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审美趣味在诗歌翻译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的审美趣味在诗歌翻译中的意义
刘爱兰
【摘要】不同文化中个人的审美情绪也必然受到其反映时代、民族、文化教养、
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情绪的影响。

翻译最终还是为译文的读者服务的,只有考虑到并尊重这些文化上审美趣味的差异,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诗歌翻译的审美效果。

诗歌翻译的理想模式就是:译文读者在阅读诗歌译文的时候能够体验到与原文读者阅读原诗歌时相似的审美感受。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7
【总页数】3页(P179-181)
【关键词】审美趣味;审美期待;文化;诗歌
【作者】刘爱兰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广州 5113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在原作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斡旋的过程。

一方面,译者首先也是读者的身份进入原作,要深刻了解原作的意图,忠实地把它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读者的能否接受的因素,对语言、文化的诸方面进行调整。

[1]
译者必须考虑目的读者的审美期待,只有这样才能采用更为恰当翻译策略和方法,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消除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审美差异,同时也会利用读
者的审美情绪来处理翻译中语言问题。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2]审美趣味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
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的生成。

而译者这种审美情绪,必然受到其反映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情绪的影响。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文化活动。

译者作为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王佐良也指出:其实一部作品要靠读者来最后完成,作者总有读者对象,而作品的效果又完全看读者的反应;实际上,有时候读者纠缠不清的问题,读者认为无关紧要;而他们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译者倒忽略了。

[3]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对原作读者和译文读者审美趣味差
异的理解具有指导意义。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兼翻译家博尔赫斯指出:书是一套死板文字的组合,一直要等到真确的人来阅读,书中的文字,或者是文字背后的诗意,因为文字的本身也不过是符号而已——才会获得新生,而文字在此刻获得再生。

[4]读者阅读诗歌的过程也是读者的审美过程,每一位读者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感
受都会影响到读者对诗歌审美体验的过程。

诗人艾略特说:“欣赏诗的读者……不止‘一’个而是有‘无数’个。

”[5]其含义是读者的审美情绪是个性化的,是受到其个人知识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个人审美情绪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读者所在的整个社会的文化审美的影响,如读者所处时代的审美价值,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

我们以英文读者和中国读者和对《静夜思》8种英文译文的评价来探讨中西读者个人审美趣味和读者所在的文化审美趣味对读者在诗歌审美过程中的影响。

金隄先生的调查对象对英美国家的读者,[6]而笔者调
查的对象是其教授的大学生。

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只附有原诗和其中的第一首、第六首和第七首译文。

(一)Night Thoughts (Herbert A.Giles 译)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 frost to my wo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d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 of home arise。

(六)Night Thoughts (Amy Lowell 译)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七)Quiet Night Thoughts (Arthur Cooper 译)
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ing my hea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m home。

金隄先生调查的对象是25位外国英美国家的读者,读者的身份中有教授、诗人、作家,义工、医生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

每位读者都阅读8种《静夜思》的译文,每一篇译文都刻意省略了译者的名字,读者对译者的身份是无从知晓,从而避免了读者对译者的偏见。

读者对每一首诗歌译文的评价被分为 4个等级。

毫无诗意为
0分,略感诗意为 1分,颇感诗意为2分,十分感动为3分。

笔者对广州大学松
田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2班的25名大二学生,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由上我们可以说诗歌的译文一般是很难达到读者理想的审美体验。

因此没有一首诗
歌的译文有一半以上的读者认为“非常感动”,同时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读者对译文诗歌的诗意程度还是英文读者对译文的诗意满意程度都清楚地说明了一点: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上表中最明显是对第八首的译文的评价,有9为读者认为毫无诗意,也有5位读者认为非常有诗意,可见即使不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中读者审美趣味的差异,读者的审美趣味也非常个性化和情感化。

上表中读者对译文的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译文(一)—译文(二)—译文(三)—译文(五)—译文(八)—译文(六)—译文(四)—译
文(七)。

从八种译文的得分排列可以看出,中国读者和英文读者对译文的审美体验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译文(一)在中国读者的评分是最低的,而在英美读者的评分中是第二高的分数。

译文(六)在英美读者的评分最低,而在中国读者的评分中是排第三的。

如果只是简单地从译文的视觉形式上来看,译文(一)显得有些“臃肿”,不够中国读者所期待的简练。

因为中国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译文的时候还是带着对原诗歌的审美观,期待这种审美体验在译文中体现,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

马红军在其著作《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针对英文读者对《静夜思》译文的评论做了详细的实践调查,结果发现一些英文读者琢磨着为什么moon会这么容易让人dreaming of home 。

其原因是moon在英文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远远没有“月亮”在中国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在内涵上也有差异。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Selene(塞妮涅),罗马文化中的女神Diana(戴安娜)都是月亮女神,月
亮也是西方文化和艺术一个重要主题。

然而在moon在西方文化中与疯癫和不理
性有关,英文单词 lunacy(疯癫,精神错乱)和 loony(发疯的)都是来源于拉
丁语Luna,Luna 在拉丁语就是moon。

亚里斯多德曾说有些敏感的人会在月满
的时候发疯。

可见“月亮”和moon 作为不同文化环境的意象其内涵和审美体验
是有差异的。

意象文化内涵的差异肯定会给不同文化背景中读者产生不尽相同的审
美意象和审美体验。

在中国文化中“月”的文化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诗歌“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中流露出的豪迈洒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中的高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中的同情之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的哲学思考,中国的月亮文化让中国读者对月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然而大部分中西读者都青睐译文(七),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读者和英文读者在诗歌审美体验上的共性。

译文(七)在诗歌视觉形式上创造性把诗歌翻译成8行,这样每一行就显得简洁明了,音律上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译文也考虑到了押韵的效果:bed 和head押韵,更重要的是moon 和home 押韵,这两个词在韵律上的押韵,在意思上突出了moon 和home 的联系,即“月” 与“家”的交融。

可见中西读者的审美期待都是推崇诗歌视觉形式上的简洁,音律的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流畅。

在诗歌翻译中不要一味去最求语言的华丽和复杂的押韵形式,诗歌美在自然,语言自然的美是符合一般读者诗歌的审美期待。

正如奈达所倡导的“所谓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7]。

然而中西读者对诗歌翻译的审美期待到底有何异同呢?学者马红军在2003年进行了一项旨在探讨外国读者对中诗英译作品的审美期待的调查,[5]其中一项问卷的
题目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四行诗均为格律诗,讲求上下句对账且行末押韵。

你认为英语译诗应该采用或注重一下那种方法?总共有11项翻译要求可供选择(多项选择),分别是:诗体、韵体、直译、非韵体、散文体、自由体、再创型、注重意象、逐字直译、遵循原诗韵式、遵循原诗节奏。

其调查的结果是:有55人选择了诗体,占总人数的55.56%,52人选择了遵循原诗节奏,占总人数的52.25%,35人选
择了意象,占总人数的35.34%,有34人选择了再创型和遵循原诗韵式,占总人的34.34%,有26人选择了韵体,占人数的26.26%,有21人选择了自由体,占总人的21.21%,而选择直译、逐字直译、非韵体的人数分别只有13人,11人和
9人。

可见英文读者对中诗英译的审美期待是以诗译诗,追求原诗歌节奏,对译文使用韵体诗或非韵体并不是很关注,更注重的是译文的意象和创造性,从而不喜欢用直译、逐字直译的翻译方法。

同样笔者对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2)班36人进行了相同的问卷
调查,其结果是:35人选择了意象,占总人数的86.1%,有23人选择了韵体,
占总人数的63.8%,18选中了诗体,人占总人数的50%,有16人选择了遵循原诗韵式,占总人数的44.4%,有13人选择了遵循原诗节奏,占总人数的36.1%,有12人再创型,占总人的33.3%,有7人选择了自由体,占总人的的 19.4%,
而选择逐字直译只有4人,选择直译、散文体分别为3人,而选择非韵体的只有
两人。

可见中西读者对诗歌翻译的审美期待都追求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审美期待在本质上是通过诗歌的意象来实现的。

同时中西方读者也都期待“以诗译诗”翻译形式,但是在韵体上,中国的绝大部分读者(63.8%)倾向于用韵体的形式来翻译中文诗歌,因为中文诗歌押韵是其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读者对译文是否遵循原诗的节奏没有可以的要求。

而英美很多读者对译文诗歌是否用韵体并不是很热衷,相反推崇遵循原诗歌的节奏,更强调诗歌的节奏美,尽管没有押韵。

这种审美期待也与英文语言的本质有关。

可见不同文化的读者对诗歌审美的情绪上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诗歌翻译中一定考虑译文的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期待。

在中诗英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者读者错位的问题,我们汉诗英译作品往往都是把中国的读者作为潜在的读者对象,仅仅是从中国的审美情绪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外国的读者的审美情绪。

译文作品往往为了满足中国读者对韵体诗的偏爱,使得译文语言变得生硬,反而失去自然的节奏,从而让外国读者感到毫无诗意和美感。

其实汉诗英译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不懂中文的外国朋友来欣赏中国诗歌的魅力,而不是为了讨好一些国内读者和学者的审美趣味,因为中国读者还是从原文中获取真正的营养,而不是从译文中。

因此,汉诗英译的作品的理想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外国的读者,翻译策略应该以外国读者的审美情绪为标准。

【相关文献】
[1]崔永禄,孙毅兵,徐正华.实用英语口译新编(英汉)[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佐良.翻译:思考和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Borges, Jorge Lius. This Craft of Verse [C].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7]马会娟.奈达理论翻译研究(英文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许渊冲,马红军.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