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慕课,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学慕课,文档
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农作学(Scienc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课程代码:13103020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34/2(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0学时)需预修课程: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
适用专业:适用种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
课程简介
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其性质属于自然学科。
农作学是研究地区或生产单位(农户)的农作制度,包括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以及于之相适应的农田培肥与土壤保护、土壤耕作的技术与理论。
旨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保证作物全面持续增产、稳产;采取合理农作经营策略,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保护资源、培养地力,实行用地与养地结合。
农作学已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课程。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熟悉并掌握农作学各章节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作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种植制度及农田养护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我国作物布局及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种植模式。
2.能力目标:通过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中有关农作制度的问题。
3.达成目标:掌握农作制度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
1.课程介绍(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要求);
2.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田防护制度的概念;
3.农作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了解农作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农作学的主要内容及任务;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了解农作学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农作制度。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的基本概念,本课程研究对象的涵义。
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讲课2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教学内容:
1.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概念,基本学说及调控;
2.作物生产潜力:作物各层次生产潜力概念,作物生产潜力估算方法;
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管理:三大车间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生活因素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学说的涵义;
2.掌握作物各层次生产潜力的概念及意义;了解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
3.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各种替代农业的涵义;
4.了解新疆作物生产力及高产纪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生活因素理论和作物生产潜力的涵义及在生产实际中的意义。
难点: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
第三章作物布局(讲课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教学内容:
1.作物布局:基本概念、涵义及作物布局的原则;
2.作物生态适应性:光、温度、水分、养分及地势地貌等方面;
3.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层次,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规律;
4.作物布局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作物布局的概念、涵义及原则,掌握作物各种生活因子的生态适应性,理解农业结构的各个层次及调整步骤。
本章重点、难
点:作物生态适应性。
第四章种植模式(
教学内容:
1.种植模式的基本概念:种植模式的类型及土地利用;
2.复种:概念及意义,复种的条件,复种的技术;
3.间混套作:基本概念,种植模式的特点,土地当量比,种植指数,增产分析,间套作生产技术;
4.各地种植模式现状讨论。
教学要求:
1.掌握种植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复种的条件和土地利用的计算方法:
3.掌握复种和间套作的增产原因;
4.掌握复种和间套作的主要生产技术;
5.了解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种植模式。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本章节的主要基本概念,复种的条件,间套土地利用计算方法和生产技术。
难点:间套作增产原因分析。
第五章种植体制(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
第六章土壤耕作制度(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1、土壤耕作:基本概念,土壤耕作的任务及技术原则,各种土
壤耕作措施,土壤耕作法;
2、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保护性耕作发展,保护性耕作模式。
教学要求:
1.掌握土壤耕作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壤耕作的任务和原则;
2.掌握各种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
3.了解土壤耕作法及耕作制;
4.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涵义和模式。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和应用。
难点:土壤耕作制的拟定。
第七章护地制度(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
1.水蚀:基本概念,水蚀的危害及影响因素,防治水蚀的技术措施;
2.风蚀:基本概念,风蚀的危害及影响因素,防治风蚀的技术措施。
教学要求:
1.掌握护地制度相关的基本概念;
2.了解水蚀和风蚀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3.掌握防治水蚀和风蚀的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防治水蚀和风蚀的技术措施。
难点:风蚀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农作制度(讲课4学时)
教学内容:
1.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演进规律: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及规律;
2.国内外农作制度发展与趋势展望: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国外农作制度的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演进规律;
2.了解国内外农作制度的发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农作制度历史演进及规律。
难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成绩将由平时成绩(作业及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农作学》第二版,李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标准书号:
ISBN 978-7-109-15295-3。
参考书目:
1.《农作学》,王立祥、李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标
准书号:
978703012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