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暗示疗法:如:望梅止渴
饮食护理
❖ 饮食的性味与功效:食物同药物一样,具 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 苦、咸之味,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 患者的体质、疾病的性质不同,选择不 同性味的食物进行配膳,做到寒热相宜、 五味调和。
❖ 清补类食物:一般均具有寒凉性质。如:鸭、 鹅、鸡蛋、豆腐、甘蔗、绿豆等。常用语而 行病症的调护,具有清补功效。
二、环境适宜避外邪
❖ 外感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及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 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四时气候变化 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 防寒。如为病人安排病房时,寒症、阳虚者, 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 而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 安置在背阴凉爽病室,使患者感到舒适。
病情观察的方法
❖ (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 如:望诊:病人目光无神、语无伦次、反应
迟钝、动作失灵等既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若危重久病、失神多日,突见病情似有转机, 精神好转,目似有光,言语不休,语音清亮, 既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此乃假神。
❖ 若见病人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 淤血或惊风。面呈赤色,多为热证、实 证;若病人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 萎靡者,多为阴证、虚证;卧时喜加衣 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症;牙 龈红肿灼痛,说明胃肠实热;舌色鲜红, 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边红属肝胆热 盛等。
(二)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病情
❖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运用 辨证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判断与确 定疾病的性质与部位,为辨证施护 提供依据。临床常用病因辨证、八 钢 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 焦辨证等。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 一、顺应四时调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明阴阳四时 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以善于 养生之人,春夏两季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 季注意保养阴气以 顺应季节变化。如春天应 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期、秋天早睡早起、 冬天早睡晚起等。
❖ 心理护理: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 不可愈。
(二)《神农本草经》与 用药护理
❖ 该书根据药物性能与功效不同,把药物 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 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天,无毒有毒, 斟酌其宜”、下品“为佐使,主治疗以 应也,多毒,不可久服”。
《神农本草经》用药原则
❖ 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
情志护理的方法
❖ 1.说理开导法:《灵枢.师传》指出:“人之 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知以其败,语之以 其善,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 为说理开导的起源。
❖ 2.释疑解惑法: ❖ 3.移情易性法:又称转移法,《理淪骈文》:
“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 于服药者亦。”
❖4.以情胜情法:指以一种情志拟制 另一种情志,以消除或淡化不良情 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
中医护理 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 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 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 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 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
❖中医护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分为基础护理和内、外、妇产、 儿、骨伤、针灸、肛肠、皮肤 等各科的专科护理,其中包括 大量预防、保健、养生、康复 等方面的知识。
❖ 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 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创 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宜。
❖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 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 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 饱满而在夜。
(三)《伤寒杂病论》开创了 辨证施护先河
❖ 如《伤寒论》桂芝汤在煎煮时应“以水 七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渣,适寒温, 服一升”。而服药后又应“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还应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 佳”。并认为出汗“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等。
❖辨证: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收集
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 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症 候定性。
❖施护:在辨证的基础上,从疾
病的症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 原则和方法,又从辨证所确立的 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 和方法。
❖辨施治与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 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 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 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 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此外,阴虚热证病人病室温度宜稍 低,阳证、寒症患者病室温度应稍 高;热证、阳亢者病室光线应偏暗; 痉证、癫狂症者应用暗窗帘遮挡, 因强光可诱发惊厥等。
第三节 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情绪变化, 最早被归纳为五志,以后人们又把五志衍化 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 现,并不成为致病因素,但长期过度的精神 刺激,则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 腑经络功能失常而发生疾病等。
八、清代的医学与临证护理
❖叶天士十分重视饮食护理,强调食
养理论,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 为补”,主张用质重味厚的血肉有 情之品来填补体内精血······。
第二节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一、一视同仁、廉洁正直、忠于事 业
❖二、谨慎认真、作风正派、不畏艰 苦
❖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尊重通 道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疗 腹水患者的饮食要求时说:“勿食 盐,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鱼 佳也”。治疗创伤大出血护理时指 出“凡金创出血,其人若渴当忍之, 常用干食并肥脂之物以止渴,慎勿 咸食,若多饮粥悲,则血溢出杀人, 不可救也。”
五、隋唐五代时期
❖ (一)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三、战国-东汉时期
❖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 学的基础:该书论述了中医护理学 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理、 心理养生护理、服药护理要点以及 针灸按摩、四时季节的护理技术等。
《黄帝内经》饮食护理
❖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 为宜,五菜为冲,气味合而服之,以补 益精气。
❖ 五脏病变饮食的禁忌:肝病禁辛,心病 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第一节 基本特点
❖
❖ 一、整体护理:源于中医人体观的整体观念,
主要包括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整体关系。 ❖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 (二)人和自然的关系 ❖ (三)整体护理:三因制宜与重视生活质量 护理
❖ 二、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
特点,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 容,即“辨证”和“施护”。
(一)正治与正护法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本质相 一致情况下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如热邪所致热病, 病的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在治疗和 护理上,取寒性药物治疗及取寒凉 护理法,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 热之”的治疗与护理法则。
(二)反治与反护法
❖1.热因热用:指用热药、热护法,治
疗护理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但其实质 热证是假象,又称假热。如内脏虚寒, 阴邪太盛时,会出现阳气上浮,反见面 红的假热症状的戴阳症。此法适用于真 寒假热的病症。
❖扶正:是利用辅助正气的各种治疗
和护理手段,如药物、气功、药膳、 营养、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体质, 提高疾病的抗病防病能力,以达到 战胜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主要适 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
❖扶正法适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 邪者;祛邪法适用于单纯有邪 而正虚不显著者。先扶正后祛 邪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若先 祛邪,反而会进一步损伤正气。
第二节 护理与治则
❖治则:就是通过辨证提出的治疗
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经过长期临 床实践,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 总结出来的治疗法则,直接指导 着临床的具体立法和处方,也直 接指导着护理法则的制定。
中医护理总原则
❖一、扶正祛邪:《内经》“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治疗和护理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过程 向痊愈方向转化。
(三)王焘与《外台秘要》
❖该书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护理方 面较为突出的是对伤寒、肺结核、 疟疾、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的论述。 如对肺结核的病情观察,指出病人 下午均有可能出现潮热、盗汗、面 部潮红,以及日渐消瘦,若有赤黑 色大便或腹水者,则是病情发展的 象征。
六、宋金元时期
❖ (一)重视营养学,发展食疗养生护理
❖二、护病求本:指护理与治疗,
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 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和治疗,这 是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的根本原 则。
❖如头痛:可由外感、七情、血虚、 气虚、痰湿、肝阳上亢、淤血、外 伤等多种因素引起,要做好护理与 治疗就必须找出原因所在,然后分 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 痰、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的方法进 行护理与治疗。
(四)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 吸取前人精华,模仿虎、鹿、熊、猿、 鸟等禽兽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 说明五禽戏是体育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 一种增强体质,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 保健体操,是一些慢性病、体质虚弱者 在治疗与护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五禽 戏”创立了我国医疗、护理、体育三位 一体的世界最早健康保健方法和外科护 理。
该书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对 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指出 “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 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 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等。
(二)孙思邈与《千金方》
❖该书“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 两篇,专论医德,强调医家对病者 要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治病 要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并阐述了 临床各科的护理及食疗、养生等内 容。如喂养婴儿方面指出:若不嗜 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 疾病。
❖ (二)重视调理脾胃的护理:如著名医家李 东恒认为“内伤脾胃,百病乃生”,“饮食 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 热”等
❖ (三)建立了滋阴降火护理法则:如幼年时 不易过于饱暖, 青年当晚婚以待阴气长成, 婚后应节制房事,不能快情纵欲等·····
七、明代医学与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一)温病护理特点的出现 ❖(二)养生保健护理的发展 ❖(三)医学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一般护理
❖ 第一节: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对病情观察有其独到 之处,有一套完整的中医护理方法。因此,必须掌 握观察的要点、掌握证候传变规律,如:因肝藏血, 脾主运化,感学有赖与脾的滋生,脾的运化又赖与 干的疏泄,若肝气郁结,不能疏泄,科影响脾之运 化,在病情观察时可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 腹泻等症状。再如:胃火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 目赤等。
❖ 1.用火御寒,减少因风寒而引起的外感 疾病
❖ 2.火的利用,使人类由生食进入熟食, 减少了疾病,又可防止胃肠疾病。
❖ 3.火能祛寒除湿,改变居住环境,防止 风湿
二、夏-春秋时期
❖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医学逐渐 摆脱了宗教对医学的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 的道路,出现了专职医生。在卫生保健方面, 已指出:“鸡初鸣,咸盥漱”,饮食“春多 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常以两 手试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顺 发摩项良久,摩手以浴面目,久久令人明目, 邪气不干”等。
❖中医临床历来高度重视护理工作,
认为疾病的治疗主要靠“三分治,
七分养”。在古代,没有专职的护 理人员,护理工作同时由医生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药事业 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学已经形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 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最早的卫生 保健,与火的利用密切相关。
饮食护理
❖ 饮食的性味与功效:食物同药物一样,具 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 苦、咸之味,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 患者的体质、疾病的性质不同,选择不 同性味的食物进行配膳,做到寒热相宜、 五味调和。
❖ 清补类食物:一般均具有寒凉性质。如:鸭、 鹅、鸡蛋、豆腐、甘蔗、绿豆等。常用语而 行病症的调护,具有清补功效。
二、环境适宜避外邪
❖ 外感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及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 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四时气候变化 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 防寒。如为病人安排病房时,寒症、阳虚者, 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 而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 安置在背阴凉爽病室,使患者感到舒适。
病情观察的方法
❖ (一)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 如:望诊:病人目光无神、语无伦次、反应
迟钝、动作失灵等既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若危重久病、失神多日,突见病情似有转机, 精神好转,目似有光,言语不休,语音清亮, 既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此乃假神。
❖ 若见病人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 淤血或惊风。面呈赤色,多为热证、实 证;若病人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 萎靡者,多为阴证、虚证;卧时喜加衣 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症;牙 龈红肿灼痛,说明胃肠实热;舌色鲜红, 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边红属肝胆热 盛等。
(二)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病情
❖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运用 辨证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判断与确 定疾病的性质与部位,为辨证施护 提供依据。临床常用病因辨证、八 钢 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 焦辨证等。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 一、顺应四时调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明阴阳四时 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以善于 养生之人,春夏两季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 季注意保养阴气以 顺应季节变化。如春天应 早睡早起、夏天晚睡早期、秋天早睡早起、 冬天早睡晚起等。
❖ 心理护理: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 不可愈。
(二)《神农本草经》与 用药护理
❖ 该书根据药物性能与功效不同,把药物 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 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天,无毒有毒, 斟酌其宜”、下品“为佐使,主治疗以 应也,多毒,不可久服”。
《神农本草经》用药原则
❖ 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
情志护理的方法
❖ 1.说理开导法:《灵枢.师传》指出:“人之 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知以其败,语之以 其善,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 为说理开导的起源。
❖ 2.释疑解惑法: ❖ 3.移情易性法:又称转移法,《理淪骈文》:
“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 于服药者亦。”
❖4.以情胜情法:指以一种情志拟制 另一种情志,以消除或淡化不良情 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
中医护理 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 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 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 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 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
❖中医护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分为基础护理和内、外、妇产、 儿、骨伤、针灸、肛肠、皮肤 等各科的专科护理,其中包括 大量预防、保健、养生、康复 等方面的知识。
❖ 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 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创 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宜。
❖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 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 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 饱满而在夜。
(三)《伤寒杂病论》开创了 辨证施护先河
❖ 如《伤寒论》桂芝汤在煎煮时应“以水 七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渣,适寒温, 服一升”。而服药后又应“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还应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 佳”。并认为出汗“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等。
❖辨证: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收集
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 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症 候定性。
❖施护:在辨证的基础上,从疾
病的症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 原则和方法,又从辨证所确立的 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 和方法。
❖辨施治与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 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 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 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 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此外,阴虚热证病人病室温度宜稍 低,阳证、寒症患者病室温度应稍 高;热证、阳亢者病室光线应偏暗; 痉证、癫狂症者应用暗窗帘遮挡, 因强光可诱发惊厥等。
第三节 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情绪变化, 最早被归纳为五志,以后人们又把五志衍化 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 现,并不成为致病因素,但长期过度的精神 刺激,则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 腑经络功能失常而发生疾病等。
八、清代的医学与临证护理
❖叶天士十分重视饮食护理,强调食
养理论,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 为补”,主张用质重味厚的血肉有 情之品来填补体内精血······。
第二节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一、一视同仁、廉洁正直、忠于事 业
❖二、谨慎认真、作风正派、不畏艰 苦
❖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尊重通 道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疗 腹水患者的饮食要求时说:“勿食 盐,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鱼 佳也”。治疗创伤大出血护理时指 出“凡金创出血,其人若渴当忍之, 常用干食并肥脂之物以止渴,慎勿 咸食,若多饮粥悲,则血溢出杀人, 不可救也。”
五、隋唐五代时期
❖ (一)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三、战国-东汉时期
❖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 学的基础:该书论述了中医护理学 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理、 心理养生护理、服药护理要点以及 针灸按摩、四时季节的护理技术等。
《黄帝内经》饮食护理
❖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 为宜,五菜为冲,气味合而服之,以补 益精气。
❖ 五脏病变饮食的禁忌:肝病禁辛,心病 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第一节 基本特点
❖
❖ 一、整体护理:源于中医人体观的整体观念,
主要包括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整体关系。 ❖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 (二)人和自然的关系 ❖ (三)整体护理:三因制宜与重视生活质量 护理
❖ 二、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
特点,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 容,即“辨证”和“施护”。
(一)正治与正护法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本质相 一致情况下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如热邪所致热病, 病的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在治疗和 护理上,取寒性药物治疗及取寒凉 护理法,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 热之”的治疗与护理法则。
(二)反治与反护法
❖1.热因热用:指用热药、热护法,治
疗护理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但其实质 热证是假象,又称假热。如内脏虚寒, 阴邪太盛时,会出现阳气上浮,反见面 红的假热症状的戴阳症。此法适用于真 寒假热的病症。
❖扶正:是利用辅助正气的各种治疗
和护理手段,如药物、气功、药膳、 营养、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体质, 提高疾病的抗病防病能力,以达到 战胜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主要适 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
❖扶正法适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 邪者;祛邪法适用于单纯有邪 而正虚不显著者。先扶正后祛 邪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若先 祛邪,反而会进一步损伤正气。
第二节 护理与治则
❖治则:就是通过辨证提出的治疗
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经过长期临 床实践,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 总结出来的治疗法则,直接指导 着临床的具体立法和处方,也直 接指导着护理法则的制定。
中医护理总原则
❖一、扶正祛邪:《内经》“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治疗和护理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过程 向痊愈方向转化。
(三)王焘与《外台秘要》
❖该书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护理方 面较为突出的是对伤寒、肺结核、 疟疾、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的论述。 如对肺结核的病情观察,指出病人 下午均有可能出现潮热、盗汗、面 部潮红,以及日渐消瘦,若有赤黑 色大便或腹水者,则是病情发展的 象征。
六、宋金元时期
❖ (一)重视营养学,发展食疗养生护理
❖二、护病求本:指护理与治疗,
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 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和治疗,这 是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的根本原 则。
❖如头痛:可由外感、七情、血虚、 气虚、痰湿、肝阳上亢、淤血、外 伤等多种因素引起,要做好护理与 治疗就必须找出原因所在,然后分 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 痰、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的方法进 行护理与治疗。
(四)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 吸取前人精华,模仿虎、鹿、熊、猿、 鸟等禽兽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 说明五禽戏是体育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 一种增强体质,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 保健体操,是一些慢性病、体质虚弱者 在治疗与护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五禽 戏”创立了我国医疗、护理、体育三位 一体的世界最早健康保健方法和外科护 理。
该书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对 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指出 “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 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 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等。
(二)孙思邈与《千金方》
❖该书“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 两篇,专论医德,强调医家对病者 要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治病 要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并阐述了 临床各科的护理及食疗、养生等内 容。如喂养婴儿方面指出:若不嗜 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 疾病。
❖ (二)重视调理脾胃的护理:如著名医家李 东恒认为“内伤脾胃,百病乃生”,“饮食 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 热”等
❖ (三)建立了滋阴降火护理法则:如幼年时 不易过于饱暖, 青年当晚婚以待阴气长成, 婚后应节制房事,不能快情纵欲等·····
七、明代医学与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一)温病护理特点的出现 ❖(二)养生保健护理的发展 ❖(三)医学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一般护理
❖ 第一节: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对病情观察有其独到 之处,有一套完整的中医护理方法。因此,必须掌 握观察的要点、掌握证候传变规律,如:因肝藏血, 脾主运化,感学有赖与脾的滋生,脾的运化又赖与 干的疏泄,若肝气郁结,不能疏泄,科影响脾之运 化,在病情观察时可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 腹泻等症状。再如:胃火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 目赤等。
❖ 1.用火御寒,减少因风寒而引起的外感 疾病
❖ 2.火的利用,使人类由生食进入熟食, 减少了疾病,又可防止胃肠疾病。
❖ 3.火能祛寒除湿,改变居住环境,防止 风湿
二、夏-春秋时期
❖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医学逐渐 摆脱了宗教对医学的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 的道路,出现了专职医生。在卫生保健方面, 已指出:“鸡初鸣,咸盥漱”,饮食“春多 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常以两 手试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顺 发摩项良久,摩手以浴面目,久久令人明目, 邪气不干”等。
❖中医临床历来高度重视护理工作,
认为疾病的治疗主要靠“三分治,
七分养”。在古代,没有专职的护 理人员,护理工作同时由医生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药事业 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学已经形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 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最早的卫生 保健,与火的利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