的凉亭,水榭,回廊等,真是美轮美奂。

层层叠叠的假山,帘外雨打的芭蕉,池中洗浴的群鸭,又是何等惬意。

嗯,此时再想想,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撑着油纸伞,轻柔地摇曳在园林的石桥上,是那位雨巷中的伊人么?不用说,我已经沉醉了……
听着林俊杰的那首《江南》,江南朦胧的风景又一次出现,女子轻柔的笑声,摇橹声,风声,雨打芭蕉声,叩门声,牧童的短笛
声,脚步轻拍青石板声。

啊,我已沉醉了……一切一切缠绵在一起。

垂柳,青色的墙,绿得发亮的芭蕉,少妇脸上甜甜的酒窝,河底的石头,小鱼,延绵的小山,一切一切都化在了我的江南烟水梦中。

江南,在我心中久藏。

这篇作品,就其语言用词来说,自有高妙之处。

开头一句“青石板铺就的小桥”,就抓住了江南特有的风物,把读者带入情境。

“载着我和江南特有的吴侬软语”,用一般学生很少会用的词“吴侬软语”,显得别有风味。

在“没有太大起伏的小山,抒写着秀颀的绝句”、“半卷半舒的芭蕉和桥边慵懒的垂柳”等句子中,新词营造了舒缓惬意的意境。

“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撑着油纸伞,轻柔地摇曳在园林的石桥上,是那位雨巷中的伊人么?”一句,则巧妙化用了《雨巷》的诗句,余韵绕纸。

这篇习作用词生动,语句隽永,使其成为考场作文的一道亮色。

当然,硬伤也是比较明显的:缺乏对“江南”更深入的体悟,文学意蕴显得不足,可以引用些名人诗句、传说故事等等。

以上,笔者讲述了“识记”、“积累”的大用处。

那么是不是我们只要死背经典就够了呢?
绝不!
昌黎先生诲曰:“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能力的人没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是因为他能独树一帜,不因循守旧罢了)”。

我们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得想到不能一味照搬经典,
而要独立思考。

“学习”的高级层次是“创新”。

特别是在写作的选材、切入点方面,“创新”更是作文成功的利器。

比如写这次抗震救灾的话题,可能有不少人会写师生情、军民情等。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人事迹更深地想到社会良知的复苏。

这种“对国民良知的感动”、“对社会进步的欣喜”的视角会显得更加新颖。

须知,千人一面的文章最没有吸引力。

如何在平凡中独辟蹊径,也是一种大智慧啊!这和前文所述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为文之道,贵乎积累,贵乎创新。

昌黎先生其为人正,其作文醇,我们当致学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