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册寒假作业试卷(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册寒假作业试卷(北师大
版)
当你们辞别一个年级的同时,也立即成为高一个年级的学生了。

如何让自己的寒假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分享的三年级数学第二册寒假作业,期望对大伙儿有关心。

一、运算。

(30分)
1、直截了当写出得数。

(8分)
0.2+0.5= 5.2-0.8= 10-2.5= 210÷3= 23×100=
37 +37 = 310 +510 = 912 -312 = 38 +38 = + =
6.0-2.4= 5.3+3.5= 4.7+3.6=
20×13= 24×30= 640÷9=
2、用竖式运算(8分)
32.5+2.7= 4.3+27.5=
78×22= 206×9=
3、用递等式运算(8分)
8.2+(9.6-4.8) 43×(200-185)
306÷6×34 984-18×26
二、填空(20分)
1、.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

2、25×76的积是( )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

3、3.04读作:读作:
零点七五写作:九分之六写作:
4、5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2公顷=( )平方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8平方千米=( )公顷
5、汽车行驶时,车轮做( )运动,车身做( )运动。

6、32.30元=( )元( )角6元4角5分=( )元
7、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面积大约4( ) 教室占地面积为50( ) 一座教学楼高20( )
三、判定。

(15分)
1、3元9分是3.9元。

( )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用竖式运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

( )
4、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一定是1平方米。

( )
5、把一根木头锯成4段,每段是这根木头的。

( )
6、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那个苹果的。

( )
7.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一定是1平方米。

( )
8.把一根木头锯成4段,每段是这根木头的。

( )
9.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10.两位数乘两位数结果一定是四位数。

( )
1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一定相等。

( )
1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分米。

( )
13、判定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四、解决问题。

(35分)
1、列式运算。

(4分)
练习本0.5元; 铅笔0.3元; 玩具公鸡2元;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枝铅笔共用去多少钱?
(2)、买一个玩具公鸡比一本练习本多用多少钱?
2、有一块长方形的玉米地,长是12米,宽是8米,这块玉米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这块玉米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6分)
3、课外活动,全班同学的去打球,剩下的同学去跳绳。

跳绳的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跳绳的比打球的多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5分)
4、看图列式运算(10分)
38元13.5元8.7元
(1) 小明要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元?(3分)
(2) 笔记本比水彩笔廉价多少元?(3分)
(3)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4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
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以上确实是为大伙儿分享的三年级数学第二册寒假作业,期望对大伙儿有关心。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
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