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发表时间:2020-12-09T06:30:07.290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28期作者:贺方
[导读] 自主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九小学 753200
自主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应该体现在——生活有规律,不依赖家长:能准确把握睡觉、起床、吃饭、学习的时间节点;懂得生活常识,有一定的生活能力;遇事不盲从、不犹豫,充满生气,有主见,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教育的“潜能”,能自我约束,学习习惯好,生活能力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可是现实生活中,家长缺少对孩子自我意识的挖掘和保护,家长大包大揽的太多,束缚了一个孩子最起码的主体地位。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通过强行的办法,让孩子跟着你的指挥棒来转,随着年龄增长,等孩子到了叛逆期、青春期,家长就很难掌控他们了,感到束手无策。

一位心理学家调查小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当心理学家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解决不了怎么办?”时,小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找父母解决。

”心理学专家又问到今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时,70%的学生说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小学生的自主性严重缺乏,已经是当代青少年不容忽视的弱项。

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很多孩子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是缺失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忽视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认为孩子还小,生活、学习等一切由大人来负责;二是家长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主体地位,没有好的方法,无从下手。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行动: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

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去教育、去赏识和尊重,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可是现实生活却不这样,好多家长根本就不尊重孩子,不懂得孩子的心思,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独断专行,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非得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理想化”模式,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紧紧地限制孩子的人格自由。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沟通技巧,人际交往比较被动,容易盲从于权威,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幸福感也较低。

这里所说的“尊重”,不只是说话有礼貌,以孩子为中心,而是孩子在成长中要拥有一些必要的权利。

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的互动中,家长要给孩子施展的空间,要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孩子,更不能阻止不让孩子说,对孩子的说话还要认真回应,加以引导;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要允许孩子表达,允许孩子争辩;当孩子做错事时,要耐心询问原因,听孩子解释并向孩子说明理由,引导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而不是含糊或者找借口搪塞。

只有孩子的主体地位得以实施了,孩子才能自由、活泼地表现自己,家长便于了解孩子,进一步懂得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正确看待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才会在自我探索与自我教育中快乐成长。

第二,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生活。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生活教育。

家长、家庭无疑是第一责任人,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的发展方向会与父母原先的设计背道而驰?
大多数家长的观点是:只要孩子给我好好学习了,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干,做家务活还耽误学习时间,有那些时间,还能多写写、多背背。

他们完全忽略了孩子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孩子当作学习的容器,一味地往这个容器里注满了各种知识,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许多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有发挥的余地,甚至扼杀了,极度轻视孩子的主体人格,看到不满意的学习成绩,就会在孩子身上进行情绪发泄。

作为父母,我们要检讨的是自己的儿童观,要反复反思自己: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是成功的?
我们的目标不能只关注在学习成绩上,要让孩子多参与有趣的家庭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

家庭成员观点一致,要灌输培养孩子做家务的理念,家长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个《生活协议》,从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开始,先从简单的做起,学会摆放玩具、鞋子,叠衣服,铺床,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桌;父母做饭时,可以让孩子帮着剥蒜、剥葱,饭菜上桌前,拿碗筷,吃完饭了收拾桌子,会洗水果,洗碗,扫地、拖地,下楼扔垃圾。

家里来客人了,不但会问好,还要学着招待客人,客人告别时要起身送行等。

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菜市场、超市购物,尽自己能力帮大人分担一定的物品,还增长了见识。

周末或者节假日,完全放手,让孩子体验一回“今天我当家”,把财力、物力、人力方面都交给孩子来安排、支配,父母千万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不会做,就不放心、不舍得让孩子做,要像教练一样,一边做示范,一边教孩子做,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不断鼓励孩子改进不足。

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懂感恩,知礼仪,有主见,会判断,特别能体谅大人的辛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差别是很大的。

第三、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孩子学习上的“贫富差距”,都是源自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不是天生的,必须是经过后天培养的,离不开父母的支持。

眼下最流行的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为什么“陪娃写作业”会出现家长生病住院的后果呢?主要是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时间管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不是眼巴巴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而是学会怎么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找到节奏,才有取胜的可能。

从孩子上一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时间观念,尤为重要。

先从生活习惯抓起:每天早上的起床、穿衣几分钟,刷牙、洗脸几分钟,吃早点几分钟;中午放学回来吃午饭多长时间,给午休留有余地;下午放学写作业需要多长时间,晚上睡觉前的洗脸、刷牙、洗脚,上床入睡控制在多长时间内,家长都要有明确的规定,适当采取奖罚措施。

刚开始,可能有些困难,非得要大人监督孩子,可是一直坚持下去,孩子的生活就有规律了,到点了该干嘛干嘛去,他还是很自觉的,大人也就摆脱了永远充当“保姆”的角色了。

孩子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节约宽裕的时间,接下来,就该在学习上合理安排时间。

每天的作业,要给孩子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写作业之前,处理好喝水和上厕所,不要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写作业的时候,把玩具收起来,书桌上不要放杂物,不能让孩子养成边写边玩的毛病。

利用闹钟或者手机设置提示音,教给孩子学会自己评估和判断老师留的作业,哪一项简单、容易写,就应该先去写,不要浪费时间;有难题不会做的,就放在最后,等家长检查完作业后,一起探讨,攻破难关,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

如果孩子的作业已经完成了,比规定时间提前了,完全可以网开一面,允许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看一会儿电视,玩一会儿玩具,读一会儿课外书。

有些孩子参加业余兴趣班,当孩子不愿意练琴时,就告诉她:“现在有两个小时自由时间,如果你尽快把曲子练完,就能下楼玩或者做你喜欢的事情;如果磨磨蹭蹭曲子练不熟练,玩耍时间就会少了,你可以自己选择。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他们自己的独特体系,但是在实际的生活、教育过程中,他会慢慢变充实的,这就需要家长做出宏伟的规划蓝图,心中特别清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会从孩子的视觉看问题,经常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权利和选择,学会赏识孩子的优点,关注孩子的人格品质,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懂得孩子的心理,及时安慰、鼓励孩子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孩子在自我教育、自我探索中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