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相关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
B.用氮气做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D.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保存
2.某种植蔬菜的专业户,不慎用污水浇灌了蔬菜,蔬菜上市销售时检测出蔬菜中铅、铜、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里提到的铅、铜、铬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3.化学实验中,人的五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五官的使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A.
鼻子闻
B.
嘴巴吹
C.
耳朵听
D.
眼睛看
4.下列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A.浓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涂抹稀硫酸
B.室内着火被困,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C.运输硫酸的汽车不慎翻入河中,并产生泄漏,可用生石灰处理河水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
5.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
A.冰水、干冰、氮气 B.加碘食盐、酒精、天然气
C.石油、煤、水银D.洁净的空气、氯化钠、液态氧
6.2016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气与氧气
B.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水体污染
C.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身体健康
D.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氢气与氧气
7.2015年很多明星因为吸毒而锒铛入狱,饱受公众指责.冰毒(C10H15N)是一种常见的毒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冰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9g
B.冰毒有26个原子构成
C.冰毒分子有三种元素组成
D.冰毒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8.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C.生成O2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二、理解与应用
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①石墨、②金刚石③干冰④氧化钙⑤氢气中,选择与下列叙述相对应的物质,用相应序号填空.
(1)最轻的气体是
(2)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3)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5)某同学取少量厨房清洁剂,滴入石蕊溶液后呈蓝色,说明此厨房清洁剂显性(6)早在西汉时期,人们主要采用“湿法冶金”,如将铁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
10.自行车是一种绿色出行工具.
(1)如图所示的自行车车体所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2)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容易爆胎,爆胎原因的微观解释是
(3)碳素钢是常用的车架材料,容易生锈,其生锈的条件是
(4)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其中含碳量高于99%的称为石墨纤维.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性.碳纤维车架材料用碳纤维、树脂、玻璃纤维、铝合金复合而成,是目前质量最轻的车架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纤维具有可燃性 B.碳纤维车架耐腐蚀
C.碳纤维车架材料遇酸不反应 D.碳纤维的密度小.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相关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
B.用氮气做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D.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保存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氧气供给呼吸是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用氮气做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保存,是利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解答】解:A、氧气供给呼吸是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氮气做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错误;
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保存,是利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某种植蔬菜的专业户,不慎用污水浇灌了蔬菜,蔬菜上市销售时检测出蔬菜中铅、铜、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里提到的铅、铜、铬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蔬菜中铅、铜、铬等重金属的存在形式判断.
【解答】解:在蔬菜中,铅、铜、铬等重金属是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这里提到的铅、铜、铬是指元素.
故选B.
【点评】了解元素的存在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元素有化合态和游离态(单质形式)两种存在方式.3.化学实验中,人的五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五官的使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A.
鼻子闻
B.
嘴巴吹
C.
耳朵听
D.
眼睛看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闻气味时鼻孔与试剂瓶口大约一尺左右,用手轻轻扇动气体,切不可直接把鼻孔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
B、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的、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
C、检验氢气的纯度操作,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动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听声音,如轻微的“噗”地一声,说明氢气纯净,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D、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一般用量筒,量筒必须平放,读数时视线看有刻度的一侧并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解答】解:A、直接把鼻孔凑到试剂瓶口闻气味的操作是不正确的,因此答案A不正确;
B、答案中该同学直接吹灭酒精灯是错误的,应该用灯帽盖灭,因此答案B不正确;
C、氢气纯度的检验中主要是听声音因此C答案正确;
D、答案中眼在仰视刻度,因此,D答案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在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药品的加热、过滤等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要了然于胸.另外深入探究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问题的实质,密切注意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融汇贯通.
4.下列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A.浓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涂抹稀硫酸
B.室内着火被困,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C.运输硫酸的汽车不慎翻入河中,并产生泄漏,可用生石灰处理河水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浓碱液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室内着火被困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煤气中毒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不能涂抹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室内着火被困,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运输硫酸的汽车不慎翻入河中,并产生泄漏,可用生石灰处理河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
A.冰水、干冰、氮气 B.加碘食盐、酒精、天然气
C.石油、煤、水银D.洁净的空气、氯化钠、液态氧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因此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酒精属于纯净物,加碘食盐、天然气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石油、煤属于混合物,水银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D、洁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氯化钠属于化合物、液态氧属于单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判别,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2016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气与氧气
B.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水体污染
C.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身体健康
D.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氢气与氧气
【考点】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的宏观组成分析判断;
B.根据农药、化肥对水体的污染分析判断;
C.根据长期饮用蒸馏水,无法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矿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水通电分解实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含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B.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C.蒸馏水中不含矿物质,对人体健康不利,不宜长期饮用蒸馏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与水相关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结论、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水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7.2015年很多明星因为吸毒而锒铛入狱,饱受公众指责.冰毒(C10H15N)是一种常见的毒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冰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9g
B.冰毒有26个原子构成
C.冰毒分子有三种元素组成
D.冰毒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解答】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故错误;
B.冰毒是由冰毒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D.冰毒中C、H、N元素的质量比=(12×10):(1×15):14=120:15:14,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的相对分子的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等知识,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8.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C.生成O2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生成的氧气质量逐渐增加,然后不变;二氧化锰是生成物,质量逐渐增加;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A、高猛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小,等到完全分解后保持不变,故正确;
B、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错误;
C、生成的氧气质量应该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错误;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高猛酸钾加热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难度不大,需要结合图象认真分析.
二、理解与应用
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①石墨、②金刚石③干冰④氧化钙⑤氢气中,选择与下列叙述相对应的物质,用相应序号填空.
(1)最轻的气体是⑤
(2)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④
(3)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①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③
(5)某同学取少量厨房清洁剂,滴入石蕊溶液后呈蓝色,说明此厨房清洁剂显碱性
(6)早在西汉时期,人们主要采用“湿法冶金”,如将铁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反应类型为置换.
【考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氢气的物理性质.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可以从物质的性质着手分析物质的用途,最轻的气体是氢气;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于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来作电极;干冰升华吸热,所以可用于人工降雨;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呈蓝色;根据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解答】解:
(1)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2)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常用作食品干燥剂;
(3)由于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来作电极;
(4)由于干冰在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冷凝成小水滴,可用人工降雨;(5)某同学取少量厨房清洁剂,滴入石蕊溶液后呈蓝色,说明此厨房清洁剂显碱性;
(6)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满足置换反应的条件,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⑤;(2)④;(3)①;(4)③;(5)碱;(6)Fe+CuSO4═FeSO4+Cu,置换.【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使用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0.自行车是一种绿色出行工具.
(1)如图所示的自行车车体所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BD
(2)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容易爆胎,爆胎原因的微观解释是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距离加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胎内压强增大
(3)碳素钢是常用的车架材料,容易生锈,其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4)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其中含碳量高于99%的称为石墨纤维.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性.碳纤维车架材料用碳纤维、树脂、玻璃纤维、铝合金复合而成,是目前质量最轻的车架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碳纤维具有可燃性 B.碳纤维车架耐腐蚀
C.碳纤维车架材料遇酸不反应 D.碳纤维的密度小.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类;
(2)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解答;
(4)根据题目信息解答.
【解答】解:(1)塑料和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故选BD;
(2)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原因是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从而造成气体体积增大;
(3)碳素钢是常用的车架材料,容易生锈,其生锈的条件是与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4)碳纤维的含碳量在95%以上具有可燃性,故A正确;
碳纤维耐腐蚀性强,故B正确;
碳纤维车架材料用碳纤维、树脂、玻璃纤维、铝合金复合而成,能与酸反应,故C错误;
碳纤维的质量比金属铝轻,故D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
(1)BD;
(2)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距离加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胎内压强增大;
(3)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4)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